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名词作状语,属于文言词类活用。一般地说,动词谓语前的名词,大多是主语,只有少数的(包括时间、方位、处所名词)被活用为状语。虽然如此,但也给学生学习文言课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辨识名词活用作状语,首先应以施受关系或陈述关系为标准,辨识其是否属于活用。如果动词谓语前的名词,是动词谓语的施事或受事,就是说,它同动词谓语是被陈述与陈述的关系,那么它就是句子的主语而并非活用为状语。如“项伯杀人”句中的动词“杀”前边的名词“项伯”,是动作“杀”的发出者,是施事,动词“杀”是陈述名词“项伯”怎么样的,二者是  相似文献   

2.
一、释“帅”《国语·越语》中有这么一句:“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唯君左右之。”有人认为“帅”在句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帅”在句中是否名词活用为动词?值得探讨。有人把“帅”看成名词活用为动词,可能是把“帅”看成“元帅”、“将帅”的“帅”。  相似文献   

3.
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三种情况: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活用为使动词;名词活用为意动词。既然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改变了词性,相应具有某种新的意义,那么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和原词相比较是既有联系又有变化。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翻译。 1.名词前加一个动词,变成动宾短语。①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王(w(?)ng);称王。  相似文献   

4.
一、关于名词动化条件的商榷(一)名词用“而”连接时,是否都活用为动词?不少人认为,名词若用“而”字连接,便活用为动词了,理由是“而”字只能连接动词或形容词。这种提法把问题绝对化了,因而是不可取的。有人则认为,“而”所连接的成分,如果一边是动词,另一边是名词,那么这个名词便活用为  相似文献   

5.
能识别实词活用的多种形式。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就是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要读懂浅显的文言文,必须能够根据上下文理解实词的词义。识别实词活用的多种形式是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要求。实词的活用是在文言文里,某些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的一种常见现象。实词活用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名词作动。如:左右欲刃相如(刃,名词用作一般动词,杀);孟尝君客我(客,名词用作意动词,以……为客);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王。名词用作使动词,使……成为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用作状语,表修饰关系,用箕畚)。二是动词活用。如:殚其地之出(出,动词活用作名词,作宾语,出产的东西);君将哀而生之乎(生,动词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带宾语,使……活);公子怪之(怪,动词意动用法,多数为表心理活动的动  相似文献   

6.
最近教授高中语文第三册文言文基础知识中实词的活用一部分时,发现学生对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活用记忆较困难,我用图示法帮其记忆,效果较佳,特介绍如下。图中表示:名词有四种活用情况,动词有三种活用情况,形容词有四种活用情况。其中名词、一般动词和形容词都有意动与使动用法;形容词可活用为名词和一般动词,而名词和一般动词不  相似文献   

7.
在古汉语里形容词的词类活用,一般有以下四种情况: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一、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这类活用的语言标志是:被活用作名词的形容词在句中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  相似文献   

8.
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活用是文言中相当普遍的现象。实词的活用一般分为名词的活用,包括活用为一般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和直接作副词;动词的活用,包括活用为名词和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活用,包括活用为名词,一般动词,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这些活用现象是我们今天用现代汉语的眼光去看待它的结果。所以,我们还是应该善于从某个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和在语境中的意义出发,去辨析、判断它属于哪一种活用现象。有些实词的活用可以从语法角度辨析。名词作副词的语法条件是:名词放在动词前,不构成主谓关系,而是对动作行为起修饰、限制作用。形容词、动词活用为名词的语法条件是:形容词、动词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  相似文献   

9.
一、名词后紧挨代词,该名词活用为动词(1)驴不胜怒,蹄之。(柳宗元《黔之驴》)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这两句中的名词“蹄”和“名”都紧挨代词宾语“之”,且构成了动宾关系,由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分别翻译为“用蹄子踢”和“命名”。二、两个名词连用,在构成主谓、动宾和动补短语的条件下,其中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相似文献   

10.
“一”是汉字里结构最简单的字,除可作数词外,还可活用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助词等。一、“一”字活用为名词“故君子结于一也。”(《荀子·劝学》)这句的“一”字,译作“一点上”。“结于一”,指集中到一点上,是数词活用为名词。“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统交,相与为一。”(《过秦论》)这句中的“一”字,活用为名词,作“为”的宾语,可译作“一体”。二、“-”字活用为动词“六王华,四海一。”(《阿房宫赋州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史记·秦始皇本纪》)‘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相似文献   

11.
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着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例如《荀子·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的“水”字本是个名词,这里临时充当动词,当“游泳”讲,作谓语.这就叫做词类的活用.现代汉语里也有这种活用情况(如“铁了心”、“丰富词汇”).  相似文献   

12.
课堂回放《文言词类活用》教学实录环节一:作业反馈师:进入高中,文言知识的学习就进入了高级阶段.其中词类活用是文言知识学习的重点,而名词的活用则是重点、难点和弱点所在.这次同学们的作业就暴露了这样一些问题,现在请同学们分析一下(投影学生作业).(1)灰飞烟灭 飞、灭:使动用法,"使……飞""使……灭"(2)焚书坑儒 坑:名词作状语,"用坑"(3)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爪:名词作状语,"用爪"(4)取儿藁葬 藁:名词活用为动词,"用草席"(5)辇来于秦 辇:名词活用为动词,"乘辇车"(6)杖至百 杖:名词活用为动词,"用杖"的意思生:第1句是弄不清哪个词语活用."灰飞烟灭"好像不是使动用法,感觉这句话中词类活用是"灰""烟"二字.  相似文献   

13.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这是高一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游说秦穆公时的说一句话.课本对"越国以鄙远"作了注释:"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鄙,边邑,这里用作动词.远,指郑国."这五个字包含了文言文所特有的语言现象:"鄙"和"远"都是词类活用.其中,"远"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鄙"释为"边邑",原本是名词(学生在初中就已学过"蜀之鄙有二僧"),注释说"这里用作动词",即"鄙"应该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这样认识当无异议.但在文言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可以作一般动词,也可以是意动用法或使动用法."鄙"在这里肯定不是作一般动词.那么,它到底是意动还是使动呢?对此,注释并没有涉及.  相似文献   

14.
[提示]在古汉语里,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在不同的语境中,可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加以灵活运用,即这类词可临时用作其他类词,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词类活用的内容较多,比较复杂,大类之下有小类,小类之下有细类,概括说,主要有下面的一些情况。1.名词的活用:(1)活用为一般动词,如“非能水也”中的“水”释作“游水、游泳”,名词用作动词。(2)活用为使动词,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释作“使……为王”,使动用法。(3)活用为意动词,如“稍稍宾客其父”中的“宾客”释作“把……当作宾客”,意动用法。(4)活用为状语,如“卒廷见相如”的“廷”原为名词,指朝堂,而这里用于动词“见”的前面成为状语,释作“在朝堂上”,具有副词性,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  相似文献   

15.
这里所说的“实词”,主要是指名词、形容词和动词。文言文中,某词属于某一词类,一股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例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谓语等等。但也有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如王安石的《泊船瓜州》:“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在古今汉语中一般都用作形容词,但在这里却用如使动词。象这种由这一类词用如另一类词的现象,语法上就叫做词类活用。实词活用与一个词属于几个不同词类的一词多类现象是不同的。一词多类的  相似文献   

16.
高等教育出版社的高中语文(实验本)第四册选入了沈括的《采草药》一文。其中有“一亩之稼,则粪溉者先芽;一丘之禾,则后种者晚实”一句。教材第184页对“粪溉”的注释是“施肥浇灌”。这显然是把“粪”当成了名词用作动词“施肥”。我认为这种解释欠妥,应该把它看作名词用作状语“用粪”。要辨别一个词在句中活用为哪另一类词,主要是看它在句中所处的地位,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结合,和它构成什么样的语法关系等。名词活用作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1.名词后面有代词,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如: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相似文献   

17.
古代汉语中的一些词同现代汉语相比,词性用法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为词类活用。在文言文中,名词的活用是很普遍的,必须善于辨析、判断,才能准确地理解语意。一、名词的使动用法1、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例如:尔欲吴王我乎?(你想让我做吴王吗?)2、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的。例如: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天子不能使他为臣,诸侯不能使他为友)简析:“不得而臣”相当于“不得而臣之”;“不得而友”相当于“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不得使之为友”(不能和他做朋友)。3、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活用为动词后有时也有使动用法。例如: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所以大王不如使苏代向东去(回齐国),秦国一定怀疑齐国,而不相信苏代了)简析: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便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动。“东苏子”,意思是使苏子(苏代)往东去。二、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如: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现在我还活着,而人们都欺侮我的兄弟,假使我死后,都...  相似文献   

18.
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在现代汉语里是少见的,但在古汉语里却是常见的。下面谈谈在哪些情况之下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一、代词前边的名词都用作一般动词 1、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蹄:用蹄去踢。 2、买五人之脰而函之(《五人墓碑记》)。函:用木匣子装。 因为代词(除特殊指示代词“者”外)前面不可能有定语,所以代词前面的名同活用为动词。  相似文献   

19.
《促织》是高中语文第四册(试验修订本·必修)的精讲篇目。其中有这样两句话:①(成名)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也啻也。②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居为奇货。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不少老师在讲解以上两句中“笼”字时要么囫囵吞枣,要么讲成一样,混为一谈。笔者认为,还有些辨析的必要。的确,从两句中“笼”字所处的句中位置来看,极具迷惑性,都置于动词之前,而“笼”最常见的一个义项便是名词“笼子”。因此,不少老师把这两个“笼”字就解成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我认为不妥当。我们在辨析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时,要本着“词不离…  相似文献   

20.
词类活用是汉语中一些实词的特殊用法。这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了某些语法功能 ,当然也具有了某一新的意义。辨别实词是否活用 ,主要根据句子的意思和语法结构 ,如果句中的某一实词用它原来的词性的意义解释不通 ,就可能活用为另一类词了。如“一狼洞其中”的“洞” ,原作“窟窿”讲 ,名词 ,但在这里解释不通。该句的主语是名词“狼” ,“洞”处在动词谓语的位置上 ,陈述“狼”的动作 ,“洞”显然地活用作动词了 ,作“打洞”讲 ,这样就讲通了。初中文言文课文中出现的这种现象 ,主要有以下几种 :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在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