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浅谈日语外来语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日本社会的发展,大量的外来语进入日本社会,并渐渐发展成为日本语言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明治维新与二战后日本出现了两次外来语高潮。外来语的产生和发展是日本与国际交流的结果。过多的使用外来语给日本社会带来了消极影响,但另一方面,外来语的吸收和普及也促进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日本国际交往的不断加深,外来语将会继续增加。  相似文献   

2.
日本动漫产业是非常著名的,对日语学习者的影响非常大。因为日本动漫不仅是日本民族文化的反映,反映日本社会的现状,而且对日本人的社会价值观和日本的语言现状是很好的反映。多接触日本动漫对于日语学习者学习日语及日本文化是很好的途径。因为日本动漫场景会话有助于提高日语学习者的会话能力,极大地丰富日语学习者的知识面,是了解日本社会文化和社会价值观不可缺少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各国的社会结构不同,反映的社会现象也不同。每个国家都在寻求适应本国发展的社会结构。日本人具有很强的归属意识,形成了以集团主义为核心的社会结构。这种归属意识使日本人在各自的集团场合中建立起"纵式"的人际关系,形成纵式集团。通过对日本社会结构的分析,阐述了日本传统社会的优势及劣势,以期对揭示日本社会现象及未来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4.
日本国民性的形成与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传统的武士道精神及国教神道教等有很大的关联性,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研究日本国民性形成的原因、表现,对于学习日本历史,了解当今的日本社会,防止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日本著名作家岛崎藤村的《破戒》,揭露了日本明治社会的封建身份差别制度带来的差别(歧视)问题,这是日本社会问题之一,有其历史的原因。宗教的力量和意识形态顽固的影响,至今还在影响着日本社会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从民族文化心理透析日本的战争反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社会从农业经济社会向工业经济社会转化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其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的民族优越感、力量崇拜心理和集团主义倾向。这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深深影响着当代日本社会,它从深层阻碍着日本社会确立正确的历史观,推动着日本社会不时掀起极端民族主义的波澜,从而影响着日本对战争的反省。  相似文献   

7.
日语中不仅有男性用语和女性用语,在日本社会中还存在着针对女性的大量词汇。从报纸中该类词汇的使用频率,可以体察出当代日本女性的真实社会地位。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词汇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文章从复合词——"男性""女性"构成的复合词——在日本报纸上的使用频率,分析当今日本女性的社会地位,以及中国隋唐文化特别是宋文化对日本女性社会地位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日本学历社会是随着日本现代化进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日本学历社会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其形成有力地促进了日本现代社会的发展。但另一方面,日本学历社会也存在自身的弊端,对日本教育的发展造成了许多问题。同时日本学历社会对我国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的高等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官本仁 《留学生》2012,(2):18-19
改革开放初期,卢璋和许多有梦想的青年一样,前往日本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在留学期间,他认真学习日本的先进文化知识,历经日本社会实践的磨炼,深入日本的社会实践中,刻苦钻研日本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10.
现代日本年轻人,被批评缺乏独立性和进取精神。这样的问题越来越显著,已经成为日本一大社会问题。那么产生这样严重的社会问题其根源何在,相对其他国家有何特殊性,现代社会的某些社会特质是否与该问题有关联呢,这个问题又该如何解决。本文将就这些问题探讨日本年轻人的自主问题与日本社会的特征、自立问题及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1.
闷居现象已成为日本社会的一个严重问题,且表现出以男性青少年至壮年期为绝对主体,闷居时间越来越长,人数越来越多的趋势。文章首先介绍闷居的含义及类型,进而考察其在日本社会的普及率,对闷居的心理学意义及其危害作了分析,探讨了闷居在日本产生的背景,最后阐述了日本对闷居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2.
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已经受到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日语中夫妻间的称谓语不仅能够反应语言中的差异现象,更能够体现日本女性在家庭甚至是在社会中所处的不平等地位,其存在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对该语言现象进行分析与研究能够进一步了解日本的语言与文化。  相似文献   

13.
提到年轻人用语,常被人们说成是语言的混乱,无论从哪一方面讲,大多数人还是持否定态度的。然而,语言产生于社会,反映着与之产生背景相对应的一些社会现象,年轻人用语如实地反映了现代日本社会、日本人的价值观,决非人们所认为的“无意义的、错误的语言”。本文着重以日本社会中年轻人用语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特征与年轻人用语有关的各种社会语言学现象进行分析,并从中探求现代日本年轻人的生活现状、对于社会的态度及其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4.
依赖本来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但在日本人的身上表现得最为显著且自成体统。分析日本人的依赖心理,对于了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进而了解日本文化乃至整个日本社会起到重要作用。本文试从依赖的心理原型、依赖心理与日本人的人际关系以及与日本社会体制三方面分析日本人的依赖心理。  相似文献   

15.
“缩小意识”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现象,从古至今一直蕴藏于日本社会之中。从文学的角度出发,通过俳句、微型小说、民间故事以及名家名作等几个侧面探究日本人的缩小意识,以求更加全面地了解日本人与日本社会。  相似文献   

16.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lobalisation and national cultural identity through Japanese educational policies for music. Japan is often referred to as a society that provides a model of cultural hybridisation that is a phenomenon in globalisation. However, what actually happened in Japan was not hybridisation, but the replacement of traditional music with western music in the process of the re‐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musical culture. Even the recent state emphasis on Japanese elements in music teaching can be interpreted as no more than an attempt to further transform Japanese music culture so that it will resemble that of Europe.  相似文献   

17.
人口老龄化基本上是二十世纪出现的一种现象。日本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经历了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到本世纪初期,65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到总人口的17.2%。其人口老龄化呈现出速度快、程度深、城乡和地区发展不平衡、妇女老龄问题突出的特征。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日本社会所负担不起的一种"奢侈",给社会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引起经济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变化,对日本老人赡养的主要支柱之一的家庭养老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影响着国民对老龄问题的重新认识和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18.
略论日本高中教育普及化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明治维新时期建立现代教育制度以来,日本的高中教育(战前为"中等教育")经历了精英化、大众化和普及化三个发展阶段,这种阶段性发展既是数量扩大的过程,同时又是性质变化的过程.战前的中等教育虽然在量上实现了大众化,但是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化和均衡化.战后的高中教育不仅在量上实现了大众化和普及化,而且在平等化和均衡化上也取得了巨大的实质性进展.战前中等学校之间和战后高级中学之间的等级化是普及高中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次生现象,这是日本社会和教育体系中存在病理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9.
以设定语境导入文化内容,把握日本社会结构及问题为例,分析语言知识和语言外的知识在大学日语专业日本社会文化课程建设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seek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 Japanese government’s attempt to promote a ‘gender-equal’ society in recent decades and the improved status of women are reflected in patterns of gender representation in Japanese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textbooks. The study made an analysis of four popular series of English language textbooks published in 2011 for local Japanese students with corpus linguistic tools (e.g. concordancing, keyword in context) to investigate the ratio of female-to-male appearances, the extent of use of gender-neutral and gender-marked constructions, the common adjectives associated with women and men, the common address titles for reference to women, and the order of appearance of women and men. The findings revealed some evidence of gender equity, including common use of gender-inclusive vocabulary (e.g. salesclerk, waitperson) and the neutral address title Ms for women. The ‘male-first’ phenomenon, however, is still prevalent in contemporary Japanese textbooks, suggesting the secondary status of women. Variations were found in different series of textbooks pertaining to the representation of women and men in the domains of quantitative balance and gender stereotyping. It is suggested that specific guidelines be compiled by the education authorities to help textbook authors write educational materials that help promote a gender-fair society in Japa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