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教材解读时,我们听得最多的就是“教材要反复地读”这一句话。开始我并不是完全理解,怎么说我也有十年的教学经验,难道还读不懂小学语文教材?有必要反复地读吗?而在几次解读教材后,我似乎才明白什么叫“解读教材”,才摸索出解读教材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2.
教材"三读"     
在教材解读时,我们听得最多的就是"教材要反复地读"这一句话.开始我并不是完全理解,怎么说我也有十年的教学经验,难道还读不懂小学语文教材?有必要反复地读吗?而在几次解读教材后,我似乎才明白什么叫"解读教材",才摸索出解读教材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3.
当“解读教材”这个词汇堂而皇之地充斥了我的大脑、占领了我记事本的头版头条,我有如新生的蝴蝶.经历了破茧的挣扎.才有了自由飞翔的洒脱与美丽。我在教材解读中的“三问”,便是助我破茧而出的一臂之力。  相似文献   

4.
当“解读教材”这个词汇堂而皇之地充斥了我的大脑、占领了我记事本的头版头条,我有如新生的蝴蝶.经历了破茧的挣扎.才有了自由飞翔的洒脱与美丽。我在教材解读中的“三问”,便是助我破茧而出的一臂之力。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个中学语文教研员,听过很多课也评过很多课,事后,我反复问自己,究竟什么样的语文课才是好课?思之再三,我觉得好的语文课总是有“度”。 一、切入有角度解读教材恰如解牛,各有各的角度,各有各的招式,或“折”、或“割”、或“以无厚入有间”,角度如果选的好,那就会营造出“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倡导教师不要机械地去“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用教材中什么内容教?为什么用这些内容教?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有一个深刻、全面、系统的解读,然后对教材作出合理、适度的选择、加工与改造。教师只有在学生、教材、社会这课程三要素中把学生放在首要因素去解读教材,才能真正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也才能实现对教材的必要超越。有效教学也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教师对文童的解读不同于普通读者。教师不但要读通教材、读懂教材,还要读活教材,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创造性地活用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才能带领学生入得教材又出得教材,在与教材的反复对话中得到涵咏和积淀。  相似文献   

8.
那年的夏天,蝉声鸣了。说教材,逼哭了。 回想初次解读教材,虽非“惨不忍睹”,却也“丑态百出”。在我大脑一片茫然中,拿出教材,一篇篇地读,一遍遍地读,慢慢地,自觉有味道了。对照教师用书和新课程标准,针对年段特点,我发现原来“不起眼”的小学课文里竟然有那么多的“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安排这个单元,为什么会把它作为认字写字的难点,为什么孩子们会在这里出现理解的困难?……好多个“为什么”都是我不曾考虑过的。也许,这就是学校安排这个活动的初衷。“当你拿到教材的时候,有没有认真地读过它,读懂它?”  相似文献   

9.
那年的夏天,蝉声鸣了。说教材,逼哭了。 回想初次解读教材,虽非“惨不忍睹”,却也“丑态百出”。在我大脑一片茫然中,拿出教材,一篇篇地读,一遍遍地读,慢慢地,自觉有味道了。对照教师用书和新课程标准,针对年段特点,我发现原来“不起眼”的小学课文里竟然有那么多的“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安排这个单元,为什么会把它作为认字写字的难点,为什么孩子们会在这里出现理解的困难?……好多个“为什么”都是我不曾考虑过的。也许,这就是学校安排这个活动的初衷。“当你拿到教材的时候,有没有认真地读过它,读懂它?”  相似文献   

10.
看了这个题目,你不禁要说:教学,能不读教材吗?是呀,当了二十几年的语文老师能不读教材吗?为此时常沾沾自喜——教材读得好。可是,在教研活动中李老师常说:“教材你们读了没有,仔细读过?读懂了没有?”我不仅心里嘟囔说读了读了,还十分坚定地点点头。商到有一天我细细读过教材,才知没读过,更别说读懂它。  相似文献   

11.
指导自学。教材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渗透在每个单元之中。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特点,有计划地、系统地指导学生学会自学方法。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比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按“读、想、问、练”的方式进行阅读。读课本,读生字,想“这篇课文讲了什么事?中心是什么?有哪些优美词句?你为什么觉得它优美?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里不懂?”等等,逐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相似文献   

12.
“老师,你看,这个拼音她就读不好,我想请您教教她。”一天放学后,孩子家长拉住我急切地说着,一边的孩子手上捧着一年级的语文教材,泪汪汪的。“其实没关系的,她才五岁。”我说。“怎么没关系?她班里的好多同学都读得很好了,再不读,她可就要输在起跑线上了!”看着家长和孩子一脸的愁容,我心里也真不是滋味。  相似文献   

13.
《教育文汇》2005,(12):F0004-F0004
我读教材,你读教材,似乎都在读,合肥市永红路小学的“读”也有一般教师“读”的共性特点,而更多的则是“这一所学校”校本教研的个性特点。永小的“读”,不是敷衍的,应付任务式的,甚至“作秀式”的;更不是浅层的、表面的、单一的;而是一种自觉的、自主的、反复的读,多形式、多层次、立体化的读,是一种集阅读、反思、研讨、课堂实践,写作于一体的综合性的“读”;不仅语文教师“读”,其他学科教师都在“读”。不久前,参加省校本教研经验交流会的代表观摩了永小的“我读教材”活动,给予较高的评价。近日,永小已牵头申报了研究该项活动的省级教科研课题。  相似文献   

14.
孙建锋 《教育文汇》2014,(22):24-25
读懂教材文本是教学设计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读懂教材文本的方法很多,我的做法是先“走进去”,再“跳出来”。“走进去”,即反复地读文本,读懂它写什么;“跳出来”,即再三揣摩,读懂文本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前者旨在把握内容,后者重在习得写法。  相似文献   

15.
备课,首先要研读教材。课堂上“引导学生在文本中走个来回”,“导游”自己还不熟悉路,那怎么行?教了十多年的书,细细想来,每每研读一篇教材,我大抵都要经历这样一个“三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做教材的研究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教师来说,难得有一本书像教材这样反复地读,反复地思考.这就说明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是很高的,有很强的权威性.同时也说明,教学离不开教材,它的指导价值不能忽视.正因如此,许多教师对教材百依百顺,成了教材的奴仆.  相似文献   

17.
一、读懂教材,走进文本 第一问:读懂了吗?这是指教师要熟悉和了解所使用的教材。读是理解教材的基本手段,读是懂的前提。"读"和"懂"之间还有个桥梁,那就是"思考"。读了还要有思考,才会懂。  相似文献   

18.
只要你用心地去解读,任何一本教材中都有瑕疵,只要你不“鸡蛋里挑骨头”,教材中的瑕疵绝不会太多.那么,教师在教学中究竟该如何处理教材中这些客观存在的“不多的瑕疵”呢?是顺应教材、照本宣科(这种教师也不会发现教材的瑕疵),还是断然否定、批判一通?笔者以为,由于教材的瑕疵毕竟有限,  相似文献   

19.
叶圣陶先生有一句名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确,教材真的只是个例子。教师不应只做教材的实施者,而应该是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对于这句话,有些教师片面地理解为不按教材的内容、顺序进行教学,他们对教材“一改到底”,少则改变情境,多则变换内容,甚至有些完全改头换面。那么,怎样才是有效地运用这个“例子”呢?我想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是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对于这句话,有些教师片面地理解为不按教材的内容、顺序进行教学,他们对教材“一改到底”,少则改变情境,多则变换内容,甚至有些完全改头换面。叶老的话启发我们思考:学生学习什么才是有价值的?教师应怎样有效地使用教材?归根结底,还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这才是数学课堂的“灵魂”。那么,怎样才是有效地运用这个“例子”呢?我想结合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循环小数”的教学.谈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