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正1989年,人民日报出版社主任(社长)姜德明兄要我编一本老作家孙犁先生的小说集,此前他对我说过:"你的几十首诗和散文,都是孙犁经手编发在《天津日报》文艺周刊上的,那时我写书话挨批,你用笔名写作还得奖。"我找出当年《天津日报》剪报,粗略一数,竟有二十五篇之多,孙犁先生要付出多少心力!  相似文献   

2.
有一次,我去天津大理道看望李霁野先生(1904年~1997年),在闲聊当中又自然谈起鲁迅来。我说,鲁迅去世后,他的亲友、学生们都写了不少回忆文章,其中不乏具有一定深度的佳作,但却少了一本由最接近的人写的鲁迅谈话录。这种谈话录把鲁迅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包括饮食起居、喜怒哀乐,甚至一些生活琐事如实记录下来,这对深入认知和研究鲁迅的思想、性格与为人都大有用处。李先生对此也有同感,他说,其实许广平最有  相似文献   

3.
郑勇 《新闻三昧》2007,(10):10-11
鲁迅先生说过这样的话: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见鲁迅《我怎样做起小说来》)在某种意义上说,"画眼睛"就是"刻画心灵"。  相似文献   

4.
由刘宗武、自牧等编选的《回忆孙犁先生》一书,收入纪念诗文近一百五十篇,其中有魏巍先生所写的短文《孙犁帮我编过诗集》。记述了他与孙犁先生在战火中结下的友谊,尤其是在追忆孙犁帮他编辑诗集的往事时,情真意切,真挚感人,叫人不胜唏嘘。但他在文中却未提这部诗集的书名:《两年》。  相似文献   

5.
孙犁先生和他的藏书徐雁平在孙犁先生的散文中,我最喜爱的是他的“书衣文录”和“耕堂题跋”(孙犁先生的书斋名为耕堂),尽管篇幅短小,但三言两语中往往有真知灼见,能见先生的真性和不寻常的遭遇,有些篇什读来常令人扼腕长叹,感慨万千。题跋这类文字按内容一般可分...  相似文献   

6.
1942年10月中旬的一天,陆定一同志叫我到他和秦博古同志办公的窑洞里去,告诉我说:“过几天,就是鲁迅去世六年了,我们要发一篇社论,纪念鲁迅先生;你去准备一下,写一篇,拿给我们看看……”说时,他和博古都望着我,面带微笑。为《解放日报》起草一篇社论纪念鲁迅,对我当时那样一  相似文献   

7.
散议三题     
旧话重提近读前辈编辑家赵家璧先生回忆鲁迅一九三六年编选《苏联版画集》的文章,内中转引了鲁迅先生给他的信: 如果印起来,我看是连作者的姓名和题目,有些都得改译的……《郭尔基》在中国久已姓“高”,不必另姓……(见《编辑忆旧》,三联书店一九八四年版)  相似文献   

8.
北京鲁迅博物馆寄来一册《唐弢文集·书信卷》,内中收录了唐弢先生给我的三封信。其实,在我的书箧中,收藏先生的书信远不止此数,计有18封之多。今日重读这些手泽,往事历历,不免有物在人亡之痛。 唐弢先生是我素所敬仰的作家之一。很早以前,我就知道他是“鲁学”专家,曾与鲁迅先生有过直接交往。鲁迅逝世后,他编辑出版《鲁迅全集补遗》和《续编》,对搜集和保存鲁迅遗著作出贡献。他的杂文,被认为深得鲁迅笔法,有些篇什足堪与鲁迅媲美。他的旧体诗词也极有功底,使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但更使我倾慕的,是他与我同乡,都是宁波人,我为有这样一位前辈乡贤而感到自豪。 1956年秋天的某一天,我当时是新闻日报《人民广场》副刊的编辑,到上海作家协会去组稿,第一次拜识任《文艺月刊》副主编的唐弢先生。胖胖的身体,圆圆  相似文献   

9.
文章详述天津图书馆仿制孙犁先生早期作品的工作始末,并深感孙犁先生对历史典籍爱惜之深、研究之精、保护之重,列举感人事例予以说明。首次发现了孙犁先生的另一重身份——书籍的修复者和保护者。  相似文献   

10.
我与冯亦代先生初识是在1982年的夏天。那天下午我正在家里看稿,已退居二线的老社长林呐同志打电话给我,说是冯亦代先生到天津来开“民盟”的什么会,让我去谈一本散文稿的事。如今,时光已整整飞过去了10年,可我还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景。我本是怀着一种忐忑的心情,不知他到底要找我谈什么,出乎意料地他品评了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一些书刊,还赞美了散文书籍的装帧设计考究。他对出版工作的熟悉,对编辑专业的关注,都使我感到他是位行家,这无形之中,就使我和他的距离拉近了。我为能够和这样一位博学多识的老前辈相识,感到无尚的荣幸。同时,他的平易近人,以及他的和蔼可亲的低低缓缓的言词,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相似文献   

11.
2005年6月12日,著名编辑家王仰晨“和世界说再见了”。出版界又损失了一位老人。9月,其子王小平先生来信,求我寻找王叔叔的遗墨。我没有见过王叔叔,但常听父亲说起他,也见过信笺上,他那清秀、流利的字迹,知道他俩是推心置腹的好朋友。我马上到鲁迅纪念馆的赵家璧专库中查询,找到了自1987年到1997年1月,王叔叔给父亲的十二封信,最后一封信写于父亲逝世前两个月,那时,给父亲写信的人已经很少很少了。王叔叔和父亲的交往,开始于1975年前后,那时王叔叔正在编辑《鲁迅全集》。鲁迅著作征求意见本每出新册,他都及时地寄给父亲。父亲出于对鲁迅先生…  相似文献   

12.
前几天,翻阅鲁迅的《华盖集》,看到一篇《北京通信》,开头写道:“昨天收到两份《豫报》,使我非常快活,尤其是见了那《副刊》。因为它那蓬勃的朝气,实在是在我先前的豫想以上。你想:从有着很古的历史的中州,传来了青年的声音,仿佛在豫告这古国将要复活,这是一件如何可喜的事呢?”这是一封多么热切的信。字里行间洋溢着鲁迅先生对河南人“蓬勃的朝气”的热切支持,并看到河南青年办的报纸,感到非常快活,这是一件“可喜的事”。鲁迅先生的评价,实事求是,没有半点客套。他一向对人对己都很严格,杜绝虚假。鲁迅先生是在收到报纸…  相似文献   

13.
《出版参考》2011,(21):24
本刊讯(记者韩阳)由孙犁女儿孙晓玲撰写的《布衣:我的父亲孙犁》一书近日由三联书店出版发行。该书精选了孙晓玲发表在《天津日报·文艺周刊》和《城市快报》上回忆父亲的文章三十余篇,有评论者称,这本集子将会成为2011年引人注目的新书。孙犁先生逝世已经十年,但他的作品仍然活着,学术界对孙犁作品的研究,也正在向纵深推进,尤其是对他晚年作品的研究,更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呈全新的气象。  相似文献   

14.
我跟鲁迅先生没有直接的接触,但是在上海的时候我就认识他,因为我曾经住在北四川路底,鲁迅先生的家也在那,我知道他住的房子,但不敢失礼地去拜访他。有时在路上碰见他,他始终穿一双橡皮鞋,一身长袍。我就在后面跟着他走,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对他有一种深深的敬意,总想能够靠近他,可又不敢跟他讲话。鲁迅先生一生不知道做了多  相似文献   

15.
孙犁先生既是一位文学大家,也是一位编辑名家。他对编辑工作有很多精辟独到的见解,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借鉴和研究。今年7月11日是孙犁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日,本刊特发此文,以示缅怀。  相似文献   

16.
春节军校放寒假,我回到了家乡。乡亲们见两次参加高考、两次参加军校招考都未实现“跳龙门”夙愿的我忽然肩扛红牌、头戴红圈大檐帽、穿着干部服回到家乡,都惊讶不已。接连两次高考都名落孙山后,我抱着考军校、当军官的想法来到部队。可到部队后才知道,军队院校招生主要考核数理化等,而我偏爱文科,要想圆将军梦又谈何容易。一天,我到老乡处去侃大山,见他正津津有味地读一本书。看我去了就说:“天良,你是文科高中毕业生,学学新闻写作多好,就是以后退伍了也能用得上”。他随手把那本过期的杂志递给了我,我翻开见是一本《新闻爱好者》。我很快就破它迷住了,立即修书杂志编辑  相似文献   

17.
李士金:老师您曾经是鲁迅先生的追随者,又是胡风先生的好朋友,对解放前后几个时期都有深刻的体验和阅历,请您结合生平经历,谈谈对新闻、出版、编辑、学术研究等等方面的看法和认识。贾植芳:我就随便跟你谈谈吧,从清末废除科举制度以后,中国知识分子做官不行了,考进士不行了,就到上海写文章、搞翻译。从此以后,上海的文化市场很繁荣,出现了许多学术大家,出现了像鲁迅那样的文化伟人。我记得1934年上海的《申报》,高中学生都给它投稿,编辑看稿不看人,好的就用。我写的一篇文章不到两千字,给了我四块半银元稿费。当时鲁迅的稿子1000字15块银元,郭沫若1000字12块银元,郭沫若流亡日本回来后到上海滩投稿,他说鲁迅的稿子千字15元,我也要15元。现代书局对他说,你只能是12元,不能和鲁迅相比。三十年代,张春桥在上海也曾卖文为生。那时上海杂志公司老板名叫张静庐,他有个编辑部,招考助理编辑,一月30元。施蛰存主编一套国学珍本丛书,明清笔记小说要在该公司出版。张春桥投考了助编,老板就让张春桥标点笔记小说。标点了十几页,不行,文言水平不够。张静庐便婉辞张春桥说:张先生,公司的生意近来不好,连房租也交不起,你来不到一个礼拜,给你30元,考虑到...  相似文献   

18.
最近,我读了陈漱渝先生主编的、近60万字的《一个都不宽恕——鲁迅和他的论敌》一书,使我更接近了鲁迅,了解了鲁迅,也为更好地读懂鲁迅找到了一把钥匙。《一个都不宽恕》是一部史料书。它汇编了鲁迅和他的论敌在历次论争中比较“完备而新颖的史料”,也就是当时双方发表在报刊上的一些论争文章。这无疑对帮助读者阅读鲁迅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也是非常珍贵的原始材料。  相似文献   

19.
亲近林辰     
林辰先生不但参与了十卷本和十六卷本《鲁迅全集》的编辑出版工作,而且是其中不可替代的“核心人物”。他把自己一生最宝贵的年华和时光,都奉献给了关系到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建设百年大计的鲁迅著作的编辑出版事业。  相似文献   

20.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作为伟大的文学家,鲁迅是举世闻名的。鲁迅先生的文学生涯,应该从最早的留东时代算起,自筹办《新生》杂志以后,30年间,他组织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