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谈高校化学教育与中学化学教育的联系与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础教育的化学教育任务除了启蒙学生的化学思想外还要培养、发展、深化学生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科学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科学地认识大自然和科技社会的生活,并为他们进一步学习打下一个完整的基础.而大学化学教育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和扩展受教育者在技术专业或高层次素养上得到培养和训练(刘知新语).由此可看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本文将从中学化学与大学化学的衔接特点及中学生与大学生知识建构特点来分析基础化学教育改革对高等师范院校化学教学变革所带来的影响和促进.  相似文献   

2.
STS教育是世界各国科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STS教育理念也已经作为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科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写入科学课程的标准中,对于培养未来中学物理教师的大学物理教育专业有必要把STS教育课程纳入学生的必修课。  相似文献   

3.
工程教育简单地说是培养工程师的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物理素质是现代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素质结构中的基础部分;物理学又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基础,通过物理课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物理学科本身的特点,这也是其它基础科学不可替代的物理课教学的一种优势。因此,正视和强化物理学素质教育在工程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成为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必然选择。一、扎实锤炼大学物理中基础性知识的教学质量大学物理涵盖了从经典到近代的物理学知识体系,在知识传授方面包括基础性、提高性及扩展性知识。基础性知识是工科大…  相似文献   

4.
科学精神是人的探索、进取、求实、批判和创新的精神。物理教育更具有培养学生的分析与严谨、理性与实证、批判与自我意识、探索与创新等精神的功能。物理教育的意义并不局限于本学科的知识掌握,更反映在它有力地促进职业人的科学精神发展,并且更带有根本和基础性。物理教育的改革要反映物理学科的特点,在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内心体验的同时,应强调科学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创新靠人才,培养创新人才是当今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科学知识的生产包含了大量个体默会知识的参与。科学的创新根源于默会的力量。教育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向他们传授已有的显性知识、成果和方法是不够的,还必须使他们掌握大量默会的认识、信念、概念、框架、方法与技巧等等。默会知识对创新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一、HPS教育简介 HPS是History、PhilosophyandPociologyofscience的缩写,即科学史、科学哲学与科学社会学。HPS教育是融科学史、科学哲学与科学社会学为一体的科学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的。通过教学,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不但使学生学到科学的知识与技能,而且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物理教育对人才综合素质形成的必要性。论证了大学物理课程是非物理专业理工类学生的重要的通识性必修基础课;而包括物理教育的自然科学方面的通识课程也是文科类学生的必修课程。同时我们也认为现有课程的架构及内容必须改革,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使学生成为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分析总结大学物理的教学现状和STS教育的内容,提出改革物理教学的方向和方法是渗透STS教育,利用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社会要协调发展,激发学习大学物理的兴趣.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物理学知识结构形成的特点的分析,指出物理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从新课程标准看环境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范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倡导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追求全人发展的价值取向,设计回归生活的课程形态,培养学生的情感和行为能力,这与第比利斯政府间环境教育会议宣言和建议(1977)所倡导的环境教育意识、知识、态度、技能、参与等五个目标十分吻合。可以这样认为,环境教育的目标分类与当今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其目标的一致,必将对环境教育理念的建构及实施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环境教育是伴随着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日益严重而兴起和发展的。自从1948年托马斯·普瑞查(ThomasPritchard)首先提出“环境教育”一…  相似文献   

11.
2 1世纪的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而现行的大学物理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相脱节 ;课程内容与近代物理科学成就相脱节。因此 ,大学物理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大学物理课程改革的关键是用现代观念和近代物理成就重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相似文献   

12.
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世界性教育现代化的潮流.我国的学生在小学教育阶段拥有良好的数理运算能力,可到了后续的教育阶段,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却没有更进一步的发展.而美国的学生在小学教育阶段学习的比较轻松,他们反而在高等教育阶段表现出非凡的创造力.这充分说明在我国制度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创新教育的培养重点在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小学教育阶段.本文通过分析挖掘美国的创新教育及其特点,从中得出一些启示,从而有助于我国小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虽然目前教育界对要否“基础教育国际化”还存在不同理解、不同认识,但个人越来越感到基础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其并非仅仅“促进教育合作与交流”所能代替。基础教育国际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要澄清各种模糊认识,树立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战略思维,基础教育国际化与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公平并不矛盾;通过开展区域国际化探索再到全方位探索,抓好课程建设与改革是其核心,应把提高教师的国际化素养放在核心地位;在国际化视野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要重视发展通识教育,培养批判性思维、数学和科学的基础知识与能力、人文素养、国际理解能力、利用现代信息通讯(ICT )的技能、创造力。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给予高度重视,要从小抓起,强调学生的生活体验并重视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构建知识基础,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注重培养创新型教师,改革课堂教学,强调训练思维方法,改革学生评价方式,强调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等等,这些国外经验都值得我国在学生创造力培养实践中借鉴。  相似文献   

14.
肖旭东 《新疆教育》2013,(16):119-119
初中物理课程是物理学科的基础。学生通过对初中物理的学习,能够提高他们的分析和创造能力。学生初接触物理学科,他们对物理的学习望而生畏,这对于物理教师来说是个难题。然而面对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初中物理教育在教学上遇到了更大的挑战。本文主要从初中物理教育教学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够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大学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课程,但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传统的实验教学存在着许多与新时期教育不相适应的地方,这就要求我们对大学物理实验课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与创新,应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培养实验兴趣,将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能力作为课程教学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突出素质教育,深化大学物理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年以来 ,我们对教学内容、实践环节、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和实践。目的是通过进行知识教育 ,着重培养学员科学素质、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改革已取得突出效果 :大学物理课程被评为学院首批优秀课程 ,大学物理实验室连续四年被全军和二炮评为先进实验室 ,物理教研室被二炮树为教学先进单位。一、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正确处理经典与现代、基础与军事工程的关系构建一个基础实、知识新、起点高、适应军事教育特点的教学内容体系 ,具体内容包含 :1保证经典内容的合理内核 ,改革低、旧、繁、难现状。 2重组传统物理教…  相似文献   

17.
以大学物理和大学物理实验为核心课程的物理类通识教育课程,是全国高校各理工科学生必修的重要基础课程,如何使物理类通识教育课程与思政理论课程形成协同效应,就成为急需深入研究的课题。实践业已表明,融入“思政教育”的物理类通识教育课程在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8.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指挥棒、风向标和办学导向,也是促进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的必要前提。在分析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的战略布局和发展特点的基础上,从学生全面发展角度,对普通高中和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理念、指标和方式等进行比较,在加强人才贯通培养上对改进和完善新时期我国教育评价改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概述当前高等学校工科各专业开设大学物理的现状。指出在高等学校中的物理教育的根本功能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探讨通过物理教育进行科学素质培养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胡卫俊 《江苏教育》2017,(10):65-66
创客教育是当前教育界讨论与实践的热点。基础教育阶段的创客教育应是扎实开展跨学科知识融合的STEAM教育,以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帮助学生打好扎实的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艺术等多学科知识基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满足学习个体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