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罗秀菊 《教师》2023,(34):63-65
美术鉴赏可以让学生认识美、发现美,提升审美能力。为高效开展课内外初中美术鉴赏教学,文章作者以经验总结为主要研究方法,指出教师在基于美术鉴赏活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过程中,既要结合课本明确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目标,又要挣脱课本的束缚,提供让学生发现美和欣赏美的平台,并对照教学案例提出教师可以结合课本中的美术作品传授美术鉴赏方法,结合课外作品丰富学生美术鉴赏经验,通过关联美术作品与生活增强学生挖掘生活中审美元素的意识,借助跨学科活动开阔学生审美视野,通过引导学生构建美术鉴赏共同体提升其课外美术作品鉴赏深度等策略,从而增强美育工作效果。  相似文献   

2.
美术作品欣赏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美术知识、审美能力都非常有限,要上好美术欣赏课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准确把握美术作品的美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对于要欣赏的美术作品一定要把握好作品的美点,因为  相似文献   

3.
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的培养即素质教育中的美育,美术课堂中除了教材内美术知识的教学,更应该重视学生对美术的理解、感受,用艺术的眼光看待美术作品,拥有用艺术语言表达美术的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体现在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对美术作品的欣赏、美术作品的设计中,还体现在发现生活的美好中。教师应在课堂上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对作品的赏析、品味和感受上,启发学生动手、动脑等感官,逐步提升初中生对美术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4.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对发展学生审美文化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欣赏·评述中提出了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欣赏美术作品教学的观念,明确提出通过欣赏、评述这一环节来欣赏美术作品,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要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从多维度去欣赏和理解美术作品的内涵和意蕴,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广大美术教学工作者共同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高中美术课教学不仅仅是传授学生美术相关知识和技法,更重要是培养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引导学生从作品形式和内涵去理解、挖掘作品的美,提高审美素质,启发学生美术智慧,促进心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美无处不在,就看能不能发现、会不会欣赏。少年时代是美术基本技能的形成和发展审美能力的关键阶段。所以在教学中,不可忽视美术欣赏教学。欣赏教学与绘画、工艺美术教学组成完整的美术教学体系,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欣赏弄懂怎样欣赏一件美术作品,怎样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成就等。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在领会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应既重视对学生进行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审美思想、审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努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形成对美术…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素质教育的进行,小学美术越来受到重视。通过美术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使他们能够感受到作品的内涵,使学生的心灵在美的视觉冲击下获得净化,提高学生对美的理解力和感受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正确积极的引导让学生学会欣赏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对美术课堂产生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一、激发学生对美术课堂的兴趣,让他们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和欣赏美的能力。语文课本中有不少优秀的作品,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描绘了一幅幅大自然的美丽图景,充分展示了作者对生活、对美的憧憬。语文教师在讲授这些作品时,应注意充分挖掘作品的审美功能,使学生能够激发审美直觉,达到陶冶情操、美化心灵的目的。一、通过听觉,诱发学生去想象美、欣赏美语文教学中不少作品文质兼美,教师应该诱发学生对课文产生审美联想和审美想象,体会课文所包含的自然美、生活美、形象美和艺术美,产生积极心理反应,激…  相似文献   

9.
王其雄 《成才之路》2020,(2):120-121
美术欣赏教学要引导学生发现美、鉴赏美,以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教师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要综合信息时代特色,实现高效的信息输入;运用大量美术素材,让学生欣赏学习经典美术作品;开展操作性强的手工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设生活化情境,让美术欣赏教学充满人文气息。  相似文献   

10.
阳洁英 《教师》2011,(6):125-125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欣赏别人的作品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练就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如果研究得深的话,还能学习经典作品背后的创作背景、历史典故等知识,对作品增强理解能力并产生共鸣。美术欣赏课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开展美术作品欣赏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全面思维,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与追求,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个性。面对众多的美术作品,教师如何做好审美教育的“导游者”呢?  相似文献   

11.
教育改革中,高中美术欣赏课程已成为审美教育的核心,通过欣赏直观的美术作品,感染和培养受教育者,提高艺术审美能力。美术欣赏为美术教育提供了必需的知识要素,在学习过程中了解美术概念及社会作用,并认识美术作品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进而探讨美术作品的情感与精神表现。美术欣赏为提高学生的审美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从生活中真正感受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12.
在高中美术欣赏课程里,欣赏教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艺术形式让学生直接进行审美体验。美术欣赏课的开设,让学生在面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时,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去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体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涵义,达到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美术欣赏教育是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自然景物和周围环境中的美好事物,了解对称、均衡等形式美的初步概念,感受其形式美和内容美,从而丰富美感经验,培养审美情感或审美评价能力的教育活动。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生命质量,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美的欣赏、审美教育的价值愈来愈引人注意,因而美术欣赏教育逐渐为各学校所重视。但由于长期以来,美术教育内容一直以绘画、手工为主,学校美术欣赏教育存在着诸如欣赏题材内容单一,忽视周围生活中美的事物的欣赏和日常生活中的随机教育,对于一些作品中蕴含的美的…  相似文献   

14.
<正>民间美术作品种类繁多,表现形式异彩纷呈,文化内涵深厚,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值得幼儿欣赏。但民间美术作品与幼儿经常接触的儿童画有很大的区别,如果用传统单一的欣赏手段,幼儿对作品的理解可能比较模糊,甚至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蜻蜓点水式欣赏。因此,把美术欣赏与幼儿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民间美术作品走进幼儿生活,融入幼儿生活,让幼儿参与实践,在民间美术作品中寻找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形成自然真实的审美情趣。一、选材生活化,满足幼儿欣赏需  相似文献   

15.
幼儿美术欣赏是幼儿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感知美术作品(包括名人作品、幼儿作品、工艺品、雕塑等等)的过程,幼儿在这一过程中欣赏作品,理解作品,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在多年的幼儿教育实践中,我觉得美术欣赏活动是一个薄弱环节.被孤立起来.没有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在这里.笔者谈谈自己对幼儿美术欣赏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学生感受美是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重要一步,它所涉及的内容极具广泛性和综合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美术的审美特点出发,通过古今中外各类优秀的美术作品介绍、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感知记忆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从中获得知识、审美经验和享受,从而掌握如何去欣赏美和发现美的方法,提高审美水平。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能以全方位、立体、动态的形式,全面、形象、  相似文献   

17.
在初中阶段的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一个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感受艺术、感受美,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应该成为初中美术教师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在抽象美术作品欣赏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对于抽象美术作品理解上存在着比较大的障碍。抽象作品艺术语言的不明确性,内容的含蓄性及教学中师生之问存在的知识和经验的差异.都会影响学生的审美判断和评价。在课堂上教师如果只作理沦讲解,学生只会听得云里雾里.似懂非懂。如何引导学生了解和欣赏抽象美术作品,在教学中我做了如下尝试,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9.
美术欣赏,贵在享受艺术的美。如何培养学生享受美的能力,笔者从三方面进行了阐述:1.美术欣赏作品的合理分类;2.教师应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3.教学时教师应注意的事项。总之,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并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才能进一步真正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中小学的美术欣赏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传播知识,让学生看懂几幅美术作品,而是为了培养有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的高素质人才,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加强感觉能力、描述能力、言语表达能力、阐释与评论能力的指导是十分必要的。一、文化情境的设置美术作品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因此,学生在美术作品欣赏过程中,对不同历史年代和题材的作品,既要从艺术的角度进行审美欣赏,也要从文化的角度去学习和体验。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教师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