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间的竞争愈来愈烈,优胜劣汰已成为当今经济生活中不可逆转的大趋势.那些因管理不善,长期亏损,业不抵债的企业只好宣告破产.在一些企业破产过程中,操作者仅把清产核资、财产分配、职工分流等作为主要目的,忽视了破产企业另一种极有价值的资产——档案资料.由此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  相似文献   

2.
恶意诉讼是当事人基于恶意提起的诉讼行为。从本质上看,恶意诉讼是一种特殊的侵权行为,即当事人借助诉讼的合法形式掩盖其非法的目的,企图用合法的形式为非法的内容遮盖。  相似文献   

3.
恶意诉讼,也有论称为恶意不实诉浍,或诉讼欺诈,足当事人滥用诉权,企陶通过损害对方当事人、第三方合法利益而谋求不当得利而提起的诉讼。简言之,恶意诉讼是当事人基于恶意提起的诉讼行为。从本质上看,恶意诉讼是一种特殊的侵权行为,特殊性表现在,当事人借助诉讼的合法形式掩盖其非法的目的,企图用台法的形式为非法的内容遮羞。我国学起草的“民法典侵权行为法编”中将恶意诉讼列为17种侵权行为之一。  相似文献   

4.
曾经看过一则笑话:一人往观武场,飞箭误中其身,迎外科治之。医曰:“易事耳。”遂用小锯截其外杆,即索谢辞去。问:“内截如何?”答曰:“此是内科的事。”笑话不过是笑话,读过之后一笑也就罢了,谁也不会当真。不过,在看了北京市建委在2005年11月10日作出的将严厉制裁“恶意讨薪”行为的表示之后,我不由得拍案称奇:原来世界上果真有这样施行“锯箭疗伤”的庸医啊!按照北京市建委的说辞,所谓的“恶意讨薪”行为,指的是这样一些现象:一是通过“民工讨薪”解决工程各方合同纠纷,怂恿民工以群体性讨薪为名,施加压力,甚至阻断国道交通,以达到尽快解…  相似文献   

5.
今年“两会”期间,名演员、全国人大代表赵本山的“限制娱乐新闻恶意炒作”的提案颇受瞩目,一度成为热门的娱乐话题之一。净化化娱乐报道,提升报道品位,还广大受众一片新闻净土,无疑是当前亟待正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2008年4月28日,发生在我国的"胶济铁路相撞"事件造成多人死亡.就在火车相撞发生后不久,一位名为"ss山地师"的网民在贴吧内转发一条<火车相撞特大内幕!>的帖子,对死亡人数作了夸大表述.当地公安机关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之规定,对其处以治安拘留.不少评论者在讨论这一案件的时候,认为"ss山地师"发布消息属于言论自由,虽然具体死亡数字与事实不符,但并不存在实际恶意,故无须承担法律责任.何谓"实际恶意"?如何判定新闻传播法中的实际恶意原则?本文从实际恶意原则的渊源、涵义、法哲学理念、弊端以及在我国的表现几个方面予以剖析.  相似文献   

7.
从计算机踏入普通企业的那一天开始.安全问题就已进入人们的视线。“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虽然安全技术日新月异.保护计算机的壁垒越筑越高,却仍然无法完全有效地阻挡病毒和恶意攻击。  相似文献   

8.
“恶搞”一词于2006年频繁出现在大众媒介视线中,其发展趋势和发展规模势如破竹,在新兴媒介介质群中抢得了一席之地,网络恶搞因其承载着更能娱乐大众身心的快乐元素和对传统文化价值标准的颠覆形式而备受受众群体的关注,并将其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提出。而如果分析网络恶搞的形式和内容,也无非是恶意或不恶意的夸张表现的视频影像以及恶意或不恶意的网络媒体语言这两种。因新近读到一则恶搞的假消息而再次引发了对于网络恶搞的几点新思考。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力度的加大,“恶意收购报纸或杂志”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报纸揭露黑幕,便被“有关”的一方悉数收购,使报纸到不了读者手里。已有法学专家指出,这种恶意收购是一种侵权行为,它侵犯了报社的发行权和公众的知情权。 恶意收购对于报纸来说固然是一种伤害,但也是报纸的先荣,说明舆论监督的力量是使恶人恶行恶势力极为害怕的一种力量。与此相反的,还有一种“善意收购”则让人颇不屑。有时,一天的报纸突然没来,或者收到的是被剪裁过的残报,一打听,原来是报纸又和其它部门搞一些什么评比,让市民投票。参…  相似文献   

10.
网络上存在着许多不安全因素,恶意网页就是其中一种。其实对于这些恶意网页,我们可以使用3721上网助手中的“安全与恢复”功能来轻松对付,还我们的系统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1.
王生智   《视听界》2006,(4):77-78
恶意新闻侵权诉讼及其危害从1983年杜某诉沈涯夫、牟春霖新闻诽谤罪以来,新闻侵权诉讼已经成为媒体和作者的心头之痛。不可否认,在这些新闻侵权诉讼中,一些作为被告的媒体和作者确有失责之处,但也有一部分是针对媒体和作者的恶意诉讼。恶意诉讼,也有论者称为恶意不实诉讼,①或者诉讼欺诈,②是当事人滥用诉权,企图通过损害对方当事人、第三方合法利益以谋求不当得利而提起的诉讼。从本质上看,恶意诉讼是一种特殊的侵权行为,特殊性表现在,当事人借助诉讼的合法形式掩盖其非法目的,企图用合法的形式为非法的内容遮羞。在我国学者起草的“民法典…  相似文献   

12.
赵琳 《大观周刊》2011,(32):46-47
“恶意欠薪”行为,是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侵犯,也是破坏社会和谐的因素之一。为了根治“恶意欠薪”这一顽疾,让所有的劳动者不再受其困扰,让社会公平正义得以彰显,刑法将“恶意欠薪”入罪。但是恶意欠薪又引发的相关现实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13.
胡济邦 《大观周刊》2012,(48):72-72,44
破产债权的申报制度是债权人参加破产程序的关键制度。债权人参加破产程序,主要基于两个目的:一是取得参加破产程序的资格,从而参与对破产事件的处理;另一个则是为了追求破产财产的分配。债权人要想通过参加破产程序获得债务清偿,首先必须通过申报债权的方式明确参加破产程序的意思表示;其次,其申报的债权必须能够在破产程序中获得确认,否则,其没有参加破产程序的资格,也就没有机会实现债权。本文从新《民事诉讼法》修改后,对破产债权的申报中的相关难点问题进行剖析,以期对该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4.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各高校图书馆购买大量国内外电子资源,随之而来的是电子资源恶意下载现象。电子资源防恶意下载系统目前主要有基于流量分析和基于数据报文分析两种方式。在本校已有措施和兄弟院校解决方案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报文分析的解决方案和模拟实现,以期对电子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合理使用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所渭广告管理的“黑洞”,主要体现在广告的恶意拖欠款上,根据笔者的调查和考证,这一“黑洞”的形成原因无外乎三点:司法监管出现了“空白”恶意拖欠广告款,一般采取两种手段,一是到手的广告款寻找理由不上缴,二是与广告客户密谋,抗缴或少缴,从中捞取好处。山东某一名业务员仅拖欠广告款,每年就能从中得到十几万元的“回报”。由此可见,恶意拖欠广告款,已构成了职务占有罪;那么司法机关为什么“过问”不积极呢?据知情人士透露,主要是媒体广告款的清欠工  相似文献   

16.
8月17日,千万读者喜爱的美国《读者文摘》,也申请破产保护了,它和早先已申请破产的《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等的命运,与其说是金融危机造成的,不如说更多的是新媒体冲击、蚕食的一种结果。  相似文献   

17.
国外的博客空间已经被恶意攻击弄得沸沸扬扬,本文在提出如何回击恶意攻击的同时,联想到由恶意攻击带来的商机,并根据目前国内的博客商业化发展,具体谈了博客广告和移动博客这两种主要的博客商业模式。  相似文献   

18.
胡滨斌  吴瑛 《新闻记者》2006,(10):20-22
近几年来知名媒体品牌被抢注的消息不绝于耳。先是江西电视台的台标遭吉林一公司作为服装商标恶意抢注.接着“焦点访谈”被抢注为一种白酒。尔后又传出“艺术人生”、“夫妻剧场”被河南某人申请注册为按摩器械、心脏起搏器、避孕套等产品。而这次“中央一套”被某公司申请注册为避孕套商标事件。则将媒体商标保护问题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虽然这一风波终因某公司的抢注行为被驳回而逐渐平息.但诸多媒体品牌被他人抢注为商标的背后是媒体商标保护意识的淡薄。任由这种局面继续。将会造成媒体品牌竞争力的重大损失。  相似文献   

19.
中共中央关于实行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程的重大决策出台以后,一大批资不抵债、启动无望的中小企业纷纷宣布了破产.由此,引发出了破产企业档案的管理问题,这是一个值得重视并且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破产企业档案管理现状及原因  相似文献   

20.
随着"悟本堂"作为违章建筑被拆除,张悟本,一个包治百病的"神医"形象也随之轰然倒塌了. 通过一些媒体的宣传和炒作,一名根本不具有任何行医资格的下岗工人、营养品推销员居然摇身一变,成为了人人敬仰的"神医",这是不是一些媒体的大意失察?当其理论经过媒体的无限放大,导致一系列农产品被恶意囤积,价格发生非理性上涨时,媒体恐怕更是难逃干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