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深圳建设全球科学中心的目标是提高源头创新能力。文章对深圳在科技基础设施、人才储备和高科技产业支撑等方面所具备的基础条件展开评价,结合与北京和上海等科学中心的对比,找出深圳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基础研究人才和高等教育质量等方面还存在差距,最后,针对这些差距就如何完善深圳科学中心建设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建设技术转移人才体系,培育一支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对于完善广东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和促进技成果转移转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技术转移人才培训体系、职业资格认证、政策举措等方面比较研究北京、上海、浙江、江苏(苏州)、深圳等省市技术转移人才体系建设情况,为广东技术转移人才体系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提出了积极发挥政府引导和支持作用、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转移人才同步发展、建立多层次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体系、开展技术转移人才职业资格认定、推动技术转移人才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从科技创新的环境基础、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绩效等三个支柱要素入手,构建出一套可用于国内城市创新能力评估的简洁指标体系,并选取相关程度较高的深圳、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杭州、苏州以及武汉等八个主要城市进行测评,表明了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深圳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成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支撑。深圳科技政策体系的形成可分为4个时期,其演进历程具有政策工具从相对单一到不断丰富、政策覆盖领域不断扩大和精准、政策着力点切合产业发展导向等特征。探讨并分析其体系形成与政策效果有利于不断提升政策的综合效益,同时亦为其他地区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5.
关于国内区域创新体系不同模式的比较与借鉴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立足于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大背景,归纳出中国区域创新体系的几种典型模式,包括北京知识创新主导型创新模式、上海全面综合协调型创新模式、深圳企业主体主导型刨新模式以及苏州政府推动主导型刨新模式,并试图从理论上对不同区域创新体系模式的成功机理和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分析,以便对各地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6.
中国硅谷产生的条件与途径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徐康宁 《中国软科学》2000,17(6):104-106
中国在建立自己的知识创新体系,有必要建成“硅谷”似的高新技术园区,中国硅谷的产生需要借助地理区位条件,智力密集条件,产业支持条件,资金融通条件,生活设施条件和规划政策条件,创建中国的硅谷,需要从资金途径,人才途径,制度途径,环境途径几个方面入手,需要加强制度要素和环境要素的投入。中国硅谷最有可能产生的地区是:北京、上海、深圳以及京津带和泥定带。  相似文献   

7.
基于三螺旋理论,分析广州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及特征,发现广州的创新生态系统具有集聚大批一流大学为地区创新持续输送创新人才、形成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创新体系带动整个区域创新、产学研结合不断深入推进创新成果持续转化、良好的创新环境保证创新获得得以一直催化等特点,并通过与对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的创新生态系统的对比,找出广州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的短板,提出优化广州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分析——以上海和深圳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内在的路径和模式。上海和深圳是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典范,在城市创新战略和驱动要素方面各具特色、各有所长。在构建完整的城市创新体系的基础上,以上海和深圳为例,对两市的城市创新战略和驱动要素进行对比分析,并归纳、总结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上海模式和深圳模式,可以为国内其他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描述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水平与现状,列示了激励企业成为创新主体、财政投入、税收优惠、金融支持、政府采购等十大方面的政策选择,从体制与机制创新、科研政策评估、科研过程与结果管理等方面开展了政策评价。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末,继深圳出台了国内第一个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全国掀起了一轮地方纷纷出台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热".人们传之美谈的是深圳、上海、北京三地的"你追我赶".1998年2月,深圳市出台了"22条",几个月后,上海出台了"18条",紧接着北京出台了"33条".翌年,上海修订了"18条",深圳市也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也修订了"22条".2000年底,上海又第三次修订了"18条";2001年7月,深圳市委三届三次会议作出了<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决定>;年底,北京则出台了进一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28条".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都越发重视创新,颁布了为数众多的创新政策。选取京沪深创新能力排名前三的城市为样本,对比三地创新政策的异同,利用扎根理论对其创新政策及创新绩效作出合理性解释,利用内容分析法发现其中的经验及教训,为国内各地今后出台更有利于驱动创新的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科技人才是广州市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而人才效能又与人才政策因素密切相关,完善的制度保障是充分发挥人才效能的重要要素。本研究通过北上广深四大城市的人才政策的对比整理,分析四大城市人才政策体系的异同之处,探索广州市人才政策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并为广州改善科技创新环境提出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的若干举措,以期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13.
崔宏轶  张超  耿旭 《科学学研究》2020,38(10):1791-1799
本文选取中国政府于2012-2019年颁布63份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以创新活动最集中的北京、上海、深圳作为样本,构建政策主体、政策目标、政策对象及政策工具四维研究框架,以政策收集-政策分析-政策评估-政策优化为研究脉络,对中国吸引外资研发机构政策进行量化分析和文本挖掘。研究结果显示:政策扶持更加精准和全面,政策主体之间的关联性增强,机构合作更加广泛和深入;政策目标呈现多维性,重点在于获取创新资源和提升创新能力;政策对象上重视吸引独立企业研发主体,非独立企业研发实体等成为重要吸引对象;政策工具上使用环境类工具最多,供给类工具居次及需求类工具最少。尽管在政策主体、政策目标、政策对象和政策工具方面均存在差异,但随着政策演进逐渐呈现规范化和全面化的趋势。针对现行中国吸引外资研发机构政策弱点,笔者提出提升政策执行力、完善微观政策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李玲  朱道林  胡克林 《资源科学》2012,34(4):787-793
研究房地产调控政策对房价的影响,可为政府制定合理的调控政策、平抑房价提供参考。在综合分析房价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分别筛选了压力、状态和响应指标,构建了基于PSR模型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对于房价影响的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并对北京市房地产政策的调控效果进行了初步量化。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房价随着政策调控周期的变化而呈现出有规律的升降变化,在政策鼓励期,房价总体呈上升趋势,在政策收缩期,房价呈下降趋势,说明房价对政策的调控反应敏感。并发现政策对房价的调控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滞后周期为3个月左右。为了平抑当前过高的房价,建议从土地政策、税收政策、保障房政策等方面来加强调控力度。  相似文献   

15.
在创新人才、创新主体和创新环境要素构成体系的基础上,引入耦合协调模型,利用2004年和2014年截面数据,对23个中国科技创新城市进行创新要素耦合评价。结果显示,样本城市整体耦合协调水平不高,多处于高度和中度耦合协调阶段,极度耦合协调阶段和低度耦合协调阶段的城市极少;样本城市的区域特征明显,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的城市位居前列,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城市表现乏力;以上海、北京和深圳为代表的部分城市具备创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基础优势,可在政策方面有所侧重,有效推进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6.
区域创新人才政策的合理制定和有效实施对于当地人才发展和创新水平提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分析我国区域创新人才政策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探究人才政策对区域创新的作用规律,本文选取深圳市、苏州市和沈阳市的创新人才政策文本,基于基本政策工具和“系统失灵”两个视角,通过系统化的内容分析和统计,获取“一手”的量化数据,并与三个城市的人才发展与区域创新现状进行对照分析,探索区域创新人才政策与人才发展、区域创新之间的关联。研究发现创新人才政策的总量、政策工具的类别与组合、人才多样性、机构多样性以及系统互动度等指标与区域人才发展、区域创新绩效密切相关。本文为后续相关政策的完善与优化提供了理论支持与政策建议。#$NL关键词:创新政策;人才政策;创新人才政策;政策工具;区域创新系统  相似文献   

17.
李湛  张良  罗鄂湘 《科研管理》2019,40(10):14-24
摘要:将科技创新政策归纳为六种类型,建立三阶段通径模型,以上海市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了科技创新政策对企业不同创新阶段能力及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六类创新政策对于企业创新产业化实现的路径影响存在异质性,财政政策、外部规范性政策只对创新基础投入能力产生直接正向影响,金融政策对创新基础投入能力及创新中间转化能力产生直接正向影响;知识产权政策对创新基础投入能力及创新产业化实现能力产生直接正向影响;税收政策、人才政策对创新成果产业化三个阶段均产生直接正向影响。且六类创新政策对于促进企业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政策效应大小依次是创新投入能力、创新中间转化能力、创新产业化实现能力。  相似文献   

18.
叶晓倩  陈伟 《科学学研究》2019,37(8):1375-1384
基于舒适物理论,从自然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生活环境、公共服务水平、科教创新环境等方面构建了5个一级指标和49个二级指标组成的城市对科技创新人才的综合吸引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聚类分析法,对中国33个主要城市的综合吸引力进行了评价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北上广深等城市综合吸引力明显高于中西部城市,但各城市在不同维度的得分存在较大差异,具有不同的优势组合。各城市应结合自身特点与区位条件,有针对性的出台相应政策以吸引科技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9.
发展方式的转变对发展理论和政策范式的转换提出了内在要求。但是当前的发展理论和政策研究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因此有必要建立一门创新发展政策学。创新发展政策学以创新发展理论为基础,以创新发展现象和政策为研究对象,假设人具有有限理性,强调政策的学习过程,采用本体论方法,这些范式不同于传统发展理论和政策分析框架,因而是一种新的分析范式。创新发展政策学的成熟需进一步明确研究范围与对象,将理论研究应用于创新发展实践。  相似文献   

20.
基于能值和DEA的中国城市新陈代谢效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涛  蔡建明  倪攀  杨振山  温婷 《资源科学》2013,35(11):2166-2173
本文运用能值理论及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系统研究了2010年和2000年中国31个案例城市的新陈代谢效率特征及发展机制。结果显示,中西部城市的非可再生资源能值占系统能值总量的比例较高;而上海、北京、深圳等经济发达城市则以进出口能值为主要构成成分。2010年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沈阳、西安、杭州和海口8个案例城市达到新陈代谢效率的DEA有效,其它23个非DEA有效的城市中,绝大多数的非可再生资源投入冗余率、废弃物投入冗余率和出口改善率有待提高。此外,对城市新陈代谢效率的机制分析表明,产业结构、城市化、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要素对于城市新陈代谢效率具有较为显著的正面影响,未来应有的放矢地从以上方面调控城市新陈代谢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