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信息传播   2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是一位著名企业家讲给我听的。前不久,他们准备购并一家企业,谈判还在进行中。正在这时,这位企业家接到一家财经报纸记者的电话。记者在电话里问:你们为什么要购并这家企业?购并以后准备拓展什么产品?购并以后对该企业的职工实行什么政策?发展前景如何?等等,等等。这位企业家对记者说,有关事宜还在谈判中,很多事情双方还未达成共识,因而暂时无可奉告。然而,三天以后,这家报纸一篇长达3000多字的报道刊出来了,其主要内容是:一、某某企业准备购并另一家企业,谈判已在进行;二、介绍两家企业情况,材料来自网上;三、记者分析,购并的目的可能是……四、记者分析购并以后的优势、困难,并对前景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有一个问题困惑着我:我们各级党报的许多新闻报道,质量是相当高的,获奖的很多,新闻界对此也有口皆碑。但是,为什么党报的主读者群——干部们还嫌可看的东西不够多,阅读党报的时间还不太长。 是不是干部们喜爱看社会新闻、明星轶事?当  相似文献   
3.
周荣新 《新闻实践》2007,(10):50-51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所属九家县(市)报在今年7月召开过一次研讨会,共议做好会议报道的问题(详见《新闻实践》2007年第9期)。会上,各报负责人发表了很多很好基于实践的认识和经验。一个挥之不去的困惑如何做好会议报道,这是一个老问题了,也是一个大问题,又是一个难题。尽管我们进行过多次探讨,也有过不少改革实践,但至今未能尽如人意。很长时间里这样的困惑在我们中间挥之不去:为什么我们把群众很想了解的事常常做成群众不愿看的报道呢?  相似文献   
4.
一年一度的评奖,是对过去一年工作的检阅,有欣喜有成功,自然也会有遗憾,有缺陷。正视缺陷,才会有提高,有前进。评论依然是弱项综观送评作品,一大遗憾是:评论仍是弱项。不仅送评的作品数量较少,且总体质量也不能尽如人意,鲜见能让人眼睛一亮、让人惊喜的好作品。  相似文献   
5.
去年11月,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社长姚民声向集团采编人员推荐了两篇文章。一篇是刊于11月13日《学习时报》上的《和谐需要什么思维方式》;一篇是今日早报的报道《羽西说音乐喷泉丢西湖的分》,刊于11月30日。  相似文献   
6.
浙报集团所属九家县市报为深入推动“走转改”活动,于2011年9月至11月举行了现场短新闻大赛,起名为“我们在路上”。  相似文献   
7.
在浙江新闻奖社会活动类项目的评选中,衢州市广播电视总台选送的《挑战橘王》令许多专家、评委眼睛一亮。这台节目充分发挥电视可视性的特点,融竞赛、益智、娱乐等元素于一体,在热闹、欢乐的形式中,承载起了一个重大的主题——生动易懂地向当地农民传授先进的柑橘管理理念和实用技术,服务当地的支柱产业。当地各方人  相似文献   
8.
2005年11月下旬,哈尔滨市因松花江遭遇严重污染而全市停水, 全国为之震惊。今日早报为报道这一事件的真切情况,在第一时间即派年轻女记者孙立波赶赴哈市采访。自11月24日至11月28日,记者从目击现场发回新闻近2万字。连同新华社所发的新闻,今日早报以 12个版的规模逐日刊出,其中11月 24日多达4个版。这些报道在读者中引起了广泛反响,也受到众多同行的好评,成为今日早报开放性办报的一次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9.
阅读提示:5月20日至22日,浙江日报以前所未有的版面"表情"和"语言",不仅向遭受地震灾害的群众和奋战在一线的人们,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体现党报立场和态度,倾诉媒体关爱和情感,而且也是非常时期新闻创新的一次成功尝试。  相似文献   
10.
周荣新 《新闻实践》2011,(12):71-73
在新闻界开展“走、转、改”活动的时候,召开“叶锡环新闻作品研讨会”,很有意义。 看叶锡环的作品,不只是在享受阅读的快乐,更多的是被他的精神所感动。我觉得,叶锡环的作品是“走、转、改”必要性的一个验证,是“走、转、改”的一个可供分析研究的样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