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公共新闻:角色定位与话语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姗 《青年记者》2006,(4):22-23
“公共新闻”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闻界提出的新闻理念,笔者理解为:“公共新闻”倡导关注公共领域中的公共事务,鼓励民众的广泛参与,媒体搭建平台,促成政府、媒体、公众的交流与沟通,共同探寻公共问题的解决之道,这是在媒体领域内发起的一场民主化运动。中国当下的社会状况呼唤  相似文献   

2.
“公共新闻”是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新闻界提出的新闻理念。它被认为是美国媒体为改变当时民众普遍对政治丧失兴趣,对媒体不信任、不关注,媒体与大众疏离的情况而做的努力。此后十几年内,美国在“公共新闻”领域做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公共新闻时代的媒介社会责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共新闻”是在“民主新闻”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新闻概念。与“民生新闻”不同的是,“公共新闻”强调的是媒体力量在公共生活领斌的导向与介入,意在通过媒体搭建的公共平台,塑造盘众的公民意识以及大众的公共意识,协调公共生活,提高公众应对社会问题的行为能力,缓解矛盾,  相似文献   

4.
去年10月末,在江苏卫视“1860新闻眼”开播一周年之际,该栏目在总结自身新闻实践的基础上,打出了“公共新闻”的旗号,并邀请国内新闻传播领域的20多名权威专家就“公共新闻”与卫视新闻改革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研讨。一时间.“公共新闻”这一电视新闻新形态(抑或是新概念)成为关注的焦点,有研究者将其看作是中国社会新闻继“民生新闻”之后的第二次革命。  相似文献   

5.
“公共新闻”这一实践活动最早于20世纪90年代出现在美国。“公共新闻”又被称为“公民新闻”,它的特点是新闻报道与媒介活动相结合,新闻传播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还以组织的身份介入到公众事务中,发起公民讨论,组织各种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使公共问题最终得到解决。在我国电视新闻媒体中,江苏卫视的《1860新闻眼》率先走出了一条“公共新闻”之路。  相似文献   

6.
"公共新闻":一种公共领域的新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伟 《新闻知识》2006,(1):22-24
“公共新闻”(public journalism),又被称为“公民新闻”(civic journalism),是发轫于美国,激发了美国新闻传媒为此做出一系列探索性新闻实践,在澳大利亚也引发了一系列争议的一种新理论形态。本文对公共新闻学与传统新闻学的新闻理念作一比较,文章认为美国新闻界对“公共新闻”的关注、争议和实践探索,是美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传播状况对传媒角色——“公共领域”阐释和思考的结果。并试梳  相似文献   

7.
2003年:公共知识分子参与新闻舆论监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公共知识分子(publicIntellectual),近年逐渐成为讨论热点。一般认为,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是美国学者亚格比,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出版的《最后一个知识分子》中宣称,美国的知识分子已经死亡,最后一代是二十年代出生的,被称为“公共知识分子”,即面对公众发言,为公众写作。①结合目前中国公共知识分子存在现状,我想所谓公共知识分子,就是那些“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就公众关心的政治、社会和意识形态等热点问题在各种公共媒体和讲坛上发表评论的知识分子”。自“非典”、“孙志刚事件”、“黄静事件”发生以来,知识分子在媒体上论政立言,…  相似文献   

8.
江苏卫视的《1860新闻眼》开播以来,通过一系列的节目创新实践“公共新闻”理念,开创了从“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转变的方向。“公共新闻”因其公共的属性深得政府的支持和百姓的拥护,《1860新闻眼》在南京地区AC尼尔森的最高收视率冲高到6.8,平均收视率均稳定在2.5以上,是原来同时段的4倍,刷新了全国省级卫视媒体同时段收视率的多项纪录。  相似文献   

9.
潘勇  项盈 《青年记者》2005,(11):45-46
近两年来,学界和业界对“公共新闻”的观念及其在国外的实践反响热烈,见诸报刊的章也不在少数.在笔看来,这些章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对国外尤其是美国的公共新闻运动的介绍(包括历史和实践状况);针对国内的“公共新闻”发展情况进行论述.对于前,这是在进行有益的推介;而对于后,在多数情况下是难以苟同的--比如公共新闻在我国对于公共领域形成的作用、几个民生新闻电视栏目在走公共新闻之路等等.本拟针对公共新闻的真实状况以及误读做一些梳理.  相似文献   

10.
崔曜 《新闻世界》2014,(4):33-34
本文以武汉电视台“电视问政”节目为案例,结合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分析电视问政作为新闻评论的新形式如何建构新的公共领域。本文将围绕公共领域三大要素——“公众”、“公共舆论”、“公共媒介”,探析公众在节目中扮演的角色,问政中公共舆论如何形成的,媒体如何作为"公共舆论的载体"提供政府与人民交换意见的场所。  相似文献   

11.
公共新闻     
《新闻与写作》2006,(11):11-11
“公共新闻”是1990年前后在美国提出、在近10多年中引发很多争议,并且也激发美国新闻界作出一系列探索性新闻实践的新理论。“公共新闻之父”纽约大学杰伊·罗森这样讲述“公共新闻”“:新闻记者不应该仅是报道新闻,他的工作还应该包括这样的一些内容:致力于提高公众在获得新闻信息基础上的行动能力,关注公众之间的对话和交流的质量,帮助人们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告诉社会大众如何去应对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让他们去阅读或观看这些问题。”“公共新闻”一经提出,很快被澳大利亚等国的新闻媒介引进,在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推行开来。把“公…  相似文献   

12.
陈正生   《今传媒》2006,(10X):10-13
公共新闻和民生新闻是近年来我国新闻传播界(尤其是电视界)使用频率相当高的两个词语。不过,目前大家所谈的“公共新闻”实际上有两个“版本”,即“美国版”和“中国版”。本篇重点探讨的是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新闻客户端作为互联网时代出现的一种新型媒体形式,其传播模式和传播方式为构建网络空间的公共领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方法】文章以社交化转型的齐鲁壹点客户端为研究对象,在公共领域的理论支撑下,将公共领域概念的结构性要素作为基准,对齐鲁壹点客户端在网络时代构建公共领域的可能性做进一步探讨。【结果】媒介环境虽发生了变革,但公共领域的内在存在方式不会改变。【结论】最后指出公共领域视域下新闻客户端社交化转型对公民个体、媒体和政府三方面具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电视民生新闻走过了第一个十年,取得了辉煌,但传播内容琐碎化、低俗化、同质化、新闻越权以及公信力下降等问题也暴露无疑,收视率的下滑便是明证.电视民生新闻的出路在哪里?本文认为电视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转型是一种必然趋势,其中电视观众公共讨论意识的增强、竞争的需要、媒体责任意识的加强及公共领域的构建这几方面的因素起到了关键作用,并提出在报道内容、受众定位、报道方式和反馈环节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5.
“公共新闻”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反潮流的 新闻改革运动,这场运动对美国的社会发展和新闻传播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公共 新闻”实践及其研究今天在美国继续向前推进,出现了“公共新闻”与“参与式新闻”相 融合的新趋向。作者近期作为富布莱特高级访问学者赴美,对“公共新闻”进行了实地 观察和研究,这篇文章阐述了其最新发现和思考。  相似文献   

16.
王豪 《新闻三昧》2004,(5):30-30
“新闻发言人”是公共关系学里的概念。新闻发言人的主要职责是让政府、企业等公共机构与社会公众进行良好的沟通。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实施,有助于迅速传播政府政策、事实真相,避免流言流传,维护社会稳定。同时,开放的政府、政府官员必须通过媒体直接面对公众,学会“说话”、学会和公众沟通。2003年6月,经历“非  相似文献   

17.
公共新闻主张新闻报道与媒介活动相结合,重视公民参与和公共协商。“免费午餐”计划作为由记者发动公众力量,引领国家行动的一次创举,是媒体利用微博等新媒介实践公共新闻的有效尝试。本文将以此活动为例,实证探究“微时代”背号下,媒体公共新闻实践的新表征,并提出相关的危机预警建议。  相似文献   

18.
试论中美两国公共新闻传播的现实差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蔡雯 《今传媒》2005,(6):4-6
2004年夏天,我作为美国富布莱特项目高级访问学来到美国,进行为期一年的有关美国媒体公共新闻传播的研究。在2003年为此作准备工作时,偶然从国外献中发现了美国新闻界近十几年围绕“公共新闻”的一场争议,于是就所能接触到的有限资料,进行了粗略的梳理,并撰介绍给国内同行。未料有关“公共新闻”的章立即引起了国内新闻界的注意,  相似文献   

19.
在“公共服务”理念被政治势力、经济资本和媒体娱乐化等因素侵蚀的背景下,出现了关注公共利益的“公共新闻”:要求媒体重新树立“公共服务”的理念,将媒体不仅视为“守望者”和“消息提供者”,而且视为公共事务的积极的“参与者”和“组织者”。而这正体现了新闻媒体“公共服务”理念的回归。  相似文献   

20.
刘斌 《新闻传播》2009,(9):76-76
我国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过程中,引入了公共新闻理念.期待以人文的精神关注民生。本文探讨了“公共新闻”的内涵.和公共新闻对于地方台民生新闻栏目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