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老"缀新议--兼论"老鹰"的"老"不同于"老虎"的"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慧媛 《现代语文》2006,(2):121-122
"老"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词缀.目前大家较为一致的认识是,词缀"老"来源于形容词"老".<说文解字>这样为"老"释义:"老,考也,七十曰老."可见,"老"的本义与"胡"、"考"类似,是指"年纪大,高寿".当然,随着后来词义的扩大,"老"已不限于指"七十"而泛指"年长".  相似文献   

2.
"二"和"两"的用法是有分工的,可是现在常常看 见考生,在该写"二"的地方写了"两",在该写"两"的地 方却又写了"二"。 如何区分它们呢?办法有: 1、从读音上区分。"二"通读"er";"两"读"liang"。不 过,我们要注意的是,现在人们,在口语上有把"二"读为 "liang"的一种趋势。听着读出是"liang",可是一看原文 (书面语)却写的是"二(er)"。比如人们往往就把"二000 年(或2000年)"读成"两千年"。再譬如,明明听别人说  相似文献   

3.
近日,在《汉字文化》2006年第1期上读到《"朱门酒肉臭"的"臭"字应如何解释》一文,文章认为杜甫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臭"字不是"腐烂发臭"的意思,应是"香味".  相似文献   

4.
"吃"类动词不能与"下来"组合的说法缺乏条件的限定.事实上"下来"能用在"吃"类动词后表示行为的结束,而"下去"在"吃"类动词后表示行为继续进行,两者正好在"结束·继续"的语义对立对称模式中形成对称分布.  相似文献   

5.
2008年高考语文的天津卷和江西卷都考到了"咸与维新"的"与"的注音,天津卷注为"yù",答案是"正确";江西卷注为"yǔ",答案为"不正确".  相似文献   

6.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开篇的"前言"部分,对语文学科性质作了这样定性:"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句话既说明了语文的交际功能,也展示了语文的文化功能;篇中"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部分又进一步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等等;篇末又以长长的70首古诗文(1~6年级)背诵推荐篇目作为"底线",更是让"文化"的气息荡气回肠,充满整个《标准》.  相似文献   

7.
2004年高考,全国将有12套语文试题出现,自然也将产生12道作文话题。在特别的背景下,笔者特以"特别"为话题,借以"特别"提醒广大考生。[文题] 有一句关于"酒"的广告词可谓意味深长: "因为特别,所以好喝。"据此,我们可以进行各种拓展,比如:因为特别,所以好听;因为特别, 所以好美;因为特别,所以难忘;因为特别,所以欣喜若狂;因为特别,所以泪满衣裳;因为特别, 所以痴痴向往;因为特别,所以生活充满阳光  相似文献   

8.
198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之后,清朝政府同日本国签订<马关条约>,台湾从此沦为日本殖民地长达50年之久.期间,日本殖民当局在台湾推行"皇民化运动"和"同化"政策,妄图割断台湾人民同中国大陆的历史文化联系,将台湾人民同化为日本的"忠良臣民",将台湾变成他们永久的殖民地.然而60年的今天,李登辉和陈水扁当局步日本殖民者的后尘,大搞"台独"的"去中国化"活动,以实现他们搞"两国论"的迷梦.历史将证明,这条路是走不通的,是注定要失败的.  相似文献   

9.
净恩 《职业技术》2005,(7):30-32
每次采访前,我都有为采访对象"画像"的习惯.当然,这只是根据事先掌握的一些基本情况,在脑子里来一番不用纸笔的创作.每回"画"完像,待见到采访对象之后,我又习惯性地在心中暗自进行比较.有些时候,我"画"得挺准,便觉得采访也顺利、容易了许多.有些时候,则会沮丧地发现"画中人"与现实差得很远,每逢这时,难免就要调整采访计划了.采访莫言迟(化名)这一次,我就又把像"画"错了.  相似文献   

10.
"死"与"活"这一辩证关系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全过程,能"死"能"活",实为外语教学之真谛.  相似文献   

11.
认为中学化学教材中关于元素周期表中"周期"和"族"的划分及定义存在自相矛盾的地方,又容易造成教师和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和表达上的不准确,建议在中学教材中取消对"短周期"、"长周期"、"不完全周期"等概念的要求,将"零族"、"Ⅷ族"分别称为"ⅧA族"、"ⅧB族".  相似文献   

12.
用作助动词的"能"与作为情态动词的"can"不论在词性、意义还是用法上都有许多交叉之处。所以,为了让以为英语母语的汉语学习者更好掌握"能"的用法,同时也让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更好地掌握"can"这个词,本文将"能""与can"进行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重点描写二者在意义、语法特征、句法结构及否定形式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汉语大字典>把"凵"读作qiǎn和kǎn,把"()"读为qiǎn,<汉语大词典>把"凵"读作kǎn,同时二书认"凵"为"坎"的古字,均误;"凵"、"()"的正确读音是quǎn,"凵"非"坎"的古字而无kǎn音.这两部辞书把"()"、"()"、"()"、"()"、"濈"、"()"、"霵"等七字读为ji亦误,这七个字均应读zi.  相似文献   

14.
柳永的<雨霖铃>是一曲情调忧伤、意境凄切的千古离别之绝唱,词中"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一句中的"处"作何解,值得讨论.我们以为,这里的"处"当作"……时候"讲,为时间名词.不作处所名词.  相似文献   

15.
老子认为,"道"不是常人所能言说的,只能是道家的人采用道家的语言才能予以言说;斯宾诺莎认为,"实体"难以规定,因为"规定就是否定",但是采用逻辑的语言也是可以阐述的。"道"和"实体"都是以自身为原因的,这就没有给意志之神留下任何地盘。"道"是以"反"作为其运动变化的方式,而实体却是静止不变的;老子追求的是"道"的境界,而斯宾诺莎却以理智的方式追求真理。  相似文献   

16.
"一律"与"一概"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规模语料库的基础上,比较分析现代汉语副词"一律"与"一概"在句法特征和语义特征上的差异.通过分析认为:在句法上,两者都可以做状语和定语,而"一律"还可以做谓语;"一律"可以直接加名词或数量词,而"一概"不能.在语义和语用上,"一概"和"一律"都表示适用于全体,没有例外,"一律"主要表示主观规定性,而"一概"主要表示客观陈述性.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与"人文关怀"--试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它既不同于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也不同于费尔巴哈等人的"人本唯物主义"和欧洲启蒙运动以来的"人类中心主义";它源自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是建立在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的基础上的,是历史发展规律和历史主体创造的统一;"人文关怀"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维度,"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须重视"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8.
教育的"人为"和"为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并非自然存在物,而是一种"人为"的存在,人为的目的在于"为人"."人为"和"为人"的统一程度从根本上决定了教育活动意义的实现程度.在现实的教育发展中,两者之间的分裂却始终难以愈合,且日益严重,教育的消极负面影响大多发源于此.在这分裂的背后,隐含着纠缠不清却又不容回避的问题:人为的教育为何会偏离为人的方向?教育如何才算是为人的?为人的标准是恒定的还是变动的、应然的还是实然的、普适性的还是个体性的?教育的"人为"和"为人"统一的基点在哪儿?……如果对这些问题视而不见,教育的"人为"和"为人"之间的分裂程度就会日益严重,教育活动的意义就会日益削减,甚至走向反面,成为人的枷锁.  相似文献   

19.
郝文华 《现代语文》2007,(3):29-30,28
我们在《强调"异"的"也"字句》中,论述了在礼貌原则的制约下,"也"字明表类同,实重相异的情况.在本文中,我们继续讨论强调"异"的"也"字句对语境的依赖情况和所处的句法框.根据我们的观察,强调"异"的"也"字句,对语境的依赖有的较强,有的较弱.这与它们所处的句式有关系.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的法治语境下,由"法制"向"法治"过渡具有现实必要性。然而,由于经济发展、公民法律意识、法律法规及其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因素,在现实中国法治语境中由"法制"向"法治"的过渡还面临困难,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实现"法制"向"法治"的过渡,以推动中国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