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象的组合构成诗词的意境。一般认为,意,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人所描绘的客观景物.主观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的景物之间有机融合成一个统一体,境中有意,意中有境,就是诗歌的意境。按王国维的分析,意境大致有三种类型,一种他称为“境余于意”,偏重于对景物的客观再现;一种他称为“意余于境”,偏重于对主观情思的表现;还有一种叫作“意、境两浑”,景物与情思、主观与客观浑然一体,难分彼此.达到了水乳交融般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2.
常青 《中国成人教育》2006,(12):158-159
诗歌中创设的意境,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内容。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和艺术境界的完美结合,但不是简单的结合,而是情与景的和谐统一。一般的解释是: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境是指客观生活或氛围。意和境有机的融合从而造成一种艺术境界,称为“意境”。换一个角度来说,“意”是诗人对生活的独特的认识、感受和评价,包含着诗人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人形象描绘出来的一种艺术境界。二者的关系是“意”借“境”而表现,“境”则以“意”为灵魂,情景相生,形神交融,方可成为意境。追求意境美,是有情有景的抒情诗的艺术极致,更是中国古典诗的特点,那…  相似文献   

3.
说意境     
张寒烟同学:应你来信的要求,下面谈谈意境及其相关的问题。所谓“意境”或“境界”,是概括客观物境与主观情思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地的审美范畴。它的构成有二:一是客观物境,一是主观情思;并且只有既缘情又体物,情思与物境二者相融洽一致,才能构成意境。我们鉴赏古代诗词作品,就要领会作者怎样通过融情于景,创造出一种意境来表达自己的胸襟、情怀或生活情趣。由于意境在鉴赏古代诗词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很有必要了解有关意境的一些常识。1.意境的种类。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将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所谓“无我之境”,是说…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抒情诗在艺术手法上的最大特点之一,便是创造意境。何谓意境?“意”就是情思,就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有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在文学作品中,“意”不能赤裸地说出,需借物来表现:“境”不能是纯客观的物象,需由意所触发。因此,所谓“意境”,可以说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李清照的作品就在于她以委婉的情思和超脱的襟怀相融合而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5.
何谓意境?《辞海·意境》条曰:“意境一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一种艺术境界。”意境包括“意”和“境”两方面。“意”即“情意”,也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境”即“形象”,“形象”由“形”和“象”组成,原指事物的外形和相貌,诗歌中的形象则是指诗中所描绘的具体景物和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生活画面。意境是诗词的灵魂。  相似文献   

6.
一、意境的概述1.意境的概念意境是主客观因素的统一,即作者主观之意与客观现实之境的辩证统一。意境可以这样解释“:意”是指作者由客观事物触动,主体感观产生的思想感情“;境”是指作者在描述的客观事物、景物。意注重于作者思想感情,包括内在和外在所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愤、悲、忧伤、恐惧、忧愁、痛苦、羞耻等内心体验。在创作过程,有时候无法用言语去表述主观内心世界思想感情和情感,只好借助于客观环境景物去表述,这就是情与理结合。境注重于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是形与神的统一。简言之,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与客…  相似文献   

7.
潘霞 《现代语文》2006,(3):116-116
意境是学作品所描绘的客观图景(生活场景或自然景色.)与作的主观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包括“意”和“境”两个方面。“意”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是所描绘的具体景物和生活画面,两融合一致,形成诗歌的意境。常见的诗歌意境有孤独凄凉、激情飞越、闲适淡泊、清新飘逸、沉郁顿挫……  相似文献   

8.
何谓意境?《辞海·意境》条曰:“意境——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包括“意”和“境”两个方面.“意”即“情意”,也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境”即“形象”.“形象”由“形”和“象”组成,原指事物的外形和相貌.诗歌中的形象则是指诗中所描绘的具体景物和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生活画面.意和境,两者结合,虚实相生,相辅相成,互增光彩.意境之中,不仅包含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而且包括形象之中所渗透进的诗人的真实思想感情,所谓“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王微《叙画》),“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陆机《文赋》),情景相生,情景交融,才能引起人的美感.意境是诗词的灵魂.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诗词意境同样有着不同的形式.  相似文献   

9.
读诗须仔细品味诗中意境,不在意境上下一番功夫,即使读到能倒背如流,也不过是机械记诵,如入芝兰之室而不闻其香,犹同未读。什么叫做意境?顾名思议,“意”是情意、意绪,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是境况、境界,即诗中所描绘的客观生活图景——它是广义的,不单指景物描写而言,也包括诗人所见所历的事情,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琵琶行》)之类的描述。“意”和“境”高度融合在一起,就自然形成一种可以引发读者想象和联想、使人恍若身临其境的艺术境界。人们在  相似文献   

10.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将意境分为“常人之境”与“诗人之境”,将“诗人之境”分为诗人“所感之境”与诗人“所写之境”。在具体分析中,又将读者“所得之境”区别于诗人“所写之境”,这种区别是值得注意的。在艺术活动中,意境确实显示了不同层次和形态,考察意境的不同层次及其联系,有助于我们把握意境的特定审美特征。 1 考察“常人之境”不是本文的任务,让我们先从诗人“所感之境”说起,什么是诗人所感之境?我认为,在客观景物或强烈感情的刺激下,诗人主观与外在客观猝然碰合的那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诗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有唐诗宋词元曲,反映了各个朝代和时期的历史、思想、生活、政治、艺术等方面的内容。一、意境美在好的古体诗歌中都有一种优美深远的意境。何谓意境的美,就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境)相结合,创作出来的一种既不同于生活真实,以可感可信,并且情意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简言之,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具体表现为情景交融。“意境”一词来自于佛门术语。佛经的“意”指“心”的活动,“境”则是指“心”所涉及的外界物象。“意境”是佛门禅宗教义所界定的,所…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我国丰富的文学宝库中,有着无教闪着奇光异彩的诗词珍品。笔者不揣简陋,想就怎样鉴赏这些艺术珍品的问题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进入诗境 欣赏诗词,有一个及其重要的方面,就是欣赏者要置身于意境之中。什么是诗的意境呢?古代很多文艺批评家对此都有所论及。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指出:构思规律的奥妙在于“神与物游”,也就是作家的精神与客观的物境契合相融。司空图则倡“思与境偕”。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更深刻地指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又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可见,所谓诗的意境,就是指一种客观物境与主观情思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地的审美范畴。它含蓄隐避于  相似文献   

13.
意境是诗词的灵魂、诗和词的生命,是诗词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诗词的主题通常是借助意境来表达,所以说如何把握诗词意境是中学古代诗词教学的难点。所谓"意"是指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在认识、理解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形成的典型感受,是"情化的理",又是"蕴理的情";所谓"境"是诗人所描写的具体景物,即鲜明的生活图画;简单地说,"意境"就是作者的"真感情"与客观的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境界。清代  相似文献   

14.
读诗须仔细品味诗中的意境,不在意境上下一番下功夫,即使读到能倒背如流,也不过是机械记诵,如入芝兰之室而不闻其香,犹同未读。什么叫意境?顾名思义,“意”是情意、意绪,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是境界、境况,即诗中所描绘的客观生活图景——它是广义的,不单指景物描写而言,也包括诗人所见、所历的事情,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琵琶行》)之类的描述。“意”和“境”高度融合在一起,就自然形成一种可以引发读者想象和联想,使人恍若身临其境的艺术境界。人们在读文学作品时所常有的喜怒哀乐之情,即由此而生。近代学者,文艺…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诗贵在“意境”,“意”就是指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指诗人所描摹的客观事物。“意境”即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他所描摹的客观事物相结合而达到的一种完美和谐的艺术境界。而能否引导学生进入这个艺术境界,就意味着能否使学生体味到古诗的美,鉴于此,在《咏鹅》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主要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相似文献   

16.
从王国维手定之《人间词话》六十四则可以看出他以“境界说”为核心构建诗学批评体系的尝试。“境界”和“意境”义近而内涵并不全同。前者兼指主观想象和客观景物的描写,而后者偏于主观情思的抒写。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诗词的欣赏,从来讲究“意境”。简而言之,“意”就是诗词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境”就是诗词中描绘的景物和生活画面。所谓意境即主观感情(情)和客观外物(景)的和谐统一。在平时的诗词教学中,学生由诗词语言想象到“境”并不难,但要让学生由“境”生“意”却有一定难度。明代王夫之曾指出“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之众。”如何让学生由“境”生“意”,是诗词教学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18.
<正>诗境是一个艺术空间,其中包含两种境界,一种是心境,一种是意境。古代文论家普遍认为,诗言志,但如何在诗词中寄予自己的志向,诗人们并不是通过直白的表达,而是借助一个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融合的艺术之境,来进行内心情感和志向的抒发和外显。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先引导学生从客观景物中感受意境,打开意境之门,而后才能够从已经中体会诗人的心境,最终破译诗人内心的神秘世界,带领学生进入一个  相似文献   

19.
清人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又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人间词话》)而有境界,“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宋元戏曲考》)这里所说的“境界”,就是“意境”。究竟什么是诗的意境?“意”就是情意,包括诗人的“情”与“理”,即诗人的情感和他对生活的认识、理解、评价;“境”就是物象,指事物的“形”与“神”,即经诗人提炼概括而描绘出来的生活形象及其内在本质与精神。在诗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说出,需借物来表现;“境”不能是纯客观的物象,  相似文献   

20.
意象是诗词的核心构件,鉴赏诗词从意象入手,能准确把握意境,进而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本文试从以下三方面略陈拙见:一、构建意象的基本模式意象是融合了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它由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两部分组成,“意”为筋骨,“象”为血肉,二者肉骨称适、契合无间。诗人在创作时,常要撷取与诗人自我形象或思想情感在某方面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