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近几年的物理中考或竞赛试题的热点突出了新课程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注重了物理知识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间的联系,重视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和社会的意识,培养学生根据提供的图表、图示的信息,利用所学知识分析、推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以2005年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复赛试题说明.  相似文献   

2.
初中物理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些物理知识,接触一些物理实验,理解一些物理习题,从而将物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解决生活上碰到的难题.物理教学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注重科学探究,提倡自主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倡导探究式教学,《物理新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列人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对于探究实验的教学,是新课改物理课堂教学中的热点,本人结合新课改要求和所带班级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现在谈谈个人的实践和体会.  相似文献   

4.
黄平 《中学理科》2007,(11):26-27
探究式教学是新课改的一项重要举措,作为科学性极强的物理学科的教学,更是离不开探究.《物理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张荣 《陕西教育》2011,(1):93-93
“日常物理”是利用生活中司空见惯而又不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的物理事实和现象激发学生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促使学生开始更广泛和深入地学习、探究物理理论的教学手段。具体落实到初中学生身上.就是激发中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使其自觉、主动地学习,在生活中学习、探究物理知识。  相似文献   

6.
初中物理应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和培养.物理学科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求索、探究、纠错和发现的过程.物理教学的质量不仅在于学生被动地接受了多少物理知识或结论,而更在于使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物理学会教学委员会共同组成的全国中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竞赛委员会,负责全国中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竞赛的命题和组织工作.本竞赛不是面向少数尖子学生的单纯学科知识竞赛,而是引导全体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性竞赛活动.旨在通过准备和参与竞赛活动,使学生了解物理学与其他自然科学在科学技术及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扩大学生学习物理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本竞赛的内容是初、高中物理所涉及的知识内容,但试题的素材完全是联系生活、社会实际的,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模型化的题目.希望通过竞赛活动能促进学生形成学科荤、爱科学、用科学、信科学的良好风尚,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物理知识来源于社会生活.服务于社会生活.从而为人类造福。依据《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思考能力,让学生在熟悉、亲切、和谐的环境下学习。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原则.学生要了解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产生的原因.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就必须深刻理解相应的物理知识、规律、原理等。  相似文献   

9.
物理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应用于教学,要求学生懂得运用物理知识和方法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如治理环境污染,合理地开发和利用物理资源.这样增强了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物理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物理、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下面就笔者的认识和体会,谈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10.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是物理新课程的理念之一。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妙趣横生,很多物理知识源自于对生活实践的观察、分析、探究。我们的物理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中去发现、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又将学生认识到的物理知识、科学研究方法、社会实践及应用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1.
2007年第十七届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试题的第三大题第4小题,符合新的物理课程标准,能够考查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12.
沈扣林 《中学理科》2006,(12):61-61
《物理课程标准》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科学探究的考查既要落实《标准》对科学探究的要求,又要为科学探究教学提供导向和帮助.中考对科学探究能力与方法的考查在逐年加强.本文就中考是“如何考查科学探究能力”作些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3.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究精神”.[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物理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要在课堂教学中完成。课堂教学的优势是能快速、系统地接受知识,其弱点是缺乏体验。由于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那么与学生生活脱节的学习最终会导致学习失去本身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现行苏科版物理教科书的突出特点就是实验探究活动多,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主动地探索物理知识和规律。值得广大物理教师深思.结合自身对引言中实验探究活动0.3“装满水的杯子里还能放多少回形针”的教学实践和体会,笔者认为:实验探究活动的教学应注重体现三者的思维.  相似文献   

16.
潘程辉 《考试周刊》2012,(90):138-139
许多学生觉得物理课程枯燥无味,难以理解,因此也就害怕物理或者对物理失去了兴趣。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物理课程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开发.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改变教学模式的途径。如果我们能很好地结合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并恰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就一定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和学习热情,而浓厚的兴趣能激励人不断地进行探索,从而产生探究的动力。对此笔者进行了以下的教学尝试。  相似文献   

17.
余爱春  周家辉 《物理教师》2007,28(5):64-64,66
全国物理知识竞赛十分注重考查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力.竞赛试题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生产实际,要求学生会运用物理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引导他们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本文从近几年的全国物理竞赛试题中,选取了一组能充分体现这一理念的“摄影照相”问题,进行剖析,希望对学生们的物理学习起到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任才生 《物理教师》2013,(11):87-89
《江苏高考物理考试说明》指出,高考命题“关注物理科学与技术、社会的联系,关注物理知识在现代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以利于激发学生科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关注现代物理学研究的新成果和重要信息,并依此为知识背景,结合高中教材以及高考研究,设计相关探究题目,既能积极引导学生对现代科学发展的关注,又能激发学生探究相关物理知识的兴趣,增强应用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良好科学素质的养成.下面就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次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9.
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们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在物理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笔者结合教学实际,浅谈开展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几点尝试.  相似文献   

20.
<正>初中物理新课标明确指出,物理教学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在物理教学中坚持生活化策略,结合学生生活引入物理知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生活现象引导学生探究物理问题,引导学生应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