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琴热潮愈演愈烈,其中喜忧掺半,家长和老师面对孩子学琴态度的忽冷忽热,希望能够寻找到一条通往成功的快乐之路!要想在这学琴的“马拉松”式的长跑中坚持下去,让孩子快乐地学习钢琴是何等重要。快乐应当与琴声同在,快乐应当伴随孩子成长。1.兴趣是学习的源泉家长们在帮助孩子学钢琴时总是用督促性的话语“快练琴吧”“一定得好好弹”之类的话,其实孩子听到这样的话心里会很不舒服,容易失去学钢琴的兴趣。实践证明,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知识的原动力,孩子们觉得弹钢琴不是苦差,而是轻松、快乐、好玩,他们的兴趣才会被唤醒,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  相似文献   

2.
很多育儿书都告诉家长应该让孩子在多大时开始学琴,如何开始学琴,却很少在书中指导家长和琴童在什么情况下该理智地终止学琴计划。在学琴之初让家长和孩子了解学琴的终点,理性、健康地结束孩子的学琴生涯,才是真正的有始有终。孩子是否该终止学琴呢?情况一,孩子学琴出现停滞不前的状况  相似文献   

3.
目前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钢琴、小提琴、手风琴、古筝等各种器乐教学已进入千千万万普通老百姓的家庭。家长们抱着殷切的期望和憧憬 ,为孩子买乐器、请老师 ,风雨无阻带孩子去上课 ,回家后还要陪练。然而许多家长感觉这些辛苦并未换来好的学习成果。如 :有的家长发现孩子不爱练琴 ,甚至为偷懒欺骗家长 ,家长则绞尽脑汁劝导、责骂、体罚或物质利诱 ,但始终效果欠佳 ,家庭气氛也明显变坏 ,学琴成了一件进退维谷的痛苦的事情 ,那么家长该怎么去做才能避免这些问题呢 ?家长怎么才能有效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引导他们主动学…  相似文献   

4.
很多家长感叹现在的孩子太累了,可是别人的孩子都在培养特长,自己也不甘落后,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我也加入了琴童家长的行列。回想这一年多的学琴历程真是感慨颇多,结合自己所学习的心理学知识,总结以下几点供广大琴童家长借鉴。一、学琴的烦恼及解决策略1.我们的学习形式是集体小班授课,当初选择这种上课形式,一方面是觉得集体环境可以培养团队意识,另一方面团体游戏活动可以  相似文献   

5.
随着音乐素质教育的普及,学习钢琴的儿童与日俱增,家长责无旁贷地充当了陪练的角色,在给孩子聘请专业钢琴教师的前提下,家长对学琴的正确认识是儿童学习钢琴的重要心理基础。在辅导孩子练琴方面,家长所起到的作用往往比教师还重要,因此树立正确的陪练观念,掌握良好的陪练方法,是家长帮助孩子快乐高效学琴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学习钢琴的儿童越来越多。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接受美的熏陶,心灵和技能获得全面发展。但是,或许是因为“望子成龙”心切,不少家长总希望自己的孩子练的曲量越多越好,强迫他们囫囵吞枣地学习一个个钢琴曲。儿童被动进行苦练,抵触地弹响音符,背离了儿童学钢琴的意义。有一期《琴童》上载有几则琴童的自诉。其中有一则说:“我学琴已经5年了……我几乎把所有玩的时间都用在了练琴上,一天到晚都是琴、琴、琴。琴毫不留情地将我与快乐隔绝了。记不清有多少次,听到小朋友在楼下草地的欢乐笑声,我真恨不…  相似文献   

7.
“把奥运留在中国,让运动成为习惯”的活动正在许许多多的家庭中进行着,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大家都深刻体会到运动带来的改变,孩子更勇敢了,家长更健康了,一家人更亲近和快乐了。以下是几位家长的运动感受,让读者朋友一起分享他们的快乐吧!  相似文献   

8.
听障学生由于先天或后天听力受到损伤,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样生活和成长,许多家长内心都存在一种歉疚心理,觉得自己对不起孩子,故而对孩子大多是有求必应,一味地付出,不奢求回报.家长的这种歉疚的心理和无偿付出的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孩子,久而久之,使他们觉得父母甚至其他人所给与他的都是理所当然的,因而受之坦然,不懂得感激别人,更谈不上什么回报,继而逐渐变成一个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攀比,不知回报;只知被爱,不知责任的人.  相似文献   

9.
幼儿阶段,究竟给孩子教什么,让他们学什么?是死记知识,还是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在现实中,许多家长认识上都存在误区。在当下幼儿超前学习之风盛行的情况下,"本期关注"推出这组文章,以期能帮助家长对孩子特别是对孩子的"学习"有更好的理解,还孩子一个快乐、健康的童年。  相似文献   

10.
且对亲子共读的内容、方法、途径缺乏了解。在许多发达国家,一般在孩子1岁半时就开始培养读书的习惯,我国在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上还比较落后。缺乏培养的结果就是,孩子是否有读书的习惯全靠“机遇”,“机遇”好,孩子会逐渐养成读书的习惯“;机遇”不好,孩子几乎就不读书。孩子们因为缺乏培养而无法享受到读书的权利和快乐,这是一种不公平。这个问题也让我们成年人反思,因为这不能怪孩子,这是我们成年人的问题,是我们的状态影响了这些未成年人的阅读。家长首先应该是亲子共读的积极参与人。现在有很多家长重视阅读这个问题,他们也很希望在自…  相似文献   

11.
1.激趣式:激发兴趣与严格训练相结合。在训练中我们强调“苦练”二字,但只有家长的严格没有孩子的积极性往往产生“逆反情绪”,你越严我越不按你的要求做,孩子会在过度的限制中,厌恶习惯训练,逃避习惯培养。在这样的心态支配下,要培养良好习惯,难度就会大一些。所以训练中一定要注意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要根据孩子的天性、个性来培养习惯。应该把“苦练”与“趣练”结合起来。如一个孩子睡觉前总是把鞋甩得老远,第二天找不着,家长怎么说也不行。  相似文献   

12.
日前在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全国首次教育伦理学研讨会上有专家提出:“别让孩子成为家长的‘替身’。”许多家长并不是真正为孩子的前途和健康考虑,而是把孩子作为实现自己理想的“替身”,让孩子将来为自己争面子、挣大钱。孩子的肩上背负了家长太多的期望。例如,有的孩子并不喜欢学琴,但家长认为学琴可以让孩子将来出人头地,还有的家  相似文献   

13.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环节。目前,在我国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钢琴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孩子不愿学琴、家长强迫孩子学琴的状况。大多数家长认为.学琴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全面地培养孩子,  相似文献   

14.
乐器演奏不但能使孩子学到众多乐器演奏知识,提高艺术修养,而且可以使他们的左右脑同时得到较好的开发,提高其记忆与想象力:所以,北京孩子的学琴热一年比一年升温如今,许多北京的家长都把姜杰文化艺术中心作为孩子学琴的首选学校,这家民办学校的哪些东西赢得了家长的心呢?为此我们走访了姜杰钢琴城办公室副主任钟艳。  相似文献   

15.
初学钢琴的幼儿,大部分还不能自觉主动地练琴,如果用强制手段使他们练琴,只能适得其反,甚至扼杀了他们学琴学音乐的兴趣。只有循循善诱、耐心启发,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游戏中领悟音乐,逐步培养他们学习钢琴的兴趣和热情。  相似文献   

16.
在一次家长问卷调查中,有一个问题引起我的兴趣:“你对自己的孩子有什么期望?”随意翻看了一份家长回执,上面工整而又简洁地写着四个字:“健康、快乐”。我心里一热,就急着去查找是谁的家长。哦!原来是耀耀小朋友的家长。耀耀是一个十分聪明可爱的孩子。我一直在寻思:耀耀的家庭教育是怎样的?作为家长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培养孩子呢?看到“健康、快乐”这四个字,激起我的阵阵思考。耀耀的家长是聪明的家长,知道在孩子小的时候送他一张通往幸福的船票。他们把孩子的健康快乐看作是最重要的。然而,很多家长则排队挤在另一个售票窗口,渴望自己…  相似文献   

17.
张瑞芳:在今天,有为数不少的孩子认为自己的童年并不快乐、幸福.一定程度上教师和家长也承认这一点.然而面对社会激烈的竞争、升学的压力,教师、家长,甚至是孩子都觉得无奈,因为他们必须拼命让孩子"优秀".所以就要孩子努力学习,还要参加各种各样的特长班.教师和家长能够放弃对孩子"优秀"的要求吗?  相似文献   

18.
魏平  孙李明 《家庭教育》2007,(11X):6-14
他们也许画了一幅漂亮的画.他们也许弹了一首动听的乐曲,于是,家长们笑了,为孩子的“成就”。但是,画画.弹琴的他们快乐吗?孩子们眼中的快乐又是什么呢? 就让我们陪着孩子寻找属于他们的快乐,让他们开心地笑。幸福地玩。让我们打开培养孩子快乐本领的百宝箱,把快乐还给孩子。[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毕业以来,我一直担任低年级的班主任,跟家长联系时听到最多的是:"老师,孩子最听您的话了!"开始我觉得自己在学生心中是那么重要,可阅历多了才明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分不开的.为此,我通过各种形式,如家长会、家校合一调查表等,与家长密切配合加强联系,让学生在家庭和学校这两个生活和学习的主环境里快乐成长着. 家长对一年级刚入学的学生期望很高,每天不惜一切地把时间给学生,我也多次看到他们把学生送到学校后恋恋不舍的样子.是呀,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在学校健康快乐成长,将来成龙成凤.于是我在家长会上告诉每个家长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并告诉他们学生的学习成绩是需要教师的教育,家长的配合,自己的努力才能提高.每个学生的可塑性很大,作为学生的教师和家长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20.
每个孩子都应该有健康、快乐、无忧无虑的童年,但是在现在的教育、生活中这种自由却成了一种奢望。孩子在幼儿园每天要学习各种知识,参加各种活动;放学回家,家长又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领着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老师和家长有没有想过,这并不是孩子想要的快乐童年,孩子需要一个自由的、快乐的成长空间。都说青春期的初中生需要自由空间,其实幼儿园的孩子同样也需要成长的空间,而且由于学龄前儿童的身体及心理特点,更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精心关注,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快乐地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