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古典美学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个性,也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独特的美学命题和范畴。“意境”这一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反映了中国古典美学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美学范畴的多义性,模糊性和辩证统一性;美学范畴的动态变异性;“以物观物”、“以我观物”的哲学认知和审美认知方式交融的艺术观照方式。  相似文献   

2.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核心范畴,也是一个极具民族文化审美特点的范畴,笔者以为,既然“意境”具有如此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那么与其拿它不断与其它的古典美学范畴或概念比较,倒不如将它设置在中西文化比较的范围中进行分析比较,这样,“意境”的种种内蕴会比较明晰一些。  相似文献   

3.
“境界”与“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独有的范畴,在文学批评中两者常常通用,然而仔细探究,两者涵义有别。晚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对“境界”、意境”的并用,尤其是对“境界”的标举,形成了对“境界”理解的众说纷纭。本文对这两个有影响的文艺批评术语作一些梳理辨析。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审美观对康德审美观的超越──“形式的合目的性”与“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之比较马国柱在西方美学史中,德国古典美学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而在德国古典美学中,康德美学又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康德的美学思想中,“形式的合目的性”原理构成了其先验的审美...  相似文献   

5.
意境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现代美学中一个基本范畴,与王国维的创造性研究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他不仅自觉地把意境概念推举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最高范畴,而且在中西文化交融的背景上对其进行了新的整合,从而使这一古老概念在新的语境中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最重要的美学和文学理论著作。它以“境界说”为中心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它见解新颖、理论独到,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王国维继承了中国古典美学和文学思想的优良传统,吸收了西方美学和文学思想的某些观点,在此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美学见解“境界说”。“境界说”植根于中国古代美学和文学思想的深厚土壤之中。境界或意境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范畴。情景交融是中国古代美学家对境界最基本的理解和规定。这正是王国维“境界说”的出发点。王国维认为,严  相似文献   

7.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范畴,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也最具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它是后于“意象”概念出现,却渐渐成为艺术的终极追求而超越了“意象”的一个范畴。我国的意境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先秦——魏晋南北朝——唐宋——明清的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本文试图梳理其理论形成与发展的脉络。  相似文献   

8.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词理论中一个独特的审美范畴。它的形成既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经验的概括 ,也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标准。本文从美学的角度 ,探讨了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涵义及特点 ,意境的构成与提炼及其意境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味”是中国美学史上一个典型的范畴,古往今来有许多学者对“味”范畴进行了细致详尽的研究,它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重要切入口,它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精神的具体化表现.在当今社会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西方美学概念和范畴层出不穷,“味”作为中国美学特色范畴,仍然没有失去它的影响力.研究“味”范畴,对现代文论构建与完善具有特殊意义,对当今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形成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从“意境”说意蕴的历史发展,可见这一具有民族特点的美学范畴和中国古代文化的密切关系,“意境”说产生的本源在于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而促成它成为一个独特而又完整的美学范畴,又和佛学的东进并逐渐中国化有着直接的被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典悲剧与西方悲剧在故事结构与结尾上有很大的区别,往往喜欢以大团圆收场,这主要是由于中西方的文化背景、社会现实、民族心理特征和审美情感等不同所造成的。中国固有的伤、道思想以及重“神似”、重“意境”等传统美学精神,是中国古典悲剧产生的土壤,在它们的影响下,中国古典悲剧形成了它独有的魅力。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意境"理论首先出现并成熟于诗学领域,之后逐渐扩展到艺术领域。绘画中出现的"意境"理论,在形成过程中,受到"意象"以及"境界"两个范畴的深刻影响,这与诗学领域中出现的情况具有一致性。诗学"意境"理论所具备的内涵及三个美学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境生象外,同样适用于绘画领域。通过对绘画领域"意境"理论的梳理以及相关山水画理论的解读,以期从另一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认识"意境"这个传统的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13.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极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哲学范畴。主要通过对意境的基本元素———象和境的分析,揭示意境与道家思想的内在联系,阐释这一美学范畴所涵纳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生命意识和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14.
论"意"与"境"的交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意境——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早在王国维提倡意境说之前,已经有人使用意境一词,并对诗歌的意境做过论述,今人研究意境,固然不能抛开王国维的意境说,但也不可被它所囿。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实践发端,结合中国古代的美学理论,总结古代诗人创造意境的艺术经验,探索古代诗歌表现意境的艺术规律,为今人的诗歌创作,诗歌鉴赏和诗歌审美评价提供有益的借鉴,正是本文的构想。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中西美学“表现”与“再现”问题,争论已久,至今尚无定论。已有的论点大致如下:一、偏重论。较早就有人提出中国古典美学是“表现型”,西方古典美学是“再现型”。后来这种观点又发展为中国偏重“表现”,西方偏重“再现”,从而“意境说”  相似文献   

16.
在西方 ,美学 (Aesthetica)一词 ,来自古希腊的“Aesthetikos” ,意思是感觉学。 175 0年 ,鲍姆嘉通以“美学”(Aes thetica)为其研究感性认识的新学科命名 ,在西方美学发展史上的贡献 ,功不可没。他填补了唯理主义哲学体系的一个漏洞和缺陷 ,那就是感性世界里的逻辑 ,并把美学推向科学系统的大门。但实际上 ,鲍姆嘉通并没有真正使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他当时还只是把美学作为认识论的一个分支。真正使美学独立出来 ,第一次在哲学历史里严格地、系统地为“审美”划出一独自领域 ,使之成为一门新的科学的则是康德·咿曼努尔 (Kant,172 4— 180 4) ,而完成这一工作的标志就在于《判断力批判》一书的出版。该书上卷“审美判断力的批判”第一节“美的分析”中的第一个重要命题就是“审美不涉利害” ,这个命题在康德美学体系里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因为康德就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先验美学的大厦的 ,而它对后世的也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故本文以此为论析对象 ,试图对该命题有一个较全面的梳理  相似文献   

17.
王子怡  金韵洁 《海外英语》2023,(16):203-205+208
该文从意象、物我观两个美学角度,通过分析美国“深层意象”派代表诗人詹姆斯·赖特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在关联,研究中国古典哲学的道家思想对于詹姆斯·赖特诗风造成的衍化与变异,以期为西方技巧与东方意境的巧妙结合提供新思路,引发读者思考西方诗歌中蕴含的中国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8.
张子程 《集宁师专学报》2006,28(2):39-43,76
无论是论述诗歌艺术创作构思还是诗歌意境之创造,人们在论及兴时,多把兴局限于诗学范围之内。我认为,若从美学的角度讲,“兴”———这一古典美学范畴,应是审美领域中一个普适性的概念。将“兴”定位于审美心理范式之内,是关乎艺术创作、艺术欣赏及其它审美领域的一个普遍性的心理现象。从这样的角度讲,“兴”应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王夫之才把“兴”推崇备至,并把“能兴者”与豪杰相提并论,也把“兴”和国家的兴衰治乱联系了起来。所以,认真地研究“兴”,发掘并赋予其新的美学内涵,有助于我们从更大的学术视角来审视它的现代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中日两国的哲学史上“道”始终是本土思想的最重要的体现,无论是中国的“道教”还是日本的“神道教”,都对两国的文化文学的发展有着绝对的影响和制约。而中日古典戏剧中对“道”的体现却不尽相同。中国以“道化度脱”为主题的神仙道化剧成为古典戏曲的一个重要分支,日本则主要体现在其戏剧中潜藏着的“真实物哀”的美学意境。深入研究这一课题是中日戏剧比较研究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20.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早在王国维提倡意境说之前,已经有人使用意境一词,并对诗歌的意境作过论述。今人研究意境,固然不能抛开王国维的意境说,但也不可被它所囿。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实践发端,联系中国古代的美学理论,总结古代诗人创造意境的艺术经验,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