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曹操的《短歌行》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其悲凉和慷慨交相呼应的情感特点。首先分析了诗中对人生短暂的忧虑和对乱世局势的观察,以及通过酒抒发内心的失望和无奈;其次剖析了作者对贤才的渴望和对贤人的欢迎态度;最后总结了悲凉与慷慨情感在诗中的交织凸显了诗歌的丰富情感和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2.
<正>理解曹操诗歌选文的“慷慨悲凉”内涵,总结其诞生的原因,是教学之需要,更是理解其他建安文学作品美学理论的根基。一、“慷慨悲凉”的美学内涵正确理解“慷慨悲凉”的美学内涵,是读懂曹操诗歌的基础。“慷慨悲凉”中的“慷慨”与“悲凉”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3.
曹氏诗风与北方物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者解读曹诗慷慨悲凉的风格之成因,多注重社会时代的因素,而人与物候之关系则较少论及。曹氏父子及建安诗人多为北方人,又主要活动在以邺下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其耳濡目染,感物兴怀的自然帚物无不具有北方属性.北方偏凉的物候在建安文学中留下痕迹。带有更多苍凉的人生悲感之建安诗人。他们把自己的情感同北方的物候紧紧熔铸在一起,构成了极为慷慨悲凉的境界,使其诗呈现出慷慨悲凉的风格。  相似文献   

4.
曹植作为建安文坛的杰出作家,其诗、文都呈现出"慷慨悲凉"的建安之气,表文因"陈情"特征而尤为突出,从其表文可以明显地感受浓郁的情感,其主题取向也反映了其情感由积极用世向悲观失落转化的巨大落差。  相似文献   

5.
曹操的四言诗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同时又开创了"慷慨悲凉"的建安诗风。《短歌行·对酒当歌》以"忧"为情感脉络,本文通过探讨曹操为何而忧、何以解忧、解忧之道三个方面来揭示诗歌的情感脉络。  相似文献   

6.
楚辞的比兴手法在汉魏六朝文学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禽鸟赋中的一些作品更是如此。作家通过禽鸟意象寄托自己的生平遭遇,以慷慨悲凉、怜悯哀怨为情感基调,体现了物我为一、情景交融的特色。  相似文献   

7.
明清易代之际,产生了众多遗民,他们的文学思想各异,因而其诗歌创作在艺术取向上具有很大差异。但相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相似的人格心态,使他们在创作特征上具有一些共性,主要表现在执着专注的精神指向和慷慨悲凉的情感格调。  相似文献   

8.
曹丕的乐府诗《大墙上蒿行》以纵横驰骋的情感,参差变换的句法,表达了人生短暂、天地长久;及时行乐,乐而生悲的二元对立的悲剧化生命意识,表现出曹丕生命观念中感性的一面。这正是建安文学"慷慨悲凉"的时代思潮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楚辞的比兴手法在汉魏六朝学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禽鸟赋中的一些作品更是如此。作家通过禽鸟彦象寄托自己的生平遭遇,以慷慨悲凉、怜悯哀怨为情感基调,体现了物我为一、情景交融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曹植尤其以著名的《洛神赋》奠定了六朝美文开山鼻祖的霸主地位,且以才高八斗的诗文斐然傲立于建安文坛。可以说,曹植在文学主张上强调文质相扶,崇尚诗文佳作不仅应达求辞各美丽的审美情趣,而且更须标识出浓烈纯真的思想情感,从而彰显着雅好、悲凉、慷慨的审美体征。  相似文献   

11.
六朝骈文在审美情感上经历了一个历史的演变,从建安时期的悲凉慷慨,转变到两晋的清远高深,再到晋宋之际的纵情山水,将个人情感通过山水展现.齐粱陈时期的钟情女性,叙述两情之间,表现男性的一种赏玩心理。梁陈时再兴起相思离别,既有思乡之情,也展现边塞将士及其亲属的相思离别。  相似文献   

12.
意象,是诗人情感与物象完美融合的结果,是领悟诗之精髓的通道。透过意象,我们领略诗的飘逸,诗的凝重,诗的幽僻;透过意象,我们领略英雄气概的悲凉慷慨,儿女情长的缠绵婉转,世情世事的凄清凄凉。物象万千,虚虚实实都是思;意象种种,真真幻幻总关情。  相似文献   

13.
建安时期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庞大的作家集团———“邺下文人集团” ,形成了代表建安时期整体审美意向的“建安风骨”。其内容取向上的“刚健”与“端直” ,构成了他们直面人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在审美的情感意向上 ,集中体现为“慷慨悲凉”的情感基调。在中国文学史上 ,完成了由“汉音”向“魏响”的转化过程 ,树立了“建安风骨”这面不倒的旗帜  相似文献   

14.
建安公宴诗思想复杂深沉,它体现了建安诗人因时代、人生而产生的慷慨之志与悲凉哀思以及通过及时行乐来实现生命价值的思考。其情感表达真实自然,无论是对曹氏政权的喜悦、感恩之情,还是因自己不被重用的忧伤烦闷之情都流露于诗的字里行间。它是建安时期重要的诗歌类型,其文学价值不可简单否定。  相似文献   

15.
建安时期形成了中国学史上第一个庞大的作家集团--“邺下人集团”,形成了代表建安时期整体审美意向的“建安风骨”。其内容取向上的“刚健”与“端直”,构成了他们直面人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在审美的情感意向上,集中体现为“慷慨悲凉”的情感基调。在 国学史上,完成了由“汉音”向“魏响”的转化过程,树立了“建安风骨”这面不倒的旗帜。  相似文献   

16.
“慷慨”是建安文学的重要特征之一。“慷慨”的产生,与“壮士不得志于心”,与崇尚个性风采,与我们民族传统的思维模式有密切的关系。“慷慨”有丰富的美学内涵,与豪放美、悲凉美、含蓄美等有内在的联系,并体现了一种审悲快感,令人味之无极。  相似文献   

17.
乱世呼唤英雄,建安时期是战乱的年代,形成了英雄崇拜的高潮。建安文人虽然普遍有着强烈的英雄情结,但是真正具备英雄气质并作出英雄行为的,除了曹操再无他人。建安文人处在时代和个人命运双重悲剧的交汇点上,有着悲凉慷慨的心理体验,曹操心境的悲凉还基于他对战争的人道主义理解。  相似文献   

18.
曹操是我国历史上汉魏时期的大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他还是一个慷慨激昂又忧患苍凉的诗人,并以其诗作和忧思,反映着一个时代。钟嵘《诗品》谓之“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他的诗是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与强烈的抒情性相结合,具有慷慨悲凉、古朴刚劲、沉郁雄浑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9.
北朝文风除了质朴这一特征外,还有悲凉的一面。所谓悲凉,是指在悲伤感叹之中有壮健刚硬的成分,即悲壮苍凉。钟嵘谓曹操的诗“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陈祚明也说曹操的诗“跌宕悲凉”(《采菽堂古诗选》卷五)。此处的悲凉大约可看作是刘勰论建安文学的注脚。刘勰说建安文学是“雅好慷慨”,“梗概而多气”(《文心雕龙·时序》),在很大程度上悲凉就含有悲壮刚健的成分。北朝文风的悲凉感自然与建安文风有区别,如果从区域上看,建安文风所包括的范围最多指中原一带,更确切地说是指曹魏邺下汉族文人  相似文献   

20.
曹植的诗歌“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对后世诗歌影响很大。本文试从慷慨悲凉之美和微婉隐约之美两个角度来分析其诗歌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