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是唐代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写下的千古绝唱。“为时而著”,“为事而作”,这是记者选择、提炼新闻主题不能忽视的着眼点。正值朝韩首脑会晤为世界瞩目的时候,新华社于2000年6月13日,以滚动的方式播发了《朝韩领导人55年来首次会面》一稿,这组新闻稿以时效快、部分重要内容独家所有、观点导向正确等特点为中国在国际新闻市场的竞争中赢得了声誉。这组滚动报道的时效与西方各大通讯社相比处于领先地位。金正日到机场迎接金大中的独家新闻播发后引起世界媒体的广泛关注,并被多家媒体转…  相似文献   

2.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语出白居易的《与元九书》。《与元九书》是白居易与元稹论诗的信,也是白居易论诗的纲领,是他创作政治讽逾诗的经验总结。他在信中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合:应当。时:现实生活。著:写作。白居易从文学同现实的关系着眼,认为文学不仅消极地反映社会生活,而且应当和当前的政治斗争相联系,积极干预生活。基于这样的认识,所以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明确结论,作为自己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原则。后世的现实主义作家,也多以此命题为准绳,遂成为众人熟知的创作箴言。  相似文献   

3.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写道:"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刊登在徐州日报2013年8月21日的《五问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睢宁县改革试点的考察报告》,它涉及的是社会热点、难点医改民生大问题,无疑就是一篇为时而著的新闻作品。它以题材重大、主题鲜明、导向正确,赢得了"中国新闻奖"评委们的厚爱,被评为调查性报道一等奖。从采访写作上来看,它有以下三点特色值得赞赏。  相似文献   

4.
在报业竞争异常激烈的态势下,独家新闻、深度新闻是增加媒体竞争力的法宝,除了新闻版面,副刊的新闻性愈来愈被看重.“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台为事而作”,与时事结合,适应时代发展、富有新闻元素的副刊文章,其社会价值和关注度,比一篇无关时局的文艺作品更吸引读者,更符合新闻纸的定位.  相似文献   

5.
20年光阴,弹指一挥间! 20年成就,巨椽大笔写不完! 如何用多彩的画面记录这场历史性巨变,是摆在国内大众传媒和新闻从业人员面前的光荣使命。文章合为时而著,新闻合为事而写;记者铁肩担道义,编者妙手著华章。九牛拉车,个个用力,才能为这伟大时代奏唱一曲响遏行云的赞歌。截至去年12月31日,解放军报围绕“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进行立体宣传。各部门运筹帷幄通力合作,1—8版密切配合推陈出新,共刊出25个专版,先后推出7  相似文献   

6.
卷首语     
“反腐小说”是近年来颇引人注目的一种文学现象。唐人白居易有句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腐小说”之畅销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与现实意义,也是中央下大力气治理腐败的举措在出版上的回应。为此,我们刊发了《应势而生的时代课题── “反腐小说”出版现象剖  相似文献   

7.
新闻摄影要不要进行深度探索?这在新闻界,甚至在新闻摄影界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新闻摄影是运用照相机对新闻事件进行现场拍照、机械记录,还讲什么深度。这种看法阻碍着新闻摄影向深度发展。我认为,新闻摄影和文字报道一样,不仅要传播新闻事实本身,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事实表达时代的某种思想与观点,因此必须在报道深度上多下功夫进行研究. 那么,如何增强新闻摄影的深度?我以为应从以下几点考虑。第一,立意要高。就是说摄影记者选定的报道主题,要紧扣时代脉搏,揭示时代特征,弘扬时代精神.这与“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同为一旨。从一些报纸上的新闻照片看,有相当多的作者不  相似文献   

8.
朱建华 《青年记者》2016,(19):48-49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媒体要与时代同行,至少在语言上要能够做到与时代同步.不可否认,网言网语也是时代特性的一种具体反映,网言网语“倒灌”媒体的情况值得警惕,但如果对网言网语简单地持“一刀切”式的否定态度,也并不可取.新闻工作者要做到“改文风”,这在客观上也要求写作时的遣词造句能够合乎时代节拍,可以适当使用一些符合价值观与导向的网言网语.  相似文献   

9.
当今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的一次划时代的重建,它既是物质文明的重建,也是人的精神文明的重建,是富裕、进步和真善美的重建。这种前无古人的时代大变革绝不允许将昔日的丑恶和糟粕“粉墨更改”,也来个大“重建”。《怎让沉渣又浮起》这篇新闻评论正是以敏锐和理性的眼光,非常及时地揭露了当今改革大潮中的一股暗流,对那些假借“开放搞活”的时装,企图将历史沉渣“化腐朽为神奇”,将昔日丑恶“推陈出新”以谋财的利令智昏者以当头棒喝,警醒迷惘糊涂人,为真理昭辨,为正义呐喊,是一篇“合为时而著”的好评论。这篇新闻评论成功…  相似文献   

10.
2009年文学类图书出版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作品具有多元化、个性化的特质,在不排斥传统的基础上追求创新。白居易曾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学类图书,作为人们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产品,在图书市场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新闻报道十分讲究时效性。如果时效性太差,也就不是新闻而是历史了。杂谈文章呢?它也是注重时效的。当然,它的时效性不应该像对新闻那样去作要求。如果说三五天前的事实已算不了新鲜的新闻;那么三五个星期之内的事由杂谈文章引述出来作为“由头”,也不算太陈旧。 如果说把新闻报道的时效要求称之为新闻性的话,那么杂谈文章的时效要求可以称之为现实针对性。具有现实针对性的文章,也就可以认为具有了时效性。当然也还要求引述以作为论据、特别是作为“由头”的事实,不能是太陈腐的、人所周知的故实。 白居易有一句名言:“歌诗合为时而作,文章合为时而著。”这里的“合”是“应该”之意。由此可见,“为时”历来都是  相似文献   

12.
据悉,英国广播公司(BBC)于1998年厂半年开始对新闻节目战略进行大调整。根据新战略,BBC的电视新闻节目将大大加强“亲和力”与呗占近性”,以“观众熟悉的面孔”出现,提供“质量更好的新闻”。各新闻节目将以“前所未有的努力”满足各种各样的观众需求。例如,《六点新闻》和《一点新闻》将不再报道世界财经新闻,因为“这两个时段的观众不关心或是不懂得这方面的事”。这两次节目将以播报文化、艺术、商业和休闲信息为主。在《六点新闻》中记者们还将以“家庭”形式出现,并更多地报道地区性新闻。国际新闻和那些“较难理解…  相似文献   

13.
前苏联文学家高尔基将文学称为“人学”,精彩地道出了文学的本质功能。在古往今来浩如烟海的文学画廊中,无以数计的各不相同的“人”的形象为其做了最为生动的论证。与其对应,有人将新闻称为“事学”,且不论这一概括是否全面、准确,但它也简练地道出新闻的基本特点,即一切新闻均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没有事实也就无所谓新闻。文学———“人学”,新闻———“事学”,这使我们清晰地看出二者的分野。然而,做为本文所述的人物通讯这一新闻文体,却在这分野上似乎兼备了文学的特征,写事也是写人,写人更是写事。但二者的重合毕竟不是“‘人学’+‘事学’=人物通讯”,它的重心仍必须落在它的以事实为基石的新闻种属上。清代金圣叹曾把《史记》和《水浒》进行一番比较后说:“《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因文生事却不然,只在顺着笔性走,削高补低都由我。”这位才子说出了史实和演义两种创作方法的不同,颇给我们以启示。毫无疑问,写人是文学的优势。做为文学作品中的“人”,得益于“因文生事”的特性,使其可以顺着笔性,通过诸如虚构、集中、夸张等手法,而不必顾忌“脸是山西,嘴是山东”的囿于事实的窘迫,从而得到丰富与发展,塑造出富...  相似文献   

14.
从我们收到的大量司作中可以看出,人物新闻和新闻故事,是学员们比较喜爱的新闻体裁。关于人物新闻和新闻故事的写作要求,在《新闻写作学简明教程》里都有原则性的提示。比如,写人物新闻是“三要”《要抓典型人和典型事,要有新闻性,要情感真切》,写新闻故事是“三选择”《选择新鲜的事,选择精采的事,选择小中见大的事》。归纳为“三要”和“三选择”,主要是为了便于叙述和记忆。没有条理化的概括,初学者会感到困惑,但是,仅仅记住这些条文,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客观事物千变万化错综复杂,所谓“水无常势,文无定法”,学习写文章…  相似文献   

15.
2008年7月4日,《解放军报》头版头条发表了编辑部文章《伟大的历史担当—写在抗震救灾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之际》(以下简称《担当》)。“文章合为时而著”。在抗震救灾逐渐转入恢复重建阶段的关键时刻,在我军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时代要求面前,这篇长达7600字的编辑部文章直面新使命为我军提出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16.
2006年元旦,温州广电总台新闻综合频道的电视“帮忙类”节目——《闲事婆·和事佬》栏目正式推出。这档以“帮忙”为独特定位,以温州方言为播报形式的新闻栏目一出现,就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好评,尤其深受中老年人的喜爱。经过几次扩版之后,现栏目分设帮忙、新闻、故事、当家人等多个板块。“疑难的事干,烦心的事干,爽心的事干,记得拨打我们的帮忙电话88908400,拨拨就灵,办事灵灵。”这句话《闲事婆·和事佬》节目的结束语现在在温州旱已脍炙人口,妇孺皆知,这档节目的最高收视率更是达到十三、四个点。  相似文献   

17.
“西安事变”是1936年12月12日发生的事,又称“双十二事变”。这是稍有中国现代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的事。可是,徐铸成同志著的《报海旧闻》第247页《从“西安事变”到“八一三”》中却说:“蒋(介石)被捉是在那月(12月)的八  相似文献   

18.
为适应媒体和受众对新闻评论稿件的强烈需求,新华社通稿线路第一个言论专栏——《新华时评》应运而生。《新华时评》创办5年来,在通讯社新闻言论专栏的实践中大胆探索,在新闻性、时效性、思想性、针对性四个方面,显现出自己的鲜明特点。紧扣事件做文章——《新华时评》强烈的新闻性新闻性是《新华时评》稿的第一要素,也是《新华时评》专栏选稿的第一原则。《新华时评》的稿件要求缘事而发、寓理于事,这里的“事”就是要求《新华时评》要紧扣新闻事件。缘事而发,就是要求新闻评论要以新闻事实为由头,有感而发;寓理于事,就是要摆事实讲道理,保…  相似文献   

19.
新书架     
解放军报社主任编辑、律师曹瑞林所著《新闻法制热点纵横》最近由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这部以作者近年来发表在《新闻战线》、《中国记者》等权威学术刊物上的40余篇论文为基础形成的专著,以敏锐的记者眼光和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透视近年来新闻法制若干热点问题,对近年来发生的影响较大的新闻官司几乎都有所评析。该书30万字,分“舆论监督论”、“新闻侵权论”、“新闻作品著作权论”和“附录”四个部分。适合记者、编辑、通讯员、法官和新闻、法学院系师生阅读。穴叶郝舒雪《中国新闻年鉴》2004卷《中国新闻年鉴》2004卷已出版发行。这是《…  相似文献   

20.
“民生新闻”这一名词的出现,是最近两三年的事。民生新闻的走红,也是最近两三年的事。民生新闻的异军突起有一个比较公认的标志,就是江苏台《南京零距离》和北京台《第七日》的走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