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成人“逗”孩子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方式方法也很多.合理的“逗”孩子方式,可以促进成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与交际.但不合理的“逗”孩子行为,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使之产生厌烦感,造成隔阂.成人要做到理解孩子,正确看待和处理自己的“逗”孩子行为.家长也要对自己的孩子给予引导和帮助,让孩子免受“被逗之苦”.  相似文献   

2.
赏识是沟通,是平等,是生命之间交往的桥梁,让孩子找到好孩子的感觉,还孩子金色的童年.“赏识教育”是每位教师都使用过,无意中又遗忘的教育;“赏识教育”是让教师捡回宝藏,回归到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心态的教育;“赏识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是让教师成为教育家的教育;更是使孩子舒展心灵,尽展潜能的教育.“赏识教育”是让教师走进孩子心灵、走出教育误区的教育;是让教师和孩子生命和谐、两代人成为朋友共同成长的教育;是教师在享受中教、孩子在欢乐中学的教育;是让孩子天天快乐、教师日日赞叹的教育.  相似文献   

3.
“孩子是歌,需要聆听;孩子是舞,需要欣赏;孩子是花,需要浇灌;孩子是树,需要培育。”陶醉于轻“歌”曼“舞”之境,掩映在红“花”绿“树”之间,个体生命呈现出愉快成长的多样化、个性化状态。  相似文献   

4.
难忘的电影     
“派对”,英语party的音译,是“聚会”,也是“共享”。“亲子派对”,让我们共享一份亲情。 在孩子与父母之间、孩子与祖辈之间、孩子与亲友之间……总会有些充满亲情和乐趣的小故事、小插曲。亲子派对,让我们讲述身边的亲情故事。也许是我们儿时的亲身经历,也许是我们今天的所见所闻,在点滴中再现亲情的温暖。本栏目欢迎来稿,来稿请寄本栏目编辑。  相似文献   

5.
时下,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既是一句醒目的标语,也是非常流行、十分吸引人眼球的口号.仔细琢磨这句口号,可“喜”之处在于,它提示和号召人们关注孩子、重视孩子,以孩子为主体,彰显一种“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精神.而“惑”则在于践行起来很难做到.在三个“一切”中,“为了一切孩子”应当做;“一切为了孩子”难做到;“为了孩子一切”做到难.对待这一口号的正确态度应是,它可以作为行动的参考标准,但不能成为行动指南.否则,将会适得其反,即由善意的引导变为可怕的误导,变成一种忽悠、虚饰与矫情.  相似文献   

6.
你和孩子的谈话 ,很可能自然不自然地就会安排在饭桌上。面对孩子 ,“功课都做完了吗 ?”是你的开场白 ,看起来似乎只是一种简单的语言接触 ,但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会产生怎样一种效果呢 ?当逆来顺受的传统不能在孩子身上体现的时候 ,你就会把孩子很强的自我意识看成是“自私” ,把孩子正当的独立人格看成是对你的“叛逆”。“代沟”在你与孩子之间不知不觉就出现了。那么 ,如何使你和孩子一起共同跨越“代沟” ,使你更易更好地教育孩子呢 ?就是经常与孩子聊天。聊天的益处1 .在心理上是一种情绪的渲泻和自信心的培养。心理学上讲 ,不良情绪…  相似文献   

7.
《羚羊木雕》写了父母和孩子之间一场不大的冲突,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围绕“赠送”和“索回”那只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艺品——羚羊,发生了两组矛盾:一组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另一组是两个孩子之间的矛盾。在两组矛盾中,家庭矛盾居于突出位置,两个孩子之间的矛盾是由家庭矛盾引发的。  相似文献   

8.
常听到父母们这样说:“孩子犯了错误没法管,因为他们有保护伞。”这里的“保护伞”指的就是孩子的祖辈。有相当一部分祖辈太“疼”孩子,这种“疼”是非理性、不讲原则的。由此可见,父母辈与祖辈之间对孩子教育不一致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殷飞 《家庭教育》2020,(1):41-48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智能产品走进寻常人家,成为家庭关系的新“成员”。智能手机与父母、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毫不夸张地说,丝臺不亚于血脉相连的亲子关系。家庭中.这个家庭新成员的“介入”,使传统的家庭关系和家庭教育模式发生了一系列的新变化:原生家庭父亲母亲孩子构成的三角关系,迅速地被父母孩子手机这新三角关系所替代一一家庭出现了新的“三角关系”。  相似文献   

10.
“孩子是歌,需要聆听;孩子是舞,需要欣赏;孩子是花,需要浇灌;孩子是树,需要培育.“陶醉于轻“歌“曼“舞“之境,掩映在红“花“绿“树“之间,个体生命呈现出愉快成长的多样化、个性化状态.   ……  相似文献   

11.
作为家长,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在外打架,可哪怕是性格内向的孩子,都有和其他孩子闹矛盾打闹的时候。面对孩子之间的打闹,家长应该怎样看待和处理呢?是做孩子的靠山,为孩子出气,还是教孩子做个敢打敢闹的“孩子王”,或是甘心让孩子在外受气?针对孩子之间发生“战争”的问题,本刊特别推出了一组文章,或许会给您带来点滴启发。  相似文献   

12.
重视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家庭绝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放学后,常常独自一人在家读书、写字、看电视、玩游戏机,他们缺乏与同伴之间的交往。长此下去,容易形成“唯我独尊”、“唯我独享”,具有强烈的“自我中心”倾向。不利于孩子们身心健康的发展,不利于培养孩子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3.
保护孩子是父母应尽的职责,而父母更应该让孩子直面困难,处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重大生活事件。您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去做吗?选择“从不”、“偶尔”、“经常”、“总是”回答以下问题。1.我经常不允许孩子做一些同龄人可以做的事情,因为害怕他会出事。2.我有些过分担心孩子的健康。3.如果孩子的游戏我不能够接受,我会说“这个要求,我不能满足你。”4.当孩子还没有按照我的期望去做的时候,孩子会感到不安。5.别人说我对孩子太关心,有时候被认为是过分夸大的。6.我喜欢孩子按照我的吩咐去做事。7.我在过马路、在外面吃饭的时候,常常会想起孩子。8…  相似文献   

14.
游戏目标1.发展孩子手的控制能力、手指的灵活性以及手眼的协调性,引导孩子学习正确地使用筷子。2.帮助孩子学习数数,建立数概念。3.增进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情感。游戏准备花生30~40颗,塑料筐一个,碗两个,筷子两双,手表(或手机)一只。游戏玩法1.将花生倒在塑料筐内,爸爸和孩子一人准备一只碗、拿好筷子。当妈妈拿起手表说“开始”时,爸爸和孩子就开始夹花生比赛。2.爸爸和孩子将所夹花生放入各自的碗内。当妈妈说“停”时,二人放下筷子。3.由孩子先将自己碗内的花生取出来点数,再将爸爸碗内的花生取出来点数,比较多少,决定胜负。4.重复游戏。…  相似文献   

15.
《青海教育》2004,(5):48
1.教育孩子要从根本入手,如果用我们现在家长的那种高度社会化的思维去对待来自自然的孩子,教育注定要失败。2.教育孩子是一门神秘的科学,目前我们对此知之不多,对孩子的心理要把握到火候,采取的措施要恰当,使用的语言要到位,就要靠我们自己的摸索。3.家长和孩子没有人格意识上的平等,就会在精神上被对方驾驭,双方的交流就会很困难,更不会有实质上的沟通。4.遵循自然法则,不要用“下岗”、“失业”之类的词去恐吓压迫孩子,否则,好孩子也会变成坏孩子。其实坏孩子和好孩子之间只有一步之遥,家长和老师是一个核心因素。5.如果父母不能成为孩子…  相似文献   

16.
一、目的1.让幼儿在“家庭树”上摆放自己和父母的照片,帮助幼儿了解自己与家中成员之间的关系。2.让幼儿体验父母爱自己的具体行动,引导孩子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3.认读汉字:爸爸、妈妈、我。二准备1.父母、孩子单身照片各一张,兔爸爸、兔妈妈、小免图片各一张,“家庭树”纸板图若干(与幼儿人数相等),黑板上有放大的“家庭树”:  相似文献   

17.
1.教育孩子要从根本入手,如果用我们现在家长的那种高度社会化的思维去对待来自自然的孩子,教育注定要失败。2.教育孩子是一门神秘的科学,目前我们对此知之不多,对孩子的心理要把握到火候,采取的措施要恰当,使用的语言要到位,就要靠我们自己的摸索。3.家长和孩子没有人格意识上的平等,就会在精神上被对方驾驭,双方的交流就会很困难,更不会有实质上的沟通。4.遵循自然法则,不要用“下岗”、“失业”之类的词去恐吓压迫孩子,否则,好孩子也会变成坏孩子。其实坏孩子和好孩子之间只有一步之遥,家长和老师是一个核心因素。5.如果父母不能成为孩子…  相似文献   

18.
目的1.训练孩子在水中的躲闪力、追逐力,提高全身协调的能力,促进听觉神经的发展。2.充分体会在水中嬉戏的乐趣,激发孩子学习游泳技能的兴趣。准备夏天,带孩子去游泳池的浅水区嬉戏。玩法1.分配角色并和孩子商定游戏规则:大人演“青蛙”,孩子演“蝌蚪”。2.“青蛙”紧闭双眼,通过水声和孩子的尖叫声去追逐和找“蝌蚪”(允许孩子大声尖叫会引起孩子的兴趣)。3.“青蛙”在追逐“蝌蚪”时,“蝌蚪”可以攀沿在水池的边沿快速移动躲避。4.当“青蛙”抓到“蝌蚪”后,“蝌蚪”就变成了“青蛙”,成了新的追逐者。5.重复几次游戏,让孩子…  相似文献   

19.
亲子间出现的所有问题都与“关系”二字分不开.有的时候父母与孩子间的关系太疏远了,于是孩子感受不到关爱;有的时候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太紧密了,孩子会觉得失去了自我,会想要逃离。有的时候母亲与孩子太近了,父亲会失去在孩子成长中应有的位置,夫妻关系也会变得不太顺畅,等等。很多情况下,关系理顺了,父母与孩子之间、夫妻之间会变得和谐,孩子及家庭成长中的问题也就有了解决的前提。  相似文献   

20.
初中孩子,由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影响,与家长的冲突增多,形成“代沟”。家长怪孩子不听话,孩子怨家长不理解,有的孩子甚至和老师之间也产生矛盾,这样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很不利。考虑到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本刊特从本期增设“心理世界”、“青春关照”等新栏目,以加强孩子与家长、学生与老师的沟通与理解,相互之间消除隔阂,融洽相处。——编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