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乾隆帝在统御中国的六十年中,仿其祖父康熙帝六次南巡。这段史实历来为史家所重视,许多史料也已见于《南巡盛典》。这组史料选自本馆所藏乾隆二十二年起居注稿本,均为《南巡盛典》所未辑录者,较详细地记录了乾隆帝第二次出巡前及南巡途中所发布的谕旨,对其南巡的主要活动亦逐日有所记载,有一定参考价值。现予公布,以供研究。  相似文献   

2.
正清乾隆帝在位60年,六次南下巡视,虽然开支浩繁、耗银无数,但他巡视的许多项目如巡视河工、观民察吏、阅兵祭陵等,其意义、作用不应小视,加之采取减赋恩赏等配套措施,在当时也起到了安定民心、稳固清朝统治的效果,尤其是巡视河工、修筑堤堰,对减少洪灾、保护百姓田园庐舍和生命安全有着积极意义。那么,在乾隆首次南巡中,扬州的官府、商人又做了哪些迎驾准备?我们通过阅读、分析《清宫扬州御档》中的相关奏折,对当时的情况作一些了解。  相似文献   

3.
<正>2014年12月28日",国博典藏《乾隆南巡图》长卷数字展示"正式对外开放。我馆吕章申馆长、原副馆长周志强先后讲话。陈履生副馆长主持。《乾隆南巡图》全套共12卷,总长154.17米,描绘了乾隆十六年第一次南巡的情景。此次南巡,历时112天,全程5800余里,乾隆共题诗520余首,并从中选出12首,"以御制诗意为图",令宫廷画师徐扬依照前后次序分卷描绘。  相似文献   

4.
正近来,随着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社会上掀起了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研究的热潮。片中,千百年来扬州人对饮食的精致追求成为惊鸿一瞥。中国四大菜系中,淮扬菜自古以来就以其风格雅丽、南北咸宜的特点占据着极高的地位,而扬州能够成为淮扬菜的发源地之一,与扬州在明清时期的商业繁荣以及康熙、乾隆皇帝数次南巡驻跸扬州,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清宫扬州御档》收录的乾隆下江南至扬州期间的三件饮食档案,分别出自乾隆第四、五、六次  相似文献   

5.
2005年11月20日《钱江晚报》都市版.刊出一篇题为《苏堤还是苏隄.乾隆爷写错字》的报道。文中说,市民沈先生经过西湖苏堤时.发现御碑亭内石碑上刻的是“苏隄春晓”四字。“苏堤”因何写成“苏隄”?细心的沈先生对此提出了疑问。报道接着说:  相似文献   

6.
胡成 《新闻前哨》2004,(1):49-50
真实性是新闻的根本原则。新闻的真实不仅要求新闻的整体和本质的真实,同时也强调细节的真实。对舆论监督而言,细节的真实是绝不可疏忽的地方,否则真可能“大意失荆州”。 2002年底,《湖北日报》发表通讯《郧西县“石头标语”劳民伤财》,说的是郧西县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的一些干部不思苦干实干,而是大搞形式主义,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在半山腰上大造“石头标语”,劳民伤财,把一场“造林  相似文献   

7.
黄正林 《档案》2023,(3):65-68
《乾隆环县志》成书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时任县令高观礼负责纂修。该志自成书以来未有人整理。此次整理过程中,作者写了一百七十二处“校勘注”,对原本错愕之处做了一一勘正。在注释中对原志记载错误也做了更正,尤其是厘清了环县古代建置沿革模糊不清之处和史实上记载的错误。  相似文献   

8.
正打开《清宫扬州御档》第六册,有两份奏折是记载乾隆二十四年(1759)有关扬州挑浚城市河道及护城河情况的,分别是乾隆二十四年三月初三日《奏为商捐挑浚扬州护城河事》以及十月十三日《奏为验收扬州护城河等工并立法禁止商民倾泼淤垫河道事》。它告诉我们当年耗银万余两,扬城官、商、民齐心协力挑浚护城河,以及嗣后加强河道管理的那段往事。清代扬州新旧城区的变迁据《嘉靖维扬志》等史料记载,  相似文献   

9.
邓明 《档案》2008,(2):35-37
《云署聊编》中《陕甘民谣》条,记载了有关王亶望贪腐的民谣:“王亶望居总督,视属员馈送之多寡为轻重,其少多者方许进见,次多者留与饮食,最多者与之花厅较射,时有‘一千见面,二千留饭,三千射箭’之谣.遂以墨诛。”王亶望未做过总督,最高做浙江巡抚。民谣说的是他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官甘肃布政使的巧取豪夺的伎俩。清朝的布政使,专管一省的财赋和民政,是仅次于督抚的大员。  相似文献   

10.
闲中书趣     
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是一部专门核对名实的巨作。在“全梁文卷四七”章次,核对郑文焯《半雨楼丛钞》中“不为无益之事,何以悦有生之涯”一语的发现,这句话原来并不是出自陶弘景之笔,而是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时说过的话:“若复不为无益之事,则安能悦有生之涯”。 也许文人在世总是不如意的,所以往往在意志隳颓之时,而将精力放在那些虽无补于世却益于自我身心的玩物之上。“古玩”,就是这个意思吧。项鸿祚《忆云词》丙稿自序说:“嗟乎!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将一个“悦”字易为“遣”字,不觉平添了一些凄凉。  相似文献   

11.
国家图书馆藏有石柱整幅拓本和经折装初拓本及墨迹上石前双钩搨本三种不同摹刻形式的《兰亭八柱帖》。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春,弘历将内府所藏唐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摹王羲之《兰亭序》墨迹,唐柳公权书《兰亭诗》并后序,明董其昌临柳公权《兰亭诗》,戏鸿堂刻柳公权《兰亭诗》原本六帧,加之命于敏中补戏鸿堂刻柳公权书《兰亭诗》阙笔本及乾隆御临董其昌仿柳公权《兰亭诗》本八种,刻于八根石柱上,即《兰亭八柱帖》。柱石原在圆明园,现存中山公园。经对馆藏《兰亭八柱帖》三个版本比较,发现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12.
正《清宫扬州御档》记载:康熙帝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第五次南巡,驻跸扬州,"御书‘正谊明道’匾额,令悬董仲舒祠;‘经术造士’匾额,令悬胡安国(按:应为胡安定)书院;‘贤守清风’匾额,令悬平山堂。"三块御匾,表彰了三位扬州先贤:曾任江都国国相达十年之久的西汉大儒董仲舒,成长于扬州地域、"宋初三先生"之一的大教育家胡安定,建平山堂、有"文章太  相似文献   

13.
“编辑”这个词,按古代的解释,“编”指古时用以穿联竹筒的皮条或绳子,“辑”与“集”同。“编辑”联用就是收集整理的意思。如果按这个解释,那末我国做编辑工作的人很早就有了。《尚书》是我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文学史上说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散文集,相传是由孔子编选而成。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据《史记》等书记载,也系由孔子删定。这些说法虽然  相似文献   

14.
正《清宫扬州御档》一书,所收乾隆七年的奏折百余件,其中有近50件内容涉及是年发生的特大水灾及赈济。这使我们可以通过档案史料及相关典籍记载,较为全面地了解乾隆七年江淮一带发生的罕见水灾的真实情况。灾情惨重从现存乾隆七年初的相关奏折里可以看到,乾隆六年(1741)江淮一带就曾经遭受水灾,以至七年初的奏折仍有数件涉及两淮(六年水灾)赈恤之事。而乾隆七年四月二十八日(农历,下同)、五月二十二日,两淮盐政准泰等上奏的《奏报淮扬等处雨水二麦情形事》《奏  相似文献   

15.
如皋的寿星众多,是中国六大长寿县市之一,而如皋历史上的寿星更是大有人在。笔者前不久无意间翻阅了《如皋县志》,了解到《如皋县志》将历年来的长寿之人辟了专目进行了记载,其中,《如皋县志·嘉庆志》还记载了如皋有两位寿星参加乾隆年间的“千叟宴”的一段史实。现将有关“千叟宴”及如皋寿星赴会的盛况略加介绍,以飨读者。“千叟宴”是清朝皇帝为庆贺寿辰而举行的盛大的庆祝活动,届时,各省官员、士绅、老人进京赴会祝寿,这项活动在当时被称为“千叟宴”。关于“千叟宴”,史料记载,有清一代,康熙、乾隆两帝共举行过6次,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  相似文献   

16.
嘉庆四年元月(1799年2月)诛和珅一案,是清仁宗颙琰在乾隆逝世后,亲手处理的第一件大事。对清史上这一轰动一时的政治事件,野史、笔记记载颇多,内中薛福成《庸庵笔记》卷三所录《查抄和珅住宅花园清单》(以下简称《清单》),一向为人所瞩目。但薛本人对此“世俗私相传抄之本”是有疑问的。他于文末特加说明:“盖私家记载,颇多耳食,官书又外人不能多见,事隔九十余年,见闻已岐若如此。兹特兼志于此,以待搜考”。他这是说《清  相似文献   

17.
杂志创新策略--访《新周刊》执行总编封新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封新城用“默默无闻”来形容自己就任《新周刊》执行总编前的12年,那时他在电台工作,干的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活。但也就是在这个岗位上,他连续两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封新城对其12年广播工作的“不以为然”,倒是反衬了他对平面媒体的狂热———他自称做《新周刊》是多年积累的一次大爆发。他还把“引爆”的功劳归为他当年广东电台的同事窦文涛的引荐。窦和封在同一年离开电台,前者一开口就滔滔不绝,去了凤凰卫视;后者一动笔便是滔滔江水,以说“不”的姿态使《新周刊》在青年人群中所向披靡。《新周刊》社长孙冕宣布封新城任执行总编时…  相似文献   

18.
康熙帝是中国历史上受儒家思想文化影响最深的皇帝之一,在位期间,通过经筵日讲的形式,系统地学习和接受儒家思想理论,推动治国理念和康熙朝文化的发展。本文以《清代起居注册(康熙朝)》为主,对照《康熙起居注》、《圣祖仁皇帝实录》、《乾隆朝上谕档》及其他文献记载,推定康熙朝经筵次数应是60次,并对其具体日期、具体内容逐一予以确认。  相似文献   

19.
乾隆下旨     
乾隆下旨乾隆皇帝游江南时,有一次来到一座大墓前,那里石碑如林,而且有石人、石马。乾隆指着石人问身旁一个翰林说:“它,叫什么名字?”原来,在古代神话里,这种石头人叫翁仲,而翰林却颠倒了,说成“仲翁”。回京后,乾隆下了一道降职令,把这个翰林降为通判。降职...  相似文献   

20.
杨仲达 《档案》2011,(5):34-35
玉门石油河不是在老君庙油田出现以后才得名的。清乾隆元年(1736年)许荣等人所编的《甘肃通志》已明确记载:“石脂水,即石油河,出肃州南山。”关于这条河更早的文字记载,应该出现于西晋张华的著作《博物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