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讯是新闻报道的常备品种。作为驻地记者,我的是,要写好通讯,需在“特、巧、情、理”上下工夫,概来说就是:精心经营“土特产”,情理交融文自远。经营“土特产”巧开“百宝箱”记者要善于写“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新闻,这话,但我认为得再加一句,还要写“人优我特”的作所谓“特”,就是“奇特”、“独特”。发展经济,人们强善于发挥比较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依托资源的特色产业。我们做文章、写通讯,何尝不应?如果常写“人有我有,人云亦云”的东西,尽卖些货”,那编辑和读者肯定望而生厌,你的“产品”即肯定会滞销积压。作品只有独具…  相似文献   

2.
采访,是记者获取新闻事实的主要手段。有人说:“七分采访,三分写作”、“七分跑,二分想,一分写”。还有人说:“新闻是用脚写出来的。”新闻界就有“跑新闻”、“脚板新闻”的行话。“跑”,就是深入生活,深入实际,如同蜜蜂飞向花丛,钻进蜜源深处一样(据生物学家考察,蜜蜂酿1公斤蜜,须在200多万朵花上采集)。深入生活,在新闻采访中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初做新闻工作的记者,特别是刚从学校门出来的青年记者,最容易忽视这一点。在他们看来,只要笔杆子硬,就能当个好记者。其结果可想而知:弯路走了不少,步子迈得不大。有没有“捷径”可走呢?我的切身体会是:“捷径”只有一条——深入生活,深入采访。我进报社5年,平均每年写稿不下120篇,其中能  相似文献   

3.
有人说,新闻写作“无米难为炊”.这强调的是必须深入采访,占有大量第一手材料,“用事实说话” 才能把新闻写好.从另一方面说,有了“米”则应巧为“炊”.编辑工作中,我发现有的同志好不容易抓到一些有新闻价值的事,却不知怎样来表达;有的不注意往深处挖掘材料的新意,不注意选择吸引人的角度,稿子难以采用.“医治”这类毛病,我以为:一是巧选“切入口”.开头开得巧,等于进入文章之“门”.进了春天的大门,还愁观赏不到万紫千红的迷人景色么!  相似文献   

4.
1986年我开始学写新闻稿件,通过刻苦地练笔,写作能力逐渐提高,有了一些粗浅体会。一、精制标题。精采的标题能立即吸引住编辑、读者,所以,我对每篇文章的标题制作都力求新、奇、巧。《闽东报》去年在“经济杂谈”专栏采用我写的《“黑心秤”该寿终正寝了》,《中国汽车报》去年在“司机之友”专栏采用我写的《“护车符”岂能保平安》,这两文的标题编辑都未改动。这都是我吃透新闻事实,找准主题,精心做标题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从我的第一篇习作被印成铅字到现在,我坚持笔耕不辍地写报道已有12年。其中分别参加了军报举办的第五、十二、十三届新闻函授,目前共发表作品300多篇。如果要问我写新闻报道有什么“绝招”或“捷径”的话,总结这些年的“爬格子”经验,我的体会是:写新闻报道需要“三勤”。  相似文献   

6.
我是去年8月才开始真正“啃”新闻的,到现在已在《陕西农民报》上了两个头版头条;广播系统年终评选好新闻,我与人合作的稿件,还获得了地区的两个一等奖。要说有什么招,我的体会是:要写“新”、“巧”,莫求“大”、“全”。所谓“新”、“巧”,就是角度要新,构思要  相似文献   

7.
近与一些初学新闻写作的朋友打交道,发现一些初学写新闻的朋友,心思并没有放到钻研教材和新闻采写上,而是迫切想知道发稿的捷径和窍门,甚至开始琢磨如何去打通编辑的“关节”、走编辑的“后门”,争取早上稿、多上稿。这种急于见报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欲速则不达,拔苗不能助长,走邪门歪道更要不得。要在新闻写作的领域里尽快上路,决不是靠投机取巧走“捷径”,而是靠扎扎实实下“笨工夫”。美国著名新闻学家利尼利厄斯·瑞安说:“笨是记者最大的财富。”从这个角度讲,初学写新闻报道的人,不妨就从下“笨工夫”开始。古人云:“书痴文必工,…  相似文献   

8.
此文之所以能在中国新闻奖评比中获得三等奖,其原因概括起来不外乎四个字:新,巧,硬,活。先说新吧。新闻资新,新闻事件的发生时间离读者越近越好。本文第一段的“新闻电头”,时间就是当日:“今天上午,广东揭阳市井都镇下南村姚慈贤大妈家门D响起了一阵鞭炮声……”文中的“今天”是8月30日,就是说,稿子在事件发生的当天就完成了采、写、发三道工序。这样,赶在8月31日军报头版发表的这一消息,就是鲜活的独家新闻了。再说巧吧。天下2大,无“巧”不有。然而,粗心的作者往往忽略它,只有细心的作者才能凭“慧眼”捕捉住这个“巧…  相似文献   

9.
从一些优秀的新闻作品来看,在新闻中运用好背景材料,只做到“必要”二字还不够,应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多在“巧”字上“做文章”。现在不少新闻中写背景,一般存在这样两个毛病:一曰模式化。新闻中写背景这种模式化的表现,即在导语之后必写一段背景,使一条新闻的组织结构形成这样老三段:导语—背景—主体。虽然有的新闻如此写作是必要的,但是形成千篇一律的写法就死板了,影响新闻的生动性和可读性。二曰过程化。新闻中写背景这种过程化的突出表现,是把“过程”当做背景来写。比如,报道生产或工作的成就,总要写怎样进行生产或如何开展工作而取得的  相似文献   

10.
崔琳 《青年记者》2001,(4):40-40
新闻出版署副署长梁衡在《没有新闻的角落》一书中写道:“教育新闻是最难采写的,它不像科技有具体成果可言,不像社会新闻容易吸引人,教学秩序按部就班,平静安定,要在这种平静中发现新闻是需要特别的耐心。”相信不少从事教育新闻报道的同行都有类似的感受。如何将教育人物通讯写活、写新、写深,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探索。一、巧选角度,以新抓人巧选新闻角度,是指看问题和抓新闻的角度要与众不同,角度选取的好坏,决定了文章的好与坏、平与奇。一些教育人物通讯,往往给人千人  相似文献   

11.
我参加新闻工作以来,几乎没写过新闻(消息)。经常听到有人批评:“哪有新闻记者不写新闻的?”我们的总编辑胡绩伟也在会上讲:“年轻的记者要多多写新闻;年老的记者,也要学着写新闻!”去年春天我到湖北采访,就学着写了一些新闻,开始尝到了一点  相似文献   

12.
记得刚刚步入新闻界时,常常因为在采访中抓不住新闻线索而苦恼。每当看到一些老记者他们手头上掌握着写不完的新闻线索,我非常羡慕,经过几年的学习和实践,我在这方面也积累了一点经验。首先,要到现实生活中去抓新闻线索。新闻寓于现实生活中,发现新闻线索,只有投身现实生活中,别无捷径。所以我平时只要一有空闲,就深入农村、厂矿,广泛进行调查研究,在这之中,的确尝到了一些甜头。记得有一次,我到  相似文献   

13.
“善用对比手法,实现新闻价值”。说实话,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很浮浅,只能简单地说说“一家之言”。一般说来,我们写一个人,一件事,往往如同写森林中的一棵树,要把“这一棵”写成“这一棵”,而不是另外“一棵”,需要一种发现其“与众不同之处”的能力,这是其新闻价值所在,也是实现其新闻价值的一条“捷径”。艾丰先生在《新闻写作方法论》中,把这种“对比”的方法称作“绿叶衬得红花美”,认为是提炼主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很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14.
“广告新闻”,应该只有一种,即用新闻形式写的广告。尽管有些论文把它说得学问很深;但我以为无非是广告词写作上的一种改进,“万变不离其宗”,它终究是广告。然而,最近听说了一些报刊对  相似文献   

15.
新闻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前提,是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一种职业性的调查研究。不少有经验的业内人士都有‘‘新闻报道是七分采三分写”的体会,可见采访在新闻写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根据自己对新闻采访学的研究和采访实践,我认为新闻采访对记者来说,要有“耳聪、目明、口巧、脑活、腿勤”等五个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6.
1990年11月,我报名参加了1991年的军报新闻函授。每次教材一到手后,我都细细地读上好几遍,边读、边看、边写、边想、边领悟。“成才之路”、“成才足迹”、“通讯员园地”等栏目,时时用名人的话来激励自己,鞭策自己。渐渐地,我通过学习,弄清了什么是新闻的5个要素,怎样选好新闻的角度,怎样写好新闻题材,怎样写好通讯、消息。慢慢地,我开始尝试写一些新闻。由于有一定的基础和新闻知识,所以,我自己写的第一篇新闻稿件“一弹四中”,在《人民军队》头版头条刊用。当我拿起第一份散发着墨香的新闻稿件时,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热泪。…  相似文献   

17.
卫生科技新闻由于涉及较强的医学专业知识,要求语言表述准确、严谨,往往流于“老套”,不容易写“活”,读起来枯燥乏味,不吸引人。对于卫生类专业报来讲,卫生科技新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相当大的读者群,怎样写好卫生科技新闻,从而吸引读者,活跃版面,提升报纸的影响力,值得我们去认真探讨。标题是新闻的眼睛,一条好的新闻,如果没有好的标题,往往会与读者失之交臂,而好的新闻,配以精彩的标题,往往会夺人眼目,使读者“一见钟情”。对于很难写活的卫生科技新闻来说,做好新闻标题尤其重要。而如何做好标题这个“新闻眼”呢?我的体会是巧…  相似文献   

18.
我是一名企业职工教育工作者,写新闻稿只是业余所为。在我偶尔写的一些新闻稿中,多是从普通人中抓取的一些“众人话题”。这些“话题”看似平常,但却具有新闻性,而且属普通人关心的“热门”,颇有写头。例如1994年,我写了一篇《众说纷纭话潇洒》的新闻特写,全文  相似文献   

19.
魏永征 《青年记者》2016,(22):71-74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将我的《新闻传播法教程》出到了第五版,朋友们建议我就这本书的来龙去脉作一点介绍.第四版出版后在《青年记者》连载了12篇“修订札记”,后来收入我的《传媒规范简论》论文集,这一次写不了那么多了,就写一篇回顾吧. 新闻与法联姻回顾 曾经,在中国,新闻界、新闻工作者(现在叫传媒业、传媒人)似乎总以为法与新闻距离很远.新闻与法搭上关系,还只有三十年光景.  相似文献   

20.
我是从1951年开始业余写稿的,先后在县以上的新闻单位用稿数千篇。我被采用的这些稿件,最长的是500字,最短的只有100多字。几乎90%以上是“豆腐块”式的短新闻。 初学写稿时,认为写长稿才能说明问题、才有份量,但事与愿违,长稿登得少。后来参加县委宣传部办的通讯员培训班,编辑一再强调多写短新闻,即被人称为“豆腐块”的小文章,于是我坚持多写“豆腐块”。果然获得好效益。如前年12月16日,正是县农行清收利息的关键时刻,清泉农行营业听信贷员毛小华发现十月机械厂欠息40万元,一时又拿不出钱来,毛小华与厂方一道,到湖南长鑫陶瓷厂收货款,发现该厂地瓷砖大量积压,当即调回18000平方米。在浠水很快销售一空,收回现金40万元,还清了利息。我及时写了“浠水农行巧解银企三角债”的“豆腐块”小文章,在《湖北日报》二版登出后,大大调动全行干部职工清收利息的积极性。在较短的时间内,共计收回利息3200万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