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学习资源进化模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习资源是泛在学习生态系统的核心要素,泛在学习需要动态生成、持续进化发展、结构开放的学习资源.文章阐述了泛在学习资源进化的概念和内涵,在综合分析当前e-Learning领域的资源进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泛在学习资源的进化模型,并对资源的生命周期、资源进化的动力及养料来源、资源进化过程中的保障机制环境和关键技术等进行了阐述,最后依据进化模型预设了泛在学习资源的两种进化模式,期望为接下来泛在学习资源进化的系统研究提供宏观指导.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泛在学习的概念、内涵、特点及学习系统的组成进行阐述,提出并阐述泛在学习理论支撑下的泛在视野下的基于问题学习导向的终身学习模式、泛在视野下的基于协作式的终身学习模式、泛在视野下的探究式终身学习模式、随即进入式的终身学习模式等4种终身学习模式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I普适计算技术推动下的泛在学习已成为下一代e-Learning的重要发展方向,泛在学习环境的构建是泛在学习成功实施的基础和保障。传统的e-Learning资源仍然是当前大多数泛在学习原型系统的核心,但忽视了适合泛在学习自身特性和需求的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建设。针对此问题,本研究在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知识建构理论和生态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以泛在学习资源组织模型"学习元"为核心设计开发了一种新型的泛在学习系统——学习元平台(Learning Cell System,LCS)。该系统采用基于本体的资源组织方式,通过开放内容编辑实现资源内容的持续进化发展,可以在多种移动终端上自适应地呈现资源,实现资源之间的动态语义关联,支持社会认知网络的动态生成与共享,并可以基于过程性信息开展个性化的学习评价。最后,对LCS潜在的应用场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在建设泛在学习资源的过程中,人机界面设计是资源建设者面临的一个常见难题。泛在学习资源需要支持多种设备访问,为每种设备定制人机界面工作量较大,而设计自适应呈现方法又存在一定的技术局限性。文章介绍了一种基于HTML5技术的泛在学习资源人机界面设计模式,并给出具体的技术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平台下的资源分享和联结,云数据资源已为新时期背景下的文化学习者提供新的学习平台。分析新时期文化学习者的泛在学习模式,并将其与传统学习模式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在新时代背景下泛在学习模式已成为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个性化、定制化学习模式结论。  相似文献   

6.
泛在学习中资源海量化和快速获取个性化资源之间的矛盾对资源个性化推荐提出了要求。文章在当前个性化资源推荐的基础上,结合泛在学习的需求,以泛在学习资源——"学习元"为例,提出了一种针对泛在学习的内容个性化推荐模型。该模型从用户兴趣、学习偏好和知识模型三个角度出发,利用泛在学习资源的语义描述、KNS网络、生成性信息和学习活动等方面的特性,针对结构化泛在学习资源进行综合推荐。望对未来泛在学习资源推荐研究起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微型学习资源的来源、组织、聚合、定制和整合五个方面,探讨成人微型学习资源系统的设计理念,据此构建适于成人学习者的微型学习资源系统原型.  相似文献   

8.
该文以泛在学习为背景,从学习资源的角度阐述了泛在学习环境下学习资源建设中存在的资源间离散程度高,资源呈现分散等问题,提出学习资源的聚合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该文借鉴自然语言处理及数据挖掘等相关领域的理论与方法,利用聚类分析对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学习资源进行相应的处理与计算,基于“学习元”平台,对学习资源的聚合功能进行了设计与开发,实现了基于聚类分析的学习资源聚合.  相似文献   

9.
教育云资源具有海量存储、个性化定制、快捷获取、有效共享等优势,能满足泛在学习中的资源需求。泛在学习视角下,教育云资源的建设应贯彻7个方面的机制,即教育主管部门政策支持与引导机制、资源信息建设模型优化机制、多方参与建设机制、资源多元评价机制、资源建设者、管理者和学习者多方交互机制、知识版权保护机制及利益分成机制。这些机制能有效促进教育云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促进泛在学习的有效发生。  相似文献   

10.
为尊重学习者个体差异性,实现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泛在学习资源个性化推荐和个性化学习,增强学习者与学习资源的相关性,帮助学习者提高学习效率,论述了泛在学习的内涵,阐述了泛在学习公众平台相关研究现状。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因材施教理论设计了包含学习者层面、教师层面、系统层面和管理员层面的泛在学习资源个性化推荐微信公众平台相关功能模块,可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泛在学习中自适应学习系统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泛在学习能够给予学习者随时发生的学习提供支持,更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促使学习者自主研究学习。从"区别传统学习系统"一点出发,考虑学习者学习风格,结合泛在环境下灵活自由的学习形式,提出了一个自适应学习系统模型。该模型主要是体现高等教育学习者自主探究学习,根据环境感知和学习者的学习偏好和认知结构、情感倾向,提供不同资源以满足学习者的需求。最后对泛在学习中自适应学习系统进行思考,为以后研究提供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2.
周文慧 《成人教育》2012,32(6):22-24
目前有关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网络助学资源内容非常丰富,但是自考生在学习过程中依然面临资源利用率不高、学习效率较低等问题。文章首先对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同时阐述了基于手机终端的泛在学习的特点,进而提出基于手机终端的泛在学习助考策略,并为策略的实现进行流程设计。  相似文献   

13.
泛在学习环境以普适技术和无处不在的环境支撑,实现随时随地随心学习,极大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但碎片化、非线性化以及去中心化等特点也导致深度学习目标偏移,浅层学习泛滥。文章拟回应泛在学习环境下的深层学习这一时代诉求,对学习者深度学习空间进行场域解释。从泛在学习环境下大学生深度学习场域的建构基础与方法论分析给出生态系统场域解释,继而对生态系统中的场域支撑和保障追求进行详细探讨:以开放性问题促使学习有效发生,以个性化资源重建营造探索空间,以对话为特征开展实质交互,以元认知评价疏通探索之路,以深度示范为场域建构的重要保障,最终为实现沉浸式深度学习而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14.
面向终身教育的U-learning技术环境的构建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U—Learning技术环境为终身教育提供了随时随地学习的可能。本文从国内外U—Learning的研究现状出发,构建了一个完整的U—learning技术环境体系,包括U-学习平台、U-教育资源、U-网络、U-学习终端及U-学习服务等要素。在研究面向终身教育的U-learning学习模式基础上,介绍了上海终身教育平台初步实现U-learning技术环境的具体案例。  相似文献   

15.
泛在网络时代,大学英语精品课程泛在学习资源的建构与共享是大学英语精品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课题组通过行动研究,针对大学英语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创设了基于卫星通信、互联网、电信网和有线电视网等无缝泛在学习环境,建构了“三多”大学英语精品课程泛在学习资源共享平台。该平台突破了大学英语学习情景语境缺失的瓶颈,解决了优质大学英语学习资源不足这一突出问题,扫清了碎片化学习(微学习)的障碍。  相似文献   

16.
泛在学习将是未来普适计算环境下的学习发展趋势,本文通过对当前国内学者围绕泛在学习展开的研究进行分析,从泛在学习和传统学习的对比出发,重点分析研究泛在学习环境下教师应具备的相关能力要素。  相似文献   

17.
U-learning国际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U-learning是一个理念和技术双重协力的结果.U-learning的概念在其使能技术成为现实之前就产生了,但直到泛在计算技术及嵌入式系统成为可能之后,U-learning才真正进入实验项目阶段.本文首先整理了U-learning概念的演变,其次叙述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U-learning项目,最后从技术层面分析U-learning的使能技术与环境的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上海在推行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背景下实现U-learning的前景.  相似文献   

18.
泛在学习中自适应学习管理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泛在学习的目的更加倾向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自愿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根据泛在学习的特点,分析了现有的自适应模型同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泛在学习自适应模块的设计方案。该设计方案主要是体现个性化的学习,根据不同的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系统会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料,满足学习者不同的学习要求。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泛在学习理论,针对华中师范大学"4+2"免费师范生培养过程中,两年研究生阶段是在异地顶岗实习过程中完成课程学习所带来的异地教学实际,提出"多终端同步视频互动"网络教学新模式,即通过多媒体呈现、多感官刺激的网络课程资源实现异地学习者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通过"多终端同步视频互动"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异地学习者同步课堂互动,通过手机短信播报实现课前教学信息通知、课中教学短信同步微播和课后移动课堂播报.实际教学进一步检验了该模式的实际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0.
In recent year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been integrated into education to produce a series of trends, beginning with “electronic learning” (e-learning), through “mobile learning” (m-learning) and finally to “ubiquitous learning” (u-learning), which aims to improve learner motivation through overcoming the conventional limitations of time and location. U-learning practices are still being developed, and learners frequently experience difficulty focusing on learning objectives, and effective learning strategy tools are still lacking. This study reports the design of a context-aware astronomy learning system. The system integrates several technologies, including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handheld mobile devices, and databases to help students learn astronomical concepts. Two content modules were developed in the context of natural science education for fifth-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Taiwan. Indicators of user experience with the system were collected for further phenomenographic analysis, based on four perspectives of the 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 model to assess learner willingness to use this novel u-learning approach. Results show that ease-of-use and the availability of immediate operational or technical support are key factors in increasing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