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4Cr13不锈钢在不同温度淬火、回火后的性能。用金相显微镜观察其显微组织,用维氏硬度计测定其硬度,在10%的Fe Cl3溶液环境中测试其耐腐蚀性。研究表明,淬火后的组织为淬火马氏体+碳化物+残余奥氏体;淬火温度升高,淬火马氏体组织变多并且尺寸变大,但硬度和耐耐蚀性下降;回火温度升高,硬度耐蚀能力降低;在1050℃淬火300℃回火和950℃淬火300℃回火后的4Cr13不锈钢的硬度高且耐蚀性好。  相似文献   

2.
一、磨削烧伤的本质磨削烧伤是淬火处理后的钢材在磨削加工中一种常见的缺陷。磨削烧伤可分为三种类型:裂纹、二次淬火烧伤及回火烧伤。尤以回火烧伤最为常见。众所周知,钢材磨削时,磨削接触区的温度是很高的,例如磨削区表层最高温度可达1000°C。由于温度升高,必然引起钢材表层组织的变化。当温度超过相变温度时,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随后就被钢材心部较冷的基体淬硬,得到淬火马氏体,这就形成钢材表层的二次淬火烧伤。即使温度在相变温度以下,也会使回火马氏体向屈氏体或者索氏体转变,使表层软化,就形成回火烧伤。必须指出,磨削区内瞬间高…  相似文献   

3.
综述作者在马氏体相变研究中的一些新进展,包括:无扩散相变中存在间隙原子的扩散,铁基合金马氏体相变热力学,奥氏体状态对马氏体相变的影响,淬火钢中等温马氏体的形成,回火马氏体致脆的新机制,热弹性马氏体相变热力学,以及马氏体相变晶体学等。其中部分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资助。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制备了合金元素含量较高的试验钢,分别对其进行了淬火、回火热处理,对淬火后试验钢的硬度、回火后硬度以及冲击韧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试验钢经930℃加热,空冷后,获得了以马氏体为主且含有贝氏体的复合组织,硬度在57~59 HRC范围内,在500℃以下回火后(保温1.5小时),硬度均能保持在51 HRC以上,试验钢具有良好的回火稳定性。表明所研究的新材料可作为理想的截齿制造用材料。  相似文献   

5.
陈继勤  程饴萱 《科技通报》1991,7(4):202-206
本文研究了相变温度范围内Cu-Zn-Al合金的内耗性能。合金的分析成分为Cu69.24Zn26.62 Al 4.14 wt%,合金相变温度M_s、M_f、A_s和A_f分别为69、40、54和70℃。结果表明:内耗由三部分组成,它们是马氏体-马氏体界面内耗、马氏体-热转变母相的界面内耗和马氏体(应力诱发的)-母相的界面内耗。Cu-Zn-Al合金的相变内耗值很高(Q~(-1)≈5×10~(-2))。模拟使用条件的激振试验还表明:这种高的相变内耗在使用过程中衰减缓慢。因此Cu-Zn-Al记忆合金还可作高阻尼材料用。  相似文献   

6.
<正>激光淬火是用高功率密度(1×104-1×105W/cm2)的激光光束快速扫描工件,在其表面极薄一层的区域内,温度以极快速度(1×105-1×106℃/s)上升到奥氏体温度(高于相变点而低于熔化温度),而工件基本温度基本保持不变。当激光光束移开时,由于热传导的作用,处于冷态的基体使其迅速冷却得到马氏体组织,实现自冷淬火(冷却速度可达1×105℃/s),进而实现工件表面的相变硬化。  相似文献   

7.
当球墨铸铁需要进行表面淬火时,通常事先正火,增加基体中的珠光体量,以便易于得到所需的淬硬层。但随着奥氏体含碳量的增高,淬硬层中的孪晶马氏体量增加,使脆性增加。为了获得位差马氏体组织,以改善淬硬层的性能,我们对珠光体基体和铁素体基体的球墨铸铁,经高频淬火后的淬硬层组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铸态球墨铸铁含有较多的铁素体,不经正火可直接进行高频淬火,反而能够获得位错马氏体淬硬层,不但简化了工序,而且可以改善淬火层的性能。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各种热处理方法对20Cr钢强韧性的影响,用强韧化指数K比较各种热处理工艺的强韧化效果,结果表明,马氏体转变区200℃分级淬火具有最好的强韧性,两相区再加热400℃贝氏体等温淬火具有最好的强塑性。  相似文献   

9.
文章研究对象为M钢厂工业在产的980 MPa高强冷轧双相(DP)钢,在790℃退火温度下,通过Multipas多功能连续退火实验装置,进行了过时效工艺对其组织性能的研究。进一步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察实验钢组织,拉伸试验机检测其性能,评估了不同过时效温度对组织性能的影响。过时效温度290~370℃范围内升高,实验钢马氏体组织含量并未变化,其微观形貌由板条逐步岛状化;340℃温度过时效时,马氏体分解。过时效温度增加,实验钢弯曲性能呈正比例变化,抗拉强度递减而屈服强度无趋变。过时效温度为340℃时,材料力学性能最佳,强塑积(AT×σb)为16.53 GPa·%。  相似文献   

10.
杨在志 《科教文汇》2007,(11X):211-211
研究了40Cr钢在不同的热处理工艺下的组织和性能。结果表明,跟普通淬火相比较,亚温淬火在低的加热温度下,使钢具有高的强度和硬度,其淬火和回火后的HRC分别为56.32和52.18。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40Cr钢在不同的热处理工艺下的组织和性能.结果表明,跟普通淬火相比较,亚温淬火在低的加热温度下,使钢具有高的强度和硬度,其淬火和回火后的HRC分别为56.32和52.18.  相似文献   

12.
采用自制的焊丝,以TIG焊接方法,制备了成型质量较好的15-5PH沉淀硬化不锈钢焊缝金属。通过XRD、金相显微镜和XRF研究了不同时效温度对焊缝金属物相结构、显微组织和元素含量及分布状态的影响,通过硬度试验、拉伸试验和冲击试验研究了时效温度对焊缝金属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焊缝金属主要由富铬的α’相、ε-Cu和NbC相组成,随着时效温度的升高,马氏体的晶格常数先增大后减小;焊缝金属的显微组织为马氏体基体上弥散分布细小的析出相,随着时效温度的增加,马氏体板条间距增大,时效温度为621℃时,Cu元素脱溶生成ε-Cu,部分马氏体开始发生分解转变为逆转变奥氏体,析出相数量增加;随着时效温度的升高,Cu、Cr两元素含量增加且分布越来越均匀;力学性能试验表明,随着时效温度的升高,硬度和抗拉强度下降,冲击韧度提高。焊缝金属力学性能主要受显微组织形态、析出相大小和数量两方面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3.
17-4PH沉淀硬化不锈钢在1020℃~1060℃固溶水冷,再进行480℃~620℃4 h时效处理的硬化工艺。通过硬度检测和金相组织观察,结果表明:时效处理温度的高低能显著影响其硬化效果;17-4PH不锈钢的硬化效果是Cu等元素的析出和组织结构的变化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480~620℃范围内,随时效温度的升高,马氏体板条结构逐渐减少,组织软化,同时富铜相(ε-Cu)等沉淀相质点析出长大,沉淀强化效果减弱,  相似文献   

14.
现场施工中碰到了SA335-P91、SA335-P22两种不同成分的异种钢焊接,焊缝金属组织容易发生马氏体转变,产生脆性组织,造成焊缝冷裂纹且由于碳迁移造成接头强度低。通过对SA335-P91及SA335-P22材料的焊接性能分析,提出解决存在问题的施工工艺措施,确定可行的焊接及热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15.
应用JEM-2100电镜、QUANTA-400环扫电镜对钢中马氏体相变的形核进行了观察,发现马氏体不仅可在奥氏体晶内形核,而且可在晶界、相界面等处形核。认为马氏体是在缺陷处依靠结构涨落、能量涨落形核,是晶格重构的过程,不是切变过程。研究计算了马氏体晶核的临界尺寸和形核功。  相似文献   

16.
淬火冷却时,怎样既得到马氏体而又减小变形与避免裂纹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着手,其一是寻找一种比较理想的淬火介质,其二是改进淬火的冷却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成果为金属表面硬化新工艺,具有渗碳温度低,渗速快和热处理后畸变小等优点.可用来解决长期以来国内外普遍存在的渗碳淬火后齿轮精度损失大(通常为2~3级)的难题.为贯彻齿轮JB17.9—83标准提供了可行的办法.本工艺温度为830——880℃,渗碳厚度为0.7——1.2和1.2——2mm时,渗碳时间(包括排气,渗碳和炉内预冷)分别为4—8和8—17小时.淬火后表面硬度为HRC58——64,心部硬度为HRC33——48,接触疲劳强  相似文献   

18.
“零保温”淬火概念的提出与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零保温”淬火是近年来出现的热处理新工艺,即工件表面达到淬火温度后,立即淬火冷却。本文介绍了“零保温”淬火概念的提出过程,对“零保温”淬火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对不同水质环境下花卉水生诱变适宜催根温度的特征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在不同水质环境下对花卉水生诱变适宜催根温度的特征进行了实验分析,实验结果标明,温度分别为25℃、30℃、35℃时,激素浓度分别是0、1000、2000 ppm,此时可达到催根根数快速生长的目的,并且还发现花卉水生诱变催根适宜的温度在28℃~32℃,催根时间为10 d左右,相对于23℃~27℃和33℃~37℃,花卉的存活情况更好。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45钢的热处理工艺对其硬度的影响以及淬火温度对45钢金相组织,硬度及变形开裂的影响,综合论述了如何制定45钢热处理工艺,防止淬火开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