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王琪 《文教资料》2011,(2):51-53
本文结合布朗(Roger Brown)与吉尔曼(Albert Gilman)的"权势"和"同等"理论,以中美师生之间的称呼语为考察对象,通过对比分析讨论了中美师生之间在第二人称代词和姓名称谓运用上的差异。结果显示,汉语的称谓系统也遵循"权势"和"同等"原则。"权势"因素支配和影响中国师生之间的称呼语,而美国师生对称呼语的运用体现得更多的是同等关系。  相似文献   

2.
从社会语言学视角出发,研究权势与等同关系下"老"与名词或代词结合构成的流行称呼语在汉语日常交际中所体现的交际者社会关系。研究发现:由于此种称呼语本身意义的多样化和灵活性,其所代表的交际者的社会关系具有了权势与等同两种关系并存的特征。因此,交际双方要立足于语域,依据权势与等同关系进行交际关系分析之后,再进行合理的称谓选择。  相似文献   

3.
做为社会中的一员,每个人都在不同的情景中担任着不同的社会角色,人们在与其它社会成员进行交际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恐怕是如何恰当地称呼对方,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无非为权势关系或同等关系,在英语交际中,不同的社会关系决定着不同的称呼类型,反之,不同的称 呼类型又反映出言语交际双方当时的社会关系,本论述了两种基本社会关系在英语称呼语中的体现,从而揭示出在学习英语称呼语时,不只是要学习称呼语的构成形式。更要注意其使用规则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从医务工作者称呼使用看隐性权势与同等语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调查问卷研究医务工作者称呼使用情况,应用称呼标准理论分析这一群体通过语言称呼形式建构表达的相互间的社会关系,并以SPSS 11.50软件加以分析,发现权势及同等语义形式在汉语称代系统中隐性存在,具体表现在其丰富多样的称呼形式上;其中,“姓+老师”在医务工作者中经过泛化被认可,成为一种固定“补位”。  相似文献   

5.
布朗和基而曼早在1972年就对称谓语的"权势"、"同等"关系标志功能作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追溯了英汉称谓语的"权势"、"同等"关系标志功能差异的文化渊源,并对差异的具体表现形式作了系统的比较。由于两种称谓系统语用差别较大,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对语境作具体分析,并考虑作者的意图,运用变通的方法达到语用对等。  相似文献   

6.
汉语中"老/小"+姓的称呼方式十分普遍。本文以小说及现实生活中的语料为基础,从权势与等同关系来分析称呼中的"老/小"+姓。实例证明权势和等同关系对"老/小"+姓这种称呼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英汉第二人称代词作为语言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既是特定文化的产物也是人际关系的文化符号。第二人称代词的使用可以显示言语交际双方的身份差距和亲疏有别。运用权势和同等关系原则,对英汉第二人称代词进行研究,发现同等关系对英语的影响占主导地位;而权势原则对汉语影响较大。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同等关系对汉语的影响力逐步加大。该研究能为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苗迎雪 《考试周刊》2009,(47):42-43
电视剧《潜伏》自播放以来受到广大观众喜爱。本剧情节引人入胜,其主要人物的语言也极具特色。本文作者从社会语言学称呼语转换对《潜伏》中主要人物的称呼语的使用进行分析。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称呼语的选择和使用不仅体现了人物之间的关系,而且起到了表达感情变化、改变权势、同等关系、表示讽刺等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拟以小说《大宅门》为会话语料,从言语交际中不同社会关系的角度探讨社会权势关系与格赖斯会话合作原则的背离。从正相关系、反相关系两方面例证权势关系而背离合作原则的情况,并进行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0.
汉英称呼语的比较及其语用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介绍了称呼语并阐述了权势关系和同等关系对称呼语选择的制约。随后,比较了汉英称呼语类型的异同,并特别指出,在汉英两种不同的文化中,能够指导交际成功进行的背后,都有各自一套特有的礼貌规范。接着,以鲁迅小说《阿Q正传》及其英译本为文本材料,探讨了汉英称呼语的语用功能。最后指出,为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合理使用称呼语显得尤为关键,必须重视具体语言、具体文化环境下的语境。  相似文献   

11.
张春英 《文教资料》2007,(21):100-102
中西方在称呼模式上存在着根本的差异,这可以从中西文化对人的本质的不同界定和中西方语言交际对文化语境的不同依赖程度中找到其文化根源。本文将从权势关系与同等关系,等级、官本位思想与平等思想的差异以及大家庭观与核心家庭观的差异这三个具体方面分析它们各自中西方称呼使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以"权势和同等"理论为指导,对电视剧《潜伏》中人物间使用的称呼语浅作分析,发现"权势和同等理论"存在缺陷进而以"顺应论"为指导,通过心理要素驱使的交际目的和交际动机来做一补充。  相似文献   

13.
称呼是言语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最直接地反映交际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称呼的使用受"权势""对等"、社交距离等多种因素制约,交际者只有准确判断,并依此来选择称呼才能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但在以差序格局、集团意识为主要特征的日本文化中,集团意识超出了其他文化中构成"权势"的年龄、社会地位等而成为决定称呼的主要因素,一旦与集团外部人员接触,人们往往忽略集团内部的上下关系而优先考虑内外关系。受集团意识影响,在集团内部交往中,交际者遵循上尊下卑的称呼准则,但与集团外人员进行交际,则须使用内外有别、贬己尊他的称呼策略。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从布朗和吉尔曼的“权势”和“同等”理论角度讨论美国英语和当代汉语称谓在第二人称代词和社会称谓上的差异。汉语的称谓系统也遵循“权势”和“同等”原则,“权势”比“同等”的分量重,“权势”中地位和年龄都不可跨越。美语中“同等”已逐渐成为替代“权势”的主要因素,“权势”因素中地位比年龄更重要。与美语的社会称谓相比,汉语的社会称谓特点是借用亲属称谓,缺乏通用称谓。  相似文献   

15.
Brown&Gilman(1968)认为权势差别存在于一切社会制度中,它决定着交际中对称呼的选择。选择适当的称呼可以显得礼貌,从而维护交际参与者的面子。但是由于不同文化构成权势、对等的因素不同,对面子礼貌的解释不同,因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称呼规则。本文从权势对等及面子和礼貌角度对日英汉三种语言在称呼使用频率、使用方略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及原因进行了尝试性分析。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不同语言的称呼规则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跨文化交际中社会称呼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首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称呼”“称谓”的使用及社会称呼的分类提出个人看法,并在此基础上对英汉社会称呼进行了对比。受权势、平等关系及化等因素的影响,英汉社会称呼在使用上各有异同。在跨化交际中正确使用社会称呼是确保交际顺利进行的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7.
依据权势与等同的理论,在华南师范大学进行调查,了解90后大学生如何使用称呼语称呼大学校园的工作人员。调查结果显示,权势与等同作用于学生对老师的称呼,师生距离远,权势起作用,学生使用“老师”作为称呼语;师生距离近,等同起作用,学生使用拟亲属称呼和英文名。称呼语“老师”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和敬畏;拟亲属称呼和英文名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亲近和密切的师生关系;流行语“帅哥”、“美女”和“亲”进入学生的校园称呼语系统。  相似文献   

18.
在日常生活中,交际双方对称呼语的选择不仅反映了交际参与者之间的“权势”与“等同”关系,而且也是“表敬准则”与“示近准则”竞争与互动的结果。称呼语序列在常态下顺应交际双方的“权势”与“等同”关系,是“表敬---示近”过程的正应用;而当称呼语序列违背了交际双方的“权势”与“等同”关系时,是称呼语“称呼转换”语用功能的体现,是“表敬---示近”过程的逆应用。  相似文献   

19.
礼貌称呼的语用学解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称呼语本身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但制约称呼语礼貌使用的在很大程度上是语用学的礼貌原则,社会关系坐标仅仅是一个参数。我们认为称呼语是否用得有礼貌关键在于对其的使用是否在一定语境里,参照一定的社会关系,遵循了相关的礼貌原则。  相似文献   

20.
称呼词作为一种语言的表达方式,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反映文化,并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称呼词的微妙性体现了语言使用过程中,上下、敬谦、尊卑、权势与亲疏的关系。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比较中西方称呼词的用法,阐述中西方称呼词的变化与社会的变化,探讨称呼词与社会变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