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去年11月下旬,哈尔滨市因松花江水被污染而停水四天。据资料检索,世界上尚无一个拥有三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停水四天的先例。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害性事件, 各地媒体予以高度重视,展开了新闻“竞争战”。浙报集团麾下的今日早报也派出记者飞赴哈市,并在连续四天的报纸上, 每天以三到四个版的篇幅报道此事,直到当地恢复供水。事过之后,今日早报召开了专题业务研讨会,研讨本次报道的得失。本文为作者在这次研讨会上发言的第二部分。本刊发表时,作者做了一些修改。  相似文献   

2.
劳国强 《新闻实践》2006,(10):62-62
2005年11月至2006年7月,今日早报追踪报道了浙江林学院大一男生刘霆背患尿毒症母亲上学一事。期间,央视、中央人民广播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级新闻单位和全国20多个省市的200多家新闻媒体先后跟进报道。刘母在上海换肾当天,今日早报与央视等20多家媒体进行现场采访,上海东方卫视现场直播手术全过程。通过报道,刘霆成为浙江乃至全国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典型代表。今日早报的《大一男生,背起母亲上大学》获第16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相似文献   

3.
俞斌 《新闻实践》2003,(3):32-34
2003年1月16日,备受关注的浙江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隆重开幕;同一天,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今日早报>也强势推出了48个版的"小康浙江"特刊.那天,总共出了80个版的<今日早报>,引发了杭州乃至全省"纸贵".  相似文献   

4.
郑宇 《新闻实践》2004,(2):21-23
2003年10月28日,读者忽然发现,钱江晚报一大早就已出现在杭城的报摊上,拿在手里还感觉重了不少。自这天始,钱江晚报改扩版,日常版面从48版扩充到64版,以一张全新的面孔出现在读者面前。几乎同时,都市快报也推出有64个版的厚报。今日早报紧随其后,经过精心的酝酿,于11月20日将一份56版的厚报呈现在读者面前,比以前增加了16个版面。比较改版前后的钱江晚报、都市快报和今日早报,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新的办报方式和办报理念正悄然出现,其尝试、摸索、创新的思路也让人耳目一新。在短短的几个月中,这三份都市类报纸的改扩版,预示着一个以“厚”为特点的报业时代正在浙江报界悄然来临。  相似文献   

5.
去年11月,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社长姚民声向集团采编人员推荐了两篇文章。一篇是刊于11月13日《学习时报》上的《和谐需要什么思维方式》;一篇是今日早报的报道《羽西说音乐喷泉丢西湖的分》,刊于11月30日。  相似文献   

6.
2007年1月6日7时许,浙大湖滨校区3号楼被成功爆破。在此前后,杭城各大媒体纷纷聚焦这一新闻事件,组织阵容庞大的采访队伍,运用多种先进的采访手段,各显身手,全力比拼,并于1月7日做出了各具特色的新闻报道。在这次“同题作文”的报道中,今日早报、青年时报的报道为上乘,其中有两个特点表现得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7.
张宇宜  郑莉 《新闻实践》2009,(12):74-74
文娱报道如何避开"千版一面"、"千报一面"的同质化局面,如何挖掘文娱新闻的内涵和外延,怎样开辟属于自己的蓝海,以满足读者日趋多元化的阅读需求?笔者试以今日早报《星周刊》的选题操作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8.
“不存在的泔水油”触犯众怒今年4月9日杭州的《都市快报》从头版头条开始用了4个版的篇幅,推出了该报记者的长篇新闻“妖魔化的泔水油”及其独家调查“不存在的泔水油”。4月10日也就是第二天,杭州的《今日早报》和《青年时报》等新闻媒体自发联手,也分别从头版头条开始用5个版的篇幅,以各自的长篇新闻调查,不约而同地迎头痛击荒谬新闻“不存在的泔水油”,出现了罕见的多家媒体公开批评一家媒体的局面,首开了新闻媒体自发联手打击媒体造假的先例。一时间,“《都市快报》向其他媒体发难了。”、“《都市快报》同《今日早报》…  相似文献   

9.
核心阅读:在经济范畴里,两个数据最引人注目,一个是GDP(国民生产总值),另一个则是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其中,CPI涉及的消费价格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反映经济运行状态,是都市类媒体经济报道版块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今日早报的"物价指数"栏目于2011年4月开设。该栏目以文字、数据、图表的固定版式,每周定期为读者奉上一篇民生商品价格报道。至今栏目已经走过4个年头,刊发物价报道200多篇,已成为今日早报一个标志性固定专栏,拥有一大批读者粉丝。作为都市类媒体的物价报道,一头要"高大上",  相似文献   

10.
2007年5月29日,今日早报推出了一个全新的版面——"我在现场"。这个版面以"民间记者"采写的新闻为内容,以图文并茂为特色,利用今日早报全新的网络平台e早网,实现报纸与网络的有效联动。强调"我"的概念,让读者成为新闻制作的主体在信息爆炸年代,新闻线索可谓无处不在,许多报纸读者都  相似文献   

11.
“一滴水考验一座城市”——在2005年11月下旬发生的“哈尔滨停水”事件中,很多媒体都用了这样的标题来描述突发水荒对城市和居民生活的影响。在我看来,这滴水不仅是对老工业城市哈尔滨的一次考验,更是对国内各家媒体如何进行突发性事件报道的一次考验。“哈尔滨停水”事件发生后, 今日早报编委会在第一时间派我赶赴哈市采访,这也早报推出“第一重点”栏目以后,首次直接派记者采访国内重大突发性事件。如何在这场“媒体战”中取胜, 一时间,成了全报社齐心协力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孙晓青 《军事记者》2012,(12):22-23
11月17日出版的《今日早报》头版刊登的一张照片:画面上7名女兵摆成两排,分别手捧报纸做学习状。有人通过放大照片局部推断,女兵所看的报纸与标题所说的学习内容不是一回事。如此摆拍,其结果危及新闻生命。  相似文献   

13.
童兵 《新闻与写作》2001,(10):6-7,5
创刊不久的北京娱乐信报(以下简称信报)的宗旨是:提供完全信息,推崇高尚信念,坚守报纸信誉。它对读者的承诺是:北京娱乐信报新闻,一条就是一条,一份生动的都市早报。笔者近日阅读了4月9日至8月3日,即第74期至第155期,共82份信报(其中两份号外),切实感觉到,该报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一 信报的栏目和内容安排比较丰富,试以4月9日和8月3日(即这次阅读的报纸的首尾两期)为例: 4月9日出版32版,分为三个内容集束,其中: 1—9版:今日必读,鲜活综合新闻,含要闻版、今日发生、昨夜北京、政府发布、中…  相似文献   

14.
徐妙菊  章勤 《新闻实践》2007,(11):19-20
相比往年多个台风,今年的"罗莎"非常特殊。针对特殊的事件,需要特殊的报道手段。"罗莎"来袭,今日早报运筹帷幄,在调兵谴将、运用独特报道策略、拿捏新颖报道手法上,倾注了更多的心思。运作策划:大事件需要大制作跟电影大片一样,新闻大事件需要大制作,以大气势取胜,以强磁场吸人。而大主题往往包涵纷繁芜杂的内容,体现在纸质媒体上,必须用一根明线或暗线把它们串起来,造成磅礴气势,给读者震撼感。  相似文献   

15.
自今年3月初开始,浙江在线新闻网站中,《浙江日报》《钱江晚报》《今日早报》的版面上,多了个"农民‘种文化’"专栏,同时,在浙江地区的许多农村,也平添了一种莺歌燕舞、喜气洋洋的文化氛围。多媒体携手,发动、引导农民自种育文化精神产品《浙江日报》为宣传贯彻中共中央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决策,落实省委宣传部"既要向农村‘送’文化,更要在农村‘种文化’"的宣传任务,携手浙报集团所属《钱江晚报》《今日早报》和浙江在线新闻网站,自2007年3月4日元宵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名编辑,他在新闻工作中的作用往往具有局限性。因为不在采访一线,对事件性新闻的编辑基本上是被动地接受,如果想采取主动,把劣势变优势,真正让编辑的指挥棒转起来,就要在非事件性新闻上下功夫。《黑龙江日报》五版“今日点击”和七版“全省各地”,近几年在非事件性摄影报道突出主题策划方面,就作了很好的尝试。  相似文献   

17.
今年以来,《今日早报》通过调查研究明显感到,在网络等新传媒咄咄逼人的形势下,报纸必须在传统办报元素中积极引进全新新闻理念和报道方式,更新新闻观念,在互动中提高报纸竞争力、影响力、感染力.  相似文献   

18.
北京晚报的“今日关注”以“硬”新闻为题材,以时效性为特色,关注老百姓的生活的深度报道,在内容上、形式上、风格上另辟蹊径,探索出一条成功之路。内容:新、硬、近、热北京晚报利用出报周期短的优势,把深度报道时效性做得和消息一样强,力求一个“新”字。一个有影响的新闻事件发生后,北京晚报往往一版显要位置刊出简要消息,同时在当天或第二天的“今日关注”版上以整版篇幅详尽地做深度报道。反映该新闻有关背景新闻、事件的起因、发展过程以及社会各界反映等,让潜在的新闻资源得到全面的利用。2000年4月5日10时30分,国际大学联…  相似文献   

19.
王婧妮 《青年记者》2009,(18):48-49
2008年11月26日,署名为“魑魅魍魉2009”的网友在国内某知名论坛发表了题为《我无意中捡到的某市公务员出国考察费用清单》的帖子,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议,是为“出国考察门事件”。①紧接着,新浪网、腾讯网、人民网以及央视新闻频道、《中国青年报》、《东方早报》、《信息时报》对此事进行了报道。从本事件可以看出,公民新闻对传统的议程设置理论带来了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2008年11月26日,署名为"魑魅魍魉2009"的网友在国内某知名论坛发表了题为<我无意中捡到的某市公务员出国考察费用清单>的帖子,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议,是为"出国考察门事件".[1]紧接着,新浪网、腾讯网、人民网以及央视新闻频道、<中国青年报>、<东方早报>、<信息时报>对此事进行了报道.从本事件可以看出,公民新闻对传统的议程设置理论带来了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