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在一部分人中产生了“个人至上”、“金钱至上”、“享乐至上”的人生价值观,并在这种人生价值观指引下,进行违法乱纪、坑蒙拐骗、权钱交易、损人利己等活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文章侧重分析现代西方人本主义人生价值观(现代西方社会人生价值观的主流)的诱惑性、腐蚀性和腐朽性,及其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危害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知识阶层与西方知识阶层迥然不同,十分重视“修身”。这是因为中国血缘宗法关系浓重的社会是“人治”社会,各级统治者的个人品质直接关系到政治清明与国家兴亡。所以,历代统治者选官时,都把道德标准放在首位。而知识阶层由于自身出路狭窄,只得扰着地投身于政治,同时以良好的自我道德修养作为进入仕途的资本。知识阶层“修身”的社会作用有四:一是使知识阶层具有高尚的人格;二是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三是重视内心完善,轻视外在事功;四是使知识阶层主体意识弱化。关于“修身”传统的思考与启示:一是注重自我道德修养可丰富内心世界;二是“修身”是小农经济的产物.今天应更新其内容;三是自我道德修养应与政治教育相区别,不能混为一谈;四是应提出切合实际的道德标准与要求,而不是像传统“修身”的要求那样试图使个人成为圣贤的最高道德要求。  相似文献   

3.
近代价值观变革与晚清知识分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中国发生的价值观变革 ,在观念系统围绕着“天人”、“群己”、“义利” (“理欲”)等对范畴的争论而展开的过程 ,与社会生活中传统的知识阶层向现代型知识分子的转变有密切的关系。晚清社会 ,从龚自珍开始 ,传统士大夫中的异端、“条约口岸知识分子”、留学生和新式学校出身的知识者 ,先后成为价值观变革的主力。随着传统文人集团的分化和价值观念的新陈代谢 ,士大夫没落和消失了 ,新型的知识分子产生了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佳洱说过“物理学不只是图表和数据,它能带给你很多更珍贵的东西: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人生的哲学和人生的道路”.这句话是对物理知识价值的一种诠释.当前人们对物理知识具有理论价值、应用价值、思想教育价值和能力价值有了统一的认识.知识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在物理教材中表现比较明显,而能力培养价值和思想教育价值却凝...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敦煌藏经洞出土道教文献的研究,笔者认为唐宋时期敦煌大众的道教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道教的仪式、方法、技术成为唐宋时期敦煌大众祈福禳灾所依据的主要知识与技术;(二)道教的数术方伎背景,使得以阴阴五行为核心的宇宙观念、宇宙的自然运行和人生祸福相同一的观念、由此决定的秩序观念,通过道教的大众化传播,成为敦煌大众普遍奉行的指导生活实际的观念,是敦煌大众知识与思想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敦煌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三)道教建立的区分信仰者“善”与“恶”的教义、戒律、规则等,由于其与古代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一致性,成为唐宋时期敦煌大众的伦理知识与思想观念,影响着敦煌大众的社会生活;(四)由道教的“承负”观念引发的道教“功德”思想及善恶报应思想,成为人们积累功德、获得福报的信仰力量,因而成为唐宋时期敦煌大众基本的道教知识与思想。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士”向来被尊为“四民”之首,高居金字塔型社会结构的顶端。知识分子问题本身具有丰富的现实内容和巨大的历史深度。《儒林外史》、《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分别反映了清中叶和晚清时期的知识分子形象,清晰地勾勒出了由传统向近代转型时期知识分子对传统仕宦道路的疏离乃至背叛,谋生就食手段的多样化以及人格人生理念的变化。作为一个承担文化使命的特殊阶层,“士”从封建士人到近代新式知识分子的形象转变,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特定历史阶段社会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知识分子是五四时期最先觉悟的社会成份。中国的知识女性,在整个妇女界是最先觉悟的阶层。“五四”小说中知识女性形象反映了中国知识女性在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同时,对关系自己切身利益的爱情、婚姻、家庭等问题表现了极大的关注。“五四”落潮后,知识妇女的生活与思想出现了激烈的动荡,她们心灵发展的历程记录着“妇女解放”途中知识女性反抗当时社会、批判自身弱点的艰难曲折的历史,在个人的心理因素同社会环境的不断冲突中,由“个性解放”走向社会革命的路途。性爱与母爱的冲突——知识女性心理的矛盾性“五四”时期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中心冲突是觉醒的个人与整个社会的对立和冲突,反映在“五  相似文献   

8.
几乎与士阶层出现的同时,“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便已形成,并且在士子的心灵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由“学”而“仕”,为“仕”而“学”,成为宗法制社会中的中国知识分子为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而必须经过的人生之路。  相似文献   

9.
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国美学,构建了中国传统美学关于仁、礼、天的美学文化内涵,而中国传统的“士”阶层,则是体现儒家美学文化内涵的社会主体。但中国美学文化内涵的构建,不只有文人阶层为主的社会群体,还有以农民、平民为主的社会群体。傩戏作为扎根于普通民众的仪式戏剧,在体现中国美学文化当中的共性元素之外,也因与农民、平民的紧密关联,体现出与其生活实践紧密相关的“礼”“善”审美观。它也许没有那么诗意、那么崇高,但却质朴、真实地体现了中国社会普通群体的为人处世、待客接物的人生审美实践观。  相似文献   

10.
对古希腊知识问题提出的时代背景做了简单阐明,论述了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使命:在希腊思想从认识自然万物到认识社会人生的转向中寻求和发现真理的绝对性和确定性。通过对“知识即美德”的解读,在试图为西方人的道德生活寻求和奠定一个确定的知识论基础的同时,比较了那同一时期中国伦理道德也面临的从自然风俗习惯向社会人生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在前现代社会,人们对现存制度和个人行为的评价体系完全陷于意识形态、神圣观念、权力和国家的“信条”中,所以“共识”的霸权给人们并没有造成正义价值观念的明显分裂,共识在前现代社会并不是一个社会和理论问题。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社会的结构转型,现代化对传统的挑战,利益日趋分化,多元社会的形成,阶级、阶层结构的复杂化和分化,新旧全球化的转型,文明与文化的冲突及意识形态的分歧,使得正义的共识成为一个重要的难题。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正在走向成年,思维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苏立康先生强调“语文教育要加强人文性,要尊重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懂得语文教学是一项多向度的对话”。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甄别、思考,把在书中学到的知识或是道德方面的提醒运用到社会生活中,从而起刮净化思想、激励自己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赵树理的问题小说与“五四”问题小说都具有鲜明的反封建性,他们往往注重对社会问题的揭示,而忽视艺术的创造,从而影响了小说的审美价值。同时,“五四”问题小说多偏重人生问题,局限于知识阶层;赵树理则多从为政策服务出发,造成人物性格片面化和政治化的偏向。  相似文献   

14.
在传播社会学的视野里,《论语》既是春秋时期贵族政治兴起和礼制复兴的产物,又是城邦制民主政治兴起后,“士”阶层文化消费、伦理教育思想与文化传播社会科学的征候。作品中诸多审美范式和哲学对话方式被春秋时期及后世传媒文化频繁援引,作为一种新型“哲学咨询”式知识传媒形态,它被发现或未被阐释的传播社会学知识俨然成为春秋社会的“转述者”。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人生论特别突出的有关“天人协调”、“人生价值”和“人生修养”的理论来阐述中国传统人生论在当代的价值,供人们继承与发扬作参考。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世界教育是朝着“终身教育”、“学习化的社会”的方向发展,这是教育面向未来的战略转移。“终身教育”、“学习化的社会”不仅是全新的思想观念,而且是人生存于社会的全新模式。它使教育、学习跨越时空,扩展到整个人生和全部社会。由此,它带来了人们对教育功能和职责的全新的思考:教育应该不只是单纯致力于传授道理和储存知识,而应该努力寻求获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社会转化。在这个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建国以来形成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的社会结构被打破了,出现了很多新的社会阶层,其中农民工阶层对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有着特殊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汨罗最成功的经验在于为素质教育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舆论环境,在于素质教育的整体优化和区域性推进。汨罗在全省第一个吃了“螃蟹”,湘潭怎么办?我们的思路是“借船出海”。 第一,在全市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破除“片追”观念。长期以来,传统的人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禁锢着人们的手脚,重升学轻普及的思想渗透在经济、教育发展的各个层面,以致教育始终囿于传统模式,素质教育步履艰难。去年,我们已首先在教育内部开展了教育思想大讨论,今年要拓宽到社会各个阶层,让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机会均等原则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个体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个体在获取高等教育资源上有着绝对的优势,“知识”已经并继续向社会经济地位高的阶层倾斜。这种由于制度等社会性因素造成的,并不断加剧的阶层之间的知识差距正在衍变成“知识鸿沟”(简称“知沟”)。我国高等教育衍生的“知沟”具有非期望性、迟效性、隐蔽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国社会构成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本文所论“社会构成”,专指阶级、阶层、层界及其社会组织。社会由单个的人集合而成,但这种集合绝非一盘散沙式的堆积。“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这种社会联系在中国古代文献中被称作“群”。在社会生活中,单个人因为血缘、地缘、业缘、情缘等各种关系结合成“群”。从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和社会经济地位划分,有不同的阶级、阶层;从职业分工、收入源泉、文化素养、教育程度、思想信仰等方面划分,有不同的层界。阶级、阶层、层界,均为理论抽象的概念,在现实社会系统的运作中,我们能够直接观察到的,只是代表这些阶级、阶层、层界利益和愿望的各类社会组织的活动。我们把阶级、阶层、层界及其组织,称为“社会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