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018年2月,习近平在视察成都天府新区时提及公园城市理念,进而成为学界、业界讨论的热点。实际上这一提法在10余年前就已出现,相关思想的形成与融汇则可追溯本土古代传统、近代西方理念影响,以及建国后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种理念与实践。试图从本源和源流的视角探讨公园城市理念,包括:古代"自然山水园中城,人工山水城中园"的发展;近代西方田园城市理论影响下"城市农村化,农村城市化"的倡导;大地园林化运动中"把城市建设成一个美丽的大花园"的愿景;城市大园林建设下"园在城中,城在园中"的构想;山水城市探索中人离开自然又要返回自然的思想;公园城市理念发展中"文化中孕育着自然,自然中蕴含着文化"的内涵,从而在公园即城市,城市即公园的当前认知中更完整地理解公园城市理念,并以期有助于当下建设实践的引导。  相似文献   

2.
傅凡  靳涛  李红 《中国名城》2020,(3):32-35
公园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具有生态、经济、社会价值。如何使公园更广泛地满足公共需求,让更多的城市居民享受公园所带来的价值,是公园城市成败的关键。只有最大限度地实现环境公平,使作为公共产品的公园在市域分布上达到最大可能的均好性,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共建共治共享"的公园城市。  相似文献   

3.
陈雨 《中国名城》2023,(11):42-46
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共空间类型,口袋公园已经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其在提升空间利用效率、提供高品质公共空间、满足人们更高的精神生活需求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基于城市发展宏观背景,通过梳理口袋公园在国内的时间与发展历程,总结目前主要的口袋公园建设模式,探索提出城市更新语境下口袋公园建设的思路,分别是更加注重功能的复合性、设计的科学性、公众的参与性、工作的系统性,以及超前的创新性,以期为口袋公园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当下国内风景园林和城市规划领域高光聚焦公园城市,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启动了公园城市建设。城市是一个构成复杂的巨系统。引入系统论的方法,对当前公园城市的建设几个关键性问题进行再思考,为公园城市的建设实践提供参考。提出当前的公园城市建设不仅是对工业文明城市的升级与发展,也是系统的、复杂的、缜密的城市建设策略体系;这是一个长期持续、没有完型的动态过程;决定山水城市建设成败的关键要素不仅在于生态环境,更在于人;不同城市之间存在相同的建设目标,却没有、也不需要统一的模式。  相似文献   

5.
8月11日,孟京辉出席2013杭州国际戏剧节新闻发布会。"我真的特别高兴,在美丽的城市干一件美丽的事。"作为杭州国际戏剧节的发起人和艺术总监,他毫不掩饰对杭州和戏剧的挚爱。孟京辉说:"开幕演出很重要。"让人想不到的是开幕大戏选了浙江昆剧团演员杨崑和现代舞演员小珂合作的《游园·今梦》。这出戏居然放在西湖边的钱王祠上演,依托西湖园林的优美环境,凸显"游园"的戏剧情景。孟京辉为戏剧节带来了许多中外好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个持续生长的有机体,城市在历史进程中需要经历代谢、衰退、病变、更新、再生等生命演替,如何让城市既有设施持续发挥作用、保持活力是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纽约将废弃的高架铁路改造为供市民公共活动的公园,并成功地带动了整个区域的复兴,在观念、方法、策略等方面为城市既有设施的活化再利用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回溯纽约切尔西区铁路线从废弃到改造为高线公园的活化过程,分析了高线公园在更新过程中采取的地方文脉延续理念、社会参与引导路径、公共空间营造策略,深度揭示高线公园空间品质和城市效应形成的内在机制以及由此带来的衍生效应,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该案例对于我国城市更新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龙彬  李静  王昊 《中国名城》2022,(3):60-65
公园城市是对城市发展模式和城市空间建设的全新阐释,对推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稳定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公园城市营建的重要对象,城市野境以其独特的生态文化价值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着重要支持.基于文献分析,研究从公园城市视角出发对城市野境进行价值转译,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案例分析,得出城市野境营建的3条路径,即搭建多...  相似文献   

8.
西湖:包容文化与展示美丽 2011年6月24日,随着第3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执行主席戴维森·赫本敲响手中的小槌,西湖文化景观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杭州西湖申遗成功. 申遗成功一年多来,生活在西湖边的我们,比别人更能感受到其中变化:以前向外国游客推介杭州,常常会说"上海以南150公里左右的一个城市";如今走出国门推介杭州,首个关键词便是世界"文化景观遗产西湖所在地"."世界遗产"的前缀,让西湖的国际定位变得更加清晰.  相似文献   

9.
资源枯竭型城市普遍面临转型的问题,国家矿山公园是其转型的重要途径,对城市更新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11个位于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国家矿山公园进行对比归纳分析,从经济、生态和文化3个维度建构国家矿山公园促进城市转型的动力,揭示国家矿山公园建设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意义与价值。研究发现,国家矿山公园以助推城市经济增长、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形成先进文化这3种形式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能够为城市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助推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杭州杨公堤28号的郭庄,被誉为"西湖古典园林之冠"。2019年元宵节,由国家重点花文化基地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灵隐管理处(杭州花圃)主办的春兰展,在郭庄开幕——300余个品种,共计400余盆名贵国兰集中展出。其中包括杭州花圃镇园之宝"赤壳荷素",以及产自杭州五云山的春兰皇后、兰花奇种"绿云"。成千上万花友冒寒赶来,争相一睹这名花与胜景相得益彰之妙,正如著名园林学家陈从周先生所曾经描述的"风姿再现,如古画之重裱"。  相似文献   

11.
城市色彩景观是城市整体风貌的重要组成要素,对于保护城市建成文化遗产,传承城市文化基因以及协调城市传统风貌区与周边建成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借助视知觉理论,结合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历史文化传统风貌区的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管控要求,划定风貌区周边片区色彩景观研究范围。从色彩景观评价和认知维度,采用MATLAB平台自拟程序量化方式和公众参与社会调查方法,分析研究片区范围内,城市色彩景观结构及建筑色彩。研究发现片区色彩整体统一,但局部色彩不协调、单栋建筑色彩突出,进而提出风貌区周边色彩景观整体控制、点状更新及分类实施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2.
"中央文化区"作为城市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的集聚中心,对于城市文化活力的增强,城市人文品质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江苏省13个地市城市公共文化空间集聚度的空间分布调查,认为,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空间的集聚度和集聚数量,与城市能级正相关;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集聚性与城市文化能级正相关;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集聚性也与城市规划的理念有着直接关联。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促使道路的功能更加丰富,除了基本交通功能外,更要与文化、旅游、景观、保护等功能有机结合,风景道的多重功能正满足社会发展对道路建设的新要求,传统道路如何向风景道转化成了一个难题。基于景观绿地的角度,分析道路绿地的景观特性以及当下道路绿地规划的问题,种植模式中引入"延续"的理念,从研究范围、空间结构、文化表征和构景单元四个角度探讨了风景道绿地营造的规划策略,形成了一种从"连续"转向"延续"的地域景观长廊。最后,以江苏金坛长荡湖西路的植物设计来说明"延续"理念的应用过程。  相似文献   

14.
城市公园内绿道是公园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美学功能,还承载着游憩功能。以南京市玄武湖公园绿道为研究对象,对其使用者的游憩动机展开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基于spss24.0软件,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将众多动机因子降维得到公共游憩动机因子,进一步使用聚类分析,将游憩者划分为五大类,分别是:接近自然型游憩者、多目的型游憩者、无固定目的消遣型游憩者、提升自我型游憩者、情感交流型游憩者,使用交叉分析获取不同游憩动机类型的人口统计学构成特征,探索不同类型游憩者游憩动机的共性和差异。最终根据研究结果与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比分析获取核心动机要素,分析游憩动机于绿道建设的价值,以期为绿道规划与管理提供改善方向。  相似文献   

15.
大运河苏北区域层面的空间认识与架构不仅关系到自身人居生态特色打造,更关乎文化带建设的整体格局。通过对苏北水文化景观格局形成过程及成因的分析,建立苏北水文化与大运河文化的认识统一性。苏北水文化景观系统是以大运河开凿、维系为引擎,经历漫长历史进程形成的。大运河以及与之有着密切关联的水利、聚落、农业等遗产以及水系、历史地貌要素都是苏北水文化景观系统的重要构成和历史基础。同时,这个系统也是见证大运河发展及其影响的物证条件和大运河文化带、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空间依托。苏北水文化与大运河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融合,可以更好地实现彼此涵括构建、内涵诠释以及建设绩效的释放。  相似文献   

16.
响应山地空间特征的公园城市建设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环境容量下降、绿色产品供给不足、风貌特色趋弱等问题,是我国现阶段满足城市居民美好生活需求的新困境。公园城市作为重要的人居环境建设理念与模型,是营造美好城市生活的创新途径。基于公园城市理论溯源与多元途径探索,对标建设目标与实践路径,针对山地空间特征制约下的地域城乡风景彰显不足、城市生态安全格局较低、山地社区活力品质趋弱等问题,提出城乡一体背景下的区域风景建构、山地水绿交融下的局地生态优化、立体组团式的市民休闲空间布局等建设策略,以期对不同地域探索公园城市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