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参加新闻工作以来,几乎没写过新闻(消息)。经常听到有人批评:“哪有新闻记者不写新闻的?”我们的总编辑胡绩伟也在会上讲:“年轻的记者要多多写新闻;年老的记者,也要学着写新闻!”去年春天我到湖北采访,就学着写了一些新闻,开始尝到了一点  相似文献   

2.
我是一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企业报记者。去年我们报社在办新闻培训班时,听一位大报记者讲,“成熟的记者发现新闻就像猫闻到鱼腥味,有着天生的新闻嗅觉”。听后感到这“新闻敏感”特神秘,兴许我这辈子也不具备这种素质。我知道这“新闻敏感”是记者最重要的能力,今后我该怎么认识它和对待它?请予指教。四川刘凯接到读者刘凯的信,我们发现南京师大新闻学院苏宏元教授的《你知道什么是“新闻敏感”吗》一文很有针对性,不但清楚地界定了“新闻敏感”的心理学内涵,而且强调了新闻敏感,源于“新闻实践和职业训练”的科学认识,希望读者能从中得到正确理解,增强从事新闻工作、培养“新闻敏感”能力的信心。——编者  相似文献   

3.
新闻圈里往往有这样两类记者:一类是有着用不完的线索、写不完的新闻,善于从常人司空见惯的事情中发现好新闻的“富记者”;另一类是经常为找不到线索、题材而发愁,甚至“身在宝山不识宝”,还抱怨自己所跑的区域和口子不出新闻的“穷记者”。他们之间的“贫富差别”其实就在于“新闻敏感”的强弱。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简单谈谈如何培养新闻敏感。  相似文献   

4.
学会抓新闻     
一位通讯员问我,新闻从哪里来?我说,新闻的来源很多,以编辑部为例,就有上头指令性的,下边投稿上来的,记者发现线索的,碰巧遇到的……。但是,简单地说,无非是两种:一种是现成的新闻,记者把它记叙下来便是了。这叫‘写’新闻。另一类新闻特征并不明显,记者要有敏感的新闻鼻嗅出其中的干货,把真正有价值的新闻提炼出来。这叫‘抓’新闻。‘抓’新闻是记者的基本功之一。  相似文献   

5.
李芳 《新闻三昧》2008,(8):40-41
作为一名跑金融线的老记者,在和金融系统的朋友交往的过程中,经常有通讯员向我抱怨金融新闻不好写。最让人头痛的是不知写什么。“平常都没个什么事,让我们写什么啊?”这几乎成了一句挂在一些通讯员嘴边上的话。  相似文献   

6.
(一)为什么要提倡写现场短新闻 新闻改革中呼声最高的是写“现场短新闻”,回想起来,这个呼声是非常合理合情的,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读者的要求。那么,“现场短新闻”究竟有何好处呢?笔者以为它突出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短:它符合新闻改革的方向,短是新闻本身应有之义,只因文革中新闻都越写越长,粉碎四人帮后人们拨乱反正,呼吁还新闻本身就有的属性——短,这是情理之中的事。二是“现”,即“现场”,这倒是应强调一下的。“现场短新闻”更难做到的是“现场”,要“现场”,这就要求记者事事时时要深入下去,到现场抓新闻,到现场去写新闻。新闻只有“现场”了,才会形象化,富有感染力。记者写稿能触景生情,富有激情,写出来的稿  相似文献   

7.
抓新闻难,写社会新闻更难,难就难在没有新鲜的“活鱼”,只要捕捉到好的社会新闻线索,写社会听闻的问题就解决了一半。 培养新闻敏感新闻敏感就是记者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记者只有在生活中处处留心,具备了较强的新闻敏感的洞察力和分析力,才能获取好的社会新闻。  相似文献   

8.
霍学全 《青年记者》2016,(26):76-77
有些青年记者经常抱怨没有新闻线索,找不到好的新闻线索,就靠采访会议或者领导安排的活动混日子,一年写不出几篇像样的稿件来.其实新闻无处不在,新闻天天有.为什么他们发现不了新闻线索?或者发现的都是没有新闻价值或新闻意义不大的线索?主要原因是他们缺乏新闻敏感,即大家常说的“新闻眼”和“新闻鼻”.所谓新闻敏感,就是敏锐地发现新闻线索的能力和本领,它是新闻的生命和灵魂,也是记者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的综合体现,它决定了记者素质的高低.  相似文献   

9.
谁选择谁     
一宪 《传媒》2003,(4):23-23
凭敏感寻找新闻素材,选择报道对象,是记者的职责,天经地义。但在本次两会报道中,代表找记者采访的事却屡见不鲜。记者前来看采访题目,不是向记者介绍“我市通信发展战略”,就是要记者写一写“我省电力事业”。弄得一些记者哭笑不得,把这些题目称作地方行业领导的“家务事”。  相似文献   

10.
一、把握全局、提高政治敏感。新闻敏感是一个记者的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的集中表现与综合体现。就新闻工作的性质和政治与业务的关系来看,侧重点显然在政治方面。政治敏感是新闻敏感的核心。要培养新闻敏感,自然要重点在政治敏感上下功夫。记者的政治敏感,集中表现在对政策和情况的掌握上。记者既要明确当前党和政府抓的问题是什么,同时,还要了解外地、周边国家乃至世界的动态和情况。即要吃透“三头”:上头、下头、外头。 二、对工作要有激情,有责任感。一个工作懈怠、爱应付了事、没责任感的人是难以有新闻敏感的。相反,记者有高…  相似文献   

11.
适逢第22个记者节,我们要抒发理想和情怀,也要直面现实问题。诸多行业的人都在谈论职业倦怠,我所接触的不少新闻同行,也在纷纷以“新闻民工”自嘲。这些自嘲背后似乎反映了职业吸引力在消解,职业抱负在降低,采写激情在减弱,新闻敏感在钝化。记者产生职业倦怠,确受一些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但要说“不容易”,哪个行业是容易的呢?  相似文献   

12.
经常被报道的单位难报道,经常有记者出入的地方难写稿,难就难在新闻要出“新”。当我读到新华社播发的《石河子的年轻人好精神》一稿时,不觉眼前一亮,妙!一个人人都在写,却又写不出来的石河子,被彭红和蓝学毅写出来了。  相似文献   

13.
找准结合点     
新闻报道的结合点,就是事物之间互相联系的“扭结点”.它是大家普遍关注、带有倾向性的焦点、热点或难点问题。学会抓问题,善于找准报道的结合点,是当记者的一项基本功。记者写稿子,如果总是抓不住结合点,写不到火候上,那就是不能算是一个称职的记者。 善于“发现” “发现”的才能,就是新闻敏感。它是记者自身素质的综合体现。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能否不失时机地、迅速准确地“发现”结合点,首要的条件就在于记者是否具有新闻敏感。新闻敏感,是指记者发现和判断  相似文献   

14.
王乐群 《青年记者》2002,(11):29-29
著名记者、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说过: “激情,是新闻记者的宝贵品质。失去了激情,也就失去了记者的生命。”激情对记者工作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其实,要想做好新闻工作,不仅仅记者需要激情,编辑同样不可缺乏激情。  相似文献   

15.
文章开头难     
小周同志: 你来信说经常为写好一篇通讯的开头而发愁,要我出点主意。你一发愁,我倒很高兴。这说明你在写文章的开头时,不走“人云亦云”的老路,不写千篇一律的套话,而是苦苦思索,力求创新。只要有这种愿望,就有希望。老实说,何止是走上新闻岗位不久的青年记者,就是“吃新闻饭”几十年的老记者,又何尝不为自己作品的好开头而发愁呢?!  相似文献   

16.
我担任“长江日报”的通讯员已经九年了。随着祖国的前进,我在党的培养和报社的帮助下,逐渐摆脱了文化水平低,写东西东扯西拉、别字连篇的状况,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九年中,我紧密地结合自己的工作,把自己认定是比较重要的情况反映给报社,没有为登不登而苦恼,也没有企图把通讯工作当成是“名利双收”的手段。做一个名副其实的通讯员武汉刚解放的时候,我虽然也经常看报,但是并不知道每一个普通的劳动人民都可以向报社投稿。只是发现报纸上登载了我们单位一个干部写的稿子以后,才知道现在的报纸和过去不一样了,并不是由那些“文人”、记者包办的。这样,我就开始向报社写  相似文献   

17.
我们的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各类传媒都是“党的喉舌”、“党的舆论工具”,新闻界的朋友们对此早已是耳熟能详了。但如何发挥能动性、创造性,当好“喉舌”和“工具”,学问不小。我在多年的实践中体会到,要当就得当“主动的喉舌”、“主动的工具”。究竟怎么个“主动”法呢?我的经验是要做到以下几点:一、不唯上,只唯实;二、要有主动把关意识;三、强烈的责任感和政治敏感。这里先谈谈不唯上、只唯实。一个突发事件该不该发新闻、如何发、怎么写,这类问题我们经常碰到。由于这些突发事件一般都比较敏感,把握不好度,往往会造成不该…  相似文献   

18.
多家媒体的多名记者面对同一新闻资源(比如会议、事件、人物等)进行采访所产生的新闻称为“同源新闻”。由于同源新闻的来源相同,所以极易出现千人一面的现象。实践告诉我们:同源新闻也能写得“出彩”、产生精品佳作,关键是记者要有高度的新闻敏感和见微知著的洞察力,要有从新闻资源的“相同”中寻找“不同”、从“一般”中发现“特殊”的真本领,写他人未写的角度,发他人未发的声音。慧眼识珠——“看”出来的名篇同题新闻如何战胜和超越对手呢?记者的一双眼睛,对事物要有独到的观察力、很好的透视力和真假是非好坏的鉴别力。有这样的新闻眼…  相似文献   

19.
经常听到初学写作的农民通讯员有这样的议论和苦恼;“哎呀!我很想写稿,但是找不到新闻线索,不知道写什么好。”能不能及时发现新闻线索,这在新闻学上叫“新闻敏感性”。初学写作的同志,特别是农村青年,由于对新闻工作不熟,虽然经常生活在基层第一线,活动在“新闻宝库”之中,但是,由于他们缺乏新闻敏感,缺乏鉴别新闻价值的能力,就有“身在宝山不识宝”的困难。因此,对于一个初学写作的通讯员来说,必须  相似文献   

20.
穆青同志今秋在新华社新疆分社时说:“我主张你们把资料工作做好。你们要宣传新疆,没有资料,没有历史背景,新闻就很难写深入。”他形象地将资料比作“旧皮袄”,希望记者在有了新闻由头后,要善于运用资料,将“旧皮袄”翻新。这就向资料工作者提出了一个任务——你所在的资料室要有“货”,要有各式各样的“旧皮袄”,供记者选择使用,倘若缺东少西,记者何以“拆旧”,又何以“翻新”?看来,建立井经营好一个殷实的资料“铺”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