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电视在我国确立了第一传媒的地位,电视纪录片数量日益增多。中央电视台先后推出了相当数量的各类纪录片,如风光文化片——《丝绸之路》.《话说长江》,《黄河》、《望长城》等;政治人物传记片——《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有着强烈政论色彩的纪录片——《让历史告诉未来》,《祖国不会忘记》.《中华之剑》.《中  相似文献   

2.
《世纪宣言——从<共产党宣言>到“三个代表”》是中央电视台在党的十六大前夕推出的一系列大型理论文献纪录片之一。作为湖南电视台首次投拍的大型文献纪录片,以深邃的历史眼光,结合中国实际对从《共产党宣言》到“三个代表”这个跨越两个世纪历经150多年的重大理论问题做了一次形象化的解读,为党的十六大的胜利召开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理论氛围。  相似文献   

3.
郭晓伟 《视听界》2004,(5):68-69
2003年12月14日,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苏省委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和镇江广电总台承拍的20集电视文献艺术片《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一经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迅速引起各界观众的热烈反响,并创下了央视纪录片的高收视率。该片在全国各省级电视台陆续播出后,再次取得了收视佳绩,一时间,连其同步推出的VCD、DVD都在音像店卖至脱销。在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之际推出此片自然有着“天时”之利,但我坚信,《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一片的叙述视角之独特、拍摄手法之新颖、艺术探索之大胆,才是让观众  相似文献   

4.
纪录片是一个国家的历史档案,是一个民族的生存状态记录。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是国产电视纪录片鼎盛时期,以中央电视台《话说长江》为代表引发了一拨收视热潮。然而高投入低回报周期长的生产特点以及此后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大行其道,使纪录片进入寒冬期。随着2005年中央电视台的《故宫》创下收视率纪录,《新丝绸之路》、《大国崛起》等陆续热播,国内首个专业纪录片频道上海纪实频道的脱困,以及从2009年开始的有关加快纪录片发展的信号频频出现在国字头文件中,“限娱令”下纪录片又获新的发展空间……种种现象让低迷的纪录片市场再度复苏并燃起希望。《档案》、《西湖》等一批优秀纪录片的问世,最近《舌尖上的中国》的火爆,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纪录片的春天来了吗?什么样的纪录片才能牢牢掌控观众的遥控器?  相似文献   

5.
五月初中央电视台二套黄金时间连续播出了十集大型人文纪录片《河之南》。  相似文献   

6.
电视台在经历了综艺晚会热、纪录片热和纪实电视剧热之后,又出现了电视“谈话热”。中央电视台以综艺类的谈话节目《十二演播室》为发端,经过访谈型的谈话节目《焦点访谈》,而后又推出了论辩型的谈话节目《实话实说》,现今谈话类节目已伸展到各个领域。从实录性的,到理论性的;从生活服务性的,到科学知识性的,可以说无处没有“谈话”。荧屏兴起了“谈话热”!  相似文献   

7.
徐晖 《视听纵横》2000,(6):62-65
纷繁世界,多姿多彩,俏丽荧屏,异彩纷呈。在经历了综艺晚会热、纪录片热和纪实电视剧热之后,又出现了电视“谈话热”。中央电视台以综艺类的谈话节目《十二演播室》为发端.经过访谈型的谈话节目《焦点访谈》,而后又推出了论辩型的谈话节目《实话实说》,现今谈话类节目已伸展到各个领域。从实录性的到理论性的,从生活服务性的到科学知识性的,可以说无处没有“谈话”。荧屏兴起了“谈话热”!  相似文献   

8.
中央电视台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经过历时近两年的拍摄制作,于2006年7月16日开始,在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20点47分、21点22分播出,每天播出两集,时长30分钟。此外,《再说长江》开播特别节目《以长江的名义》,于7月15日晚20点整播出,时长90分钟。7月9日,中央电视台召开了由  相似文献   

9.
在讲中国故事、服务于当下中国的时代要求下,众多主旋律的纪录片作品被创作出来,《航拍中国》便是其中一部.作为由中央电视台投资制作的以航拍为唯一拍摄手法的纪录片,《航拍中国》上映之后,获得了极高的评价.文章从《航拍中国》的创作出发,分析了作品的时代意义以及其在纪录片方法领域的探索,由此指出作品对当下纪录片创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对故事性的追求已经成为纪录片创作的趋势,但是,对于故事性的过度强调,甚至不惜牺牲事实本身的追求已经极大地损害了纪录片的创作。 现在的纪录片创作可以说是十分繁荣,中央电视台的《大国崛起》、《新丝绸之路》,江苏电视台的《江南》,黑龙江电视台的《犹太人在哈尔滨》、《两个人的七天》等都是近年来涌现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11.
后纪录时代的纪录片——观大型纪录片《故宫》有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斌 《声屏世界》2006,(4):41-42
为纪念故宫博物院成立80周年,由中央电视台、故宫博物院联合摄制的12集大型纪录片《故宫》(精华版)在央视一套播出。《故宫》展现的是一种全新概念的纪录片。它迥异于以前的纪录风格和理念,呈现出纪录片创作中的一种新的趋势。技术·奇观化当我们批评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即讯息”中体现出来的技术决定论观念的时候,技术却已经实实在在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改变着纪录片的创作。《故宫》片中近80分钟的三维动画创造了纪录片中动画创作的新纪录。央视和故宫的相关领导都表示,此次拍摄“不敢说绝后,但一定空前,而且估计20年之内不会再有”。…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中国电视形态开始逐渐挣脱传统意识形态说教的桎梏,其主要表现方式便是一次旷日持久的纪录片活动。这一纪实运动的生命可以说就是对“真实”的不懈追求。《生活空间》《见证》(中央台),《纪录片编辑室》(上海台),《纪录》(浙江台)等栏目推出的纪录片作品以纪实的理念、平民的视角、纪录的手法吸引了广大的电视观众。然而,对纪实理念的反思可以是各不相同的,在不少电视纪录片创作看来,纪实等于用摄像机镜头记录生活片段,他们极力崇尚避免主观介入。于是,我们可以在许多电视纪录片特别是民间DV作品中看到,纪实被简单地…  相似文献   

13.
《地球故事》是一档以引进国外优秀纪录片为主的新栏目,自2000年7月3日开播以来,《地球故事》因其故事性、知识性、可视性和趣味性成为中央电视台经济生活服务频道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对于一个开办仅半年多的栏目来说,《地球故事》基本实现了“借船出海”的既定目标。但“借船出海”只是生存手段,并不是栏目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刘媛媛  刘威 《出版广角》2016,(14):82-83
比尔·尼科尔斯的《纪录片导论》主要阐述了2000年之后电影纪录片的创作情况.从2001年的第1版到2016年的第2版,尼科尔斯《纪录片导论》中的理论不断进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纪录片的定义”“纪录片的类型”“电影世界中纪录片的位置”三个维度.  相似文献   

15.
何子佩 《东南传播》2024,(2):148-150
探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具有优秀示范意义的纪录片《从北京到北京》对“双奥之城”的媒介记忆建构策略及意义生产,以挖掘主流媒体对“双奥之城”记忆建构的典型策略及体育赛事记忆建构的策略创新。纪录片《从北京到北京》通过筛选“竞赛—工作—生活”三场域日常记忆、递进式叙事框架及平凡人叙事视角、重大灾难社会语境及奥林匹克文化语境移用的策略建构“双奥之城”记忆,通过媒介记忆这一中介,再生产出“城”之立体感、“奥”之纵深感以及“国”之自豪感。  相似文献   

16.
何煜 《视听纵横》2002,(3):47-48
90年代以来,反映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献纪录片大量涌现。主要涉及两类题材:一种是以历史伟人为主的传记,如《毛泽东》、《朱德》、《邓小平》、《丰碑》(电影)、《周恩来》、《刘少奇》和《李大钊》及电影“伟人系列”等。  相似文献   

17.
蒋黎明 《视听界》2002,(5):88-88
近段时间,作为一名纪录片的忠实爱好,本应该是兴奋的日子。因为中央电视台隆重推出的大型系列纪录片《极地跨越》正在播映,据该片总导演介绍:“整个摄制组,19个人,6辆车,历经8个月,行程30000多公里,跨度两极,途经37个国家和地区,传回3000多分钟的节目,长达128集,预算超过4000万的世纪巨献!”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通过纪录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方式,但非遗类纪录片数量众多,却大多流于形式和表面,呈现出的只是一段简单的记录影像,能将非遗文化精髓与纪录片特有的艺术魅力相结合的纪录片可谓凤毛麟角.如何将传递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与大众审美需求相结合,是纪录片创作亟需突破的窠臼.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于2016年推出的《功夫少林》可谓此类纪录片的典范.  相似文献   

19.
2006年7月,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开播。它是对20多年前《话说长江》创造40%收视奇迹的呼应和延续,似乎注定要在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笔认为,《再说长江》的成功不仅仅在于运用了高端的电视技术和新鲜的电视素材,或展示了壮阔的时代背景和巨变的现实面貌,更重要的是巩固了一种电视纪录片的创作理念——“纪录片故事化”。它以人物为故事载体,通过画面语言与声音的表现,对纪录片的视听信息进行故事化表达。  相似文献   

20.
一、纪录片的客观性符合自然类主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接触到各类各样的介绍自然科学的电视节目,就比较熟悉的而言,有美国的discovery系列《动物星球》和中央电视台环球频道的《人与自然》、《动物世界》等。而这些以自然为题材的名节目都无一例外的采取了“纪录片”这一特定的形式。作为思想宣传主流的影视媒体为何要以纪录片这一特殊的形式来表现“自然”这一特定主题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