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黎吉件 《学子》2013,(12):46-47
一、回忆导入——《忆江南》 师:同学们,这个学期,我们学过一首词,叫—— 生:(齐答)《忆江南》。 师:哪位同学能自信响亮地背给大家听? 生(1)背得流利,但缺乏感情。生(2)能有感情地背出来,得到全班同学的掌声。  相似文献   

2.
谁不是妈妈生的(诱诗兴)师:上节课我们学了《四季的脚步》这首诗,都会背了吗?现在老师想请几位同学背背以前学过的诗,并说说诗的作者。(学生背诗,说诗人)师:你们知道诗人是从哪里来的吗?(学生愕然无语)诗人,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是……生:妈妈生下来的……师:对,诗人是从妈妈的肚子里来的。(学生笑)在座的同学有没有不是从妈妈肚子里来的?生:有!师:(扫视)谁,不是妈妈生的?(学生大笑)师:(停一会儿)看来,同学们都是诗人的料子。这节课,老师要让同学们尝尝做诗人的滋味。【评:…  相似文献   

3.
鸟叫一两声     
《阳光搜索》2005,(8):20-20
《诗经》开卷第一首就是《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大家想必背得出,此处不念了。现在要问的是,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4.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导入新课同学们 ,我们在三年级时学过一首古诗《夜宿山寺》(齐背) ,这首诗是谁写的?是抓住哪一个词来写的?通过这首诗的学习 ,你认为李白的诗有什么特点?(想象丰富 ,气魄雄伟)。今天 ,我们再一次来领略一下诗人的这种浪漫风格。二、紧扣题眼品词析句(一)抓住课题 ,引导发现 :同学们能用“望”组词吗?(遥望、观望、仰望……)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课题 ,想想你能发现什么?(二)学习自读课题 ,探索发现[发现一] :课题中的“望”就是“远望”的意思。(或遥望……)自主探学] :1 你能到课文中找出你的…  相似文献   

5.
《氓》是人教版(必修)高中《语文》第三册《(诗经)三首》的第一篇。鉴赏完人物形象和比兴手法之后.为了把鉴赏引向深入,我提示学生:诗歌鉴赏可以是多角度多方位的,特别是一些意蕴丰厚的诗歌。然后要求学生分组讨论:《氓》这首诗还可以从哪些角度鉴赏?  相似文献   

6.
师:同学们,这一学期我们已经学了两首古诗:一首是《一去二三里》,一首是《咏鹅》。还记得吗?请一位同学背给大家听听。(学生背诵)师:过去这么长时间了,这位小朋友还背得这样流利,而且背的时候感情非常丰富,很好!同学们,我国古代有很多诗人,他们写了许多诗,这些诗写得可好啦!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出示小黑板)3画鸡头上凤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点评:教师用亲切的话语鼓励学生背诵学过的课文,一方面检查学过的内容,另一方面,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由复习旧课导入新课,看似平…  相似文献   

7.
曲惠勤 《学语文》2013,(6):47-47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入选了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两首词《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见卷首),二词都是李清照词乃至宋词中的杰作.其共同点是以写愁动人,但描写重心和具体特点又有相当大的差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写的是生离之愁、闲愁、有限之愁。这首词作于重阳佳节,此时,李清照已经与赵明诚结婚,赵明诚在外地为官,夫妻分居,离愁满怀。李清照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明诚叹赏,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寝食者三日夜,得五十阕。  相似文献   

8.
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以前学过哪些送别诗?谁来给大家背一背?(生背古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相似文献   

9.
马玉兰 《现代语文》2011,(2):116-117
师:在中国,一个人只要能背几首古诗,其中便笃定有一两首是李白的,相信我们在上学之前,父母就已经开始教我们背他的《静夜思》了。(师生齐背《静夜思》)在中国,一个人只要知道几个关于古代诗人的掌故,其中便笃定有一两个是有关李白的,你知道哪些李白的故事?  相似文献   

10.
周邦彦《清真集》中有几首寻常妓情词《少年游》(南都石黛)、《宴桃源》(尘满一骈文秀)、《蝶恋花》(美盼低迷情宛转)等,除《少年游》可能作于汴京之外,其余两词创作时地很难确考,但可以肯定不作于荆州。《清真集校注》对这几首词进行了精确编年,但编年依据及相关考证尚存可商之处,以这几首词来证明周邦彦少年时代曾游学荆州,亦难成立。  相似文献   

11.
春山烟欲收,天淡稀星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牛希济,陇西(今甘肃东南部)人,词人牛峤之侄。前蜀时累官翰林学士、御史中丞。蜀亡后入洛,拜后唐雍州节度副使。牛希济在花间词人中算不上十分出色,而且《花间集》录其词仅十一首,《全唐诗》录十二首,《全唐五代词》录十四首,但其中这首《生查子》却令凡是读过的人不会忘记。  相似文献   

12.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孩子们,古往今来,雨总会给人们带来无限的遐想,有谁知道关于雨的诗歌?(学生背相关的诗歌如《春夜喜雨》《清明》等古诗。) 师:你们真棒,老师从你们的背诵当中感受到了雨带给大地的变化,仿佛也闻到了雨后清新的空气。那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雨的小诗,看看在冰心奶奶的笔下,雨后又是怎样一番景象?(板书:雨后)齐读课题。  相似文献   

13.
课型:综合欣赏课授课年级:六年级教学目的:1.了解芭蕾舞剧《天鹅湖》,感受其音乐魅力。2.通过欣赏乐曲,感受乐曲所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教学重点:欣赏乐曲,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教学难点:准确理解音乐内涵,懂得音乐要素与乐曲情感的关系。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听音乐进教室,导入课题1.听《四小天鹅舞曲》进教室。问:刚才这首乐曲叫什么名字?(《四小天鹅舞曲》)想一想这四只小天鹅的心情怎样?(开心、高兴)2.听《场景》音乐比较乐曲情感的不同。问:我们再来听一听另外一首乐…  相似文献   

14.
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无疑是一首著名的诗歌,但是关于这首词中的"三山"一直以来就有争议。该词系李清照在建炎四年(1130年)春"走黄岩,雇舟入海,奔行朝(章安)"时的作品,词中的"三山"应是现在位于台州椒江的"三山",而不是山东蓬莱三仙岛,更不是其他别的地方。她的另一首堪称"咏梅"杰作的《清平乐》,也是作者此行的主要收获之一,写于去章安后,与《渔家傲》构成了颇有意味的姊妹篇。  相似文献   

15.
毛春红 《成才之路》2009,(18):28-29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这是《学与问》一文中的两句话,它指出了“问”在学习中的重要性。那么,教师在课堂上怎样激发学生多问,怎样引导学生多问,并使他们知道问什么,怎么问?我在教学第十二册《词两首》(《如梦令》《渔歌子》)一课时,做了一些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教学片断](大屏幕上以对联的形式一个词一个词一一对应呈现《绝句》这首诗,直到诗歌完整呈现为止。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此诗由两副对联构成,进而回忆曾经学过的对联。)  相似文献   

17.
一、揭示课题。了解“词”的特点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宋代著名的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板书: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2.让学生齐读课题,观察、比较词的题目与以前学习过的古诗的题目有什么区别。  相似文献   

18.
苏巧新 《教师》2010,(28):84-84
古诗词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是不朽的国粹,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0首与初中的必背古诗词(文)50首,更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名篇佳作。这些诗词讴歌壮丽山川、英雄气概、崇高理想,对于学生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审美情趣以及思维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新刻金瓶梅词话》卷首有四首[行香子]词(有学称之为“四季词”),论曾用这四首[行香子]来论证金学上重要的问题,包括写作时间、写作地点、作的身份等。笔对诸家之说提出质疑,并追溯四首词的真正作和时代,指出四词来源甚早,研究时应区分隐含作(implied author)和历史作。本的结论是四首词的作权并不能拨归《金瓶梅》的作,以前各家基于四首词得出的推论,值得存疑;他们在诠释上的失误,更值得后学警诫。  相似文献   

20.
趣说数字诗     
雅敏 《教学随笔》2014,(4):45-46
明代文学家、书画家祝允明白幼聪慧过人,他在念私塾时是学长(相当于现在的班长)。一次,教书先生布置学生们背邵雍的《乡村》(这是一首著名的数字诗),全诗是: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然后就去找棋友赌棋去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