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翻译认知理论与译者的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关联理论,翻译也是认知过程,而译者是沟通源语作者与译语读者、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桥梁。因此,翻译认知活动的主体即译者,既要推断出源语作者想要表达的信息和意图,又必须对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作出正确的判断,特别要处理好原作、原作者和译语读者的三元关系,从而有效地发挥其主体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文诗歌意象丰富,译者在翻译时应将诗歌的文化意象忠实而准确地传达给译语读者,当译文的语言文化信息与原诗不符时,译者要采取适当的翻译补偿手段,使中国诗歌的文化意象为译语读者所知晓和接受,从而通过诗歌翻译传播了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3.
文化缺省是翻译中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如果不经适当处理,会给译语读者正确理解原文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译者在翻译中应恰当处理原文中的文化缺省问题,选用适当的补偿方法对其进行补偿,以帮助译语读者正确理解原文。文章从认知图式理论出发,对文化缺省的交际价值及生成机制进行解读,并结合翻译中的实际例子对五种常用的补偿方法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4.
体认翻译学认为翻译是一种体认活动。翻译中的“模仿”是必然的,可由“体”来保证;翻译中的“创造性”也是不可避免,是由“认”来体现。美国翻译家史蒂芬·米歇尔根据自身经验和现实语境对《道德经》所表达的有关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的各类意义进行了类比性的互动体验,并运用感觉知觉、意象图式、隐转喻、关联、识解等认知加工方式将这些意义映射进译入语,通过对应、增删、置换、转喻、改写等“创”“仿”手段对这些意义进行了现代化的加工和转换,体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使现代的美国读者在熟悉的现实空间中促发了相似的认知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道德经》在时代语境下所生成的新意义。  相似文献   

5.
语境是语用学重点研究的对象,语境同翻译是密不可分的。翻译是对意义在两种不同的语言之间进行的等值转换,在翻译的过程中,语境是翻译者能否准确把握原语的意义实质,并将其转移到译语当中的关键。本文从译语词义的确立、文化意象的传译以及模糊语言的处理等三个方面,论述了语境在翻译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对翻译教学和语境的关系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典籍翻译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如何在古与今、中与西之间找到共通点,最大限度传达原文本信息,又让译语读者易于接受是翻译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近年兴起的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为典籍翻译的研究与评价引入了"两个世界"这一新视角,强调译本对原文本的"客观世界"和"认知世界"的还原。但该理论在具体翻译实践中仍面临挑战,本文对《桃花源记》四个译本进行了研究,为回应这些挑战提供例证。  相似文献   

7.
以关联理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比较系统地研究制约新闻文本翻译策略选择的因素。首先指出新闻翻译的本质是一个决策过程,涉及源语作者的信息意图以及源语作者和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这两个因素。其次,从源语作者与译语读者相互认知语境,源语作者相关文化假设在译语读者认知语境的缺省以及源语作者与译语读者认知语境相矛盾三种情况探究新闻翻译策略,以期实现译语读者在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  相似文献   

8.
作者运用文化翻译现的理论。从影视翻译的特点和原则出发.对影视字幕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的处理等问题进行探讨,指出译者应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努力实现译文文本与原文文本的文化功能等值。还指出译语文化是决定翻译的因素.成功译文应以译语读者为中心,注意信息传递的效果.即读者的接受性。译语观众与原语观众心理接受反应和谐一致.是影视翻译最高标准。  相似文献   

9.
接受美学给翻译研究带来了深刻的思想革命,肯定了译语读者在翻译中的重要地位.《围城》英译本之所以好评如潮,是因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发挥了主观能动作用,灵活采取翻译方法对译语读者进行关照.一方面,译者迁就译语读者现有的阅读习惯和接受水平,关注了译文读者的语言习惯、文化心理以及认知心理,满足读者的期待视野;另一方面,译者向读者输入异语文化成分,提高读者的认知能力,开拓读者的接受视野.  相似文献   

10.
在翻译中如何将源语中的文化信息传达到译语中,以便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现代语言学的成就为语际间的文化阐释提供了诸多理论原则.本文借助符号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的观点说明翻译中处理文化信息的原则和相关技巧.  相似文献   

11.
英汉两个民族由于认知语境不同,对于同一文化意象常常会出现理解上的错位与缺失,在翻译文化意象时无法同时传递原作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从而出现文化亏损.异化策略中的增词法与直译加注可以有效的减少这一文化亏损,使译文既传递了原作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避免了文化亏损;同时又考虑到译语读者的认知能力,拓展了他们的认知语境,使原作的意图和读者的期盼相吻合.  相似文献   

12.
交际中信息的传递是在语境中实现的,离开了语境,符号就没有了意义,不能传递任何信息。翻译是译者把原语文本中的语码在其特定语境中传递的信息用译语语码准确地传递给译语文化中的读者,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无论是对原语的理解还是译语的产出,都离不开语境。本文就语境对翻译的影响和制约进行了探讨,同时指出认知语境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刘欢 《文教资料》2008,(8):67-69
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因此翻译中我们要重视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译文应尽可能完整、准确地传达原作特有的文化意象.文化意象差异实际上属于文化信息差异,具体表现在词汇的比喻与联想意义和文化含义的不对应上.因此,分析、了解文化意象,使文化尽量保留源语文化的独特性,促进不同文化群体间的理解是译者的努力方向,也是本文探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从关联-顺应论视角看《围城》中文化缺省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缺省是与认知相关的交际策略,是认知交际过程的自然结果。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它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原作者、译者和译语读者三方的认知活动。由于认知环境不同和文化的差异的存在,文化缺省的翻译给译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从文化和语言的关系入手,对文化缺省现象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以《围城》中的文化缺省的翻译为个案,从"关联-顺应"的语用学视角对其翻译过程进行了研究,并探讨在翻译过程中对源语文本中"文化缺省"现象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5.
文学翻译中文化"传真"的制约因素与形象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翻译要求译语从文化的角度准确再现原语所要传达的意义,文化"传真"是翻译的理想的目标。由于英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不同,同一形象所承载的语义可能就不尽相同。为了唤起译语读者脑海里的直接的意象,翻译时应尽可能地保留原语形象,并根据译语的文化及语言习惯决定异化或归化,在再现形象、转换形象、增添形象与舍弃形象之间作出选择。  相似文献   

16.
在关联理论的视角下对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的<红楼梦>英译本中回目文化意象的翻译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杨译以原文作者的意图为中心,采取文化异化的策略,尽量保留原文的意象;霍译更看重译语读者的期盼,采取文化归化的策略,省去或采用译语读者所熟悉的意象来替代原文意象.  相似文献   

17.
文化意象的翻译近年来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而对于文化意象传递过程中出现的类比错位的研究却很少见.以阐释学为理论基础,对类比错位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文化意象翻译中类比错位的取舍及翻译.结论证明,“舍”与“留”并非绝对,译者须在传递原文文化信息的基础上,能动灵活选择合理的翻译策略,以期符合读者的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18.
林柯 《文教资料》2011,(22):35-37
接受美学认为文本具有不确定性,读者在对文本的诠释过程中起主体性作用。在此,接受美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从接受角度看,译者翻译的只是他头脑中的文本,即是译者和文本对话、达到视域融合的结果。译者对文本未定因素和空白的具体化,是语符—意象化中译者再创造的根源。另外,译者不同于普通读者,他必须向译文读者传达原文的意义,此时译语文本的隐含读者作用于译者语言符号的选择。意象—语符化过程实际上是译者创造性运用译语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隐喻习语是语言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凝结着人类对客观世界诸事物的特有观照方式,呈现出理想化的认知模式。英汉两种语言中均存在大量的隐喻习语,常以意象图式结构的形式得以表征。翻译的认知运作过程表现为译者对源文的“拆解”和在译语中的重构。文章以概念合成理论为视角,通过揭示翻译过程中的空间映射与合成理念来探究英汉隐喻习语翻译的认知运作方式,指出译者在翻译时应根据其语用功能在不同文化中调整意象图式结构,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0.
以关联——顺应理论为指导,研究广告翻译的过程。广告翻译实际上就是对原广告的明示、推理,获得最佳关联,并在其引导下,无论是处理文化意象广告翻译还是非文化意象广告翻译,译者都要动态地顺应译语读者的语言语境、审美期待和接受水平,在此基础上,进行语言选择和翻译策略的选择,传达出与原广告相同或相似的语境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