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研究高温高湿环境下运动时补液对有氧耐力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吉林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学生30名,年龄、身高、体重、肺活量、VO2max等指标均无差异,分为常温常湿组、高温高湿组、高温高湿补液组,测试实验过程中的心率(HR)、肌氧含量的变化、运动持续的时间以及恢复时间。结果:对高温高湿环境下运动进行补液干预,发现与高温高湿组相比,补液组体温、HR相对较低,肌氧饱和度下降幅度小,运动持续时间延长、恢复时间缩短。补液可以提高高温高湿环境下有氧运动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有氧健身操运动干预对女大学生肺通气机能的影响,为有氧健身操运动提高肺通气机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抽取山西师范大学大二学生中24名普通女大学生,对其进行12周的有氧健身操运动干预,所有测试者均采用功率Custo-Med 3000型自行车进行逐级递增负荷运动,测试运动干预前后肺通气量(VE)、潮气量(VT)、摄氧量(VO2)、二氧化碳输出量(VCO2)、呼吸商(RQ).结果:有氧健身操运动干预后,递增负荷下女大学生肺通气量(VE)、潮气量(VT)、摄氧量(VO2)、二氧化碳输出量(VCO2)和呼吸商(RQ)各指标都升高,且与干预前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有氧健身操可对女大学生的心肺功能产生良性影响,能够提高女大学生的呼吸系统功能,有效增强呼吸系统摄取氧和运输氧的能力,以及组织有氧代谢利用氧的能力,增大肺活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温环境下混合预冷对男性中长跑运动员体温调节和有氧耐力运动表现的影响。方法:10名男性中长跑运动员随机分为对照组(PC)5人和混合预冷组(MP)5人。2组被试在标准热身后,进行20 min预冷,PC组每5 min摄入1.5 g/kg,共7.5 g/kg的25℃运动饮料,MP组每5 min摄入1.5 g/kg,共7.5 g/kg的5℃运动饮料,并在预冷期间持续使用手部负压冷却设备CoreControlTM。预冷结束后10 min在30℃~31℃的相对湿度为57%的室外标准田径场进行5 km跑步测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5 km测试成绩和出汗率,采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在不同时间点测得的核心温度、皮肤温度等数据,用Bonferroni进行两两比较,P<0.05为具有显著性差异。结果:预冷期间,预冷和时间的交互作用对胃肠温度(Tgi),体温(Tb)和生理应激指数(PSI)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ES=2.96;P<0.001,ES=2.41;P=0.001,ES=1.6),预冷结束时MP与PC的Tgi,PSI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3,P=0.001)。预冷和时间的交互作用对皮肤温度(Tsk),热量储存(HS),心率(HR)无显著性差异(P=0.975,P=0.263,P=0.071)。5 km测试期间,预冷和时间的交互作用对Tgi、Tsk、Tb、HS、PSI、HR均无显著性差异义(P>0.05),预冷对Tgi、PSI的主效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28,ES=1.68;P=0.013,ES=2.11)。MP与PC的SW无显著性差异(P=0.63)。MP与PC的5 km完成时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35)。结论:高温环境下,预冷摄入冷饮结合手部负压冷却降低运动前的核心温度和生理应激程度,能够在5 km测试期间延缓核心温度升高和生理应激程度,提高有氧耐力运动表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verification phase应用于女大学生二次验证递增负荷运动测试测得最大摄氧量(VO2max)的可行性。方法:选取11名成年健康女大学生作为受试者,先完成递增负荷运动测试,休息10分钟后进行verification phase矩阵式验证测试,使受试者达到二次力竭。在两次测试中,使用无线遥测运动心肺测试仪(CORTEX,German)对受试者测试过程中呼出的气体进行即时分析,根据VO2max判定指标(摄氧量平台、HR、RER、VE、RPE)及verification phase判定指标(△VO2<±3.0%)判定11名受试者两次力竭测试的VO2max。结果:两次力竭测试所测得的VO2max的相对值及绝对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VO2max次级判定指标HRmax、RPEmax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次测试所测得的RERmax具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29名竞技体育学院在校健康男性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120w定量负荷运动时模拟低氧环境对HRV频域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2500m模拟低氧环境120w定量负荷运动时,受试者的低频值(LF)较常氧环境显著性降低,高频值(HF)较常氧环境显著性降低,而LF/HF较常氧环境无显著性差异。研究结论:LF反映交感神经活动水平,模拟低氧(2500m)环境下LF比常氧下低,交感神经活动水平降低;HF反映副交感神经活动水平,模拟低氧(2500m)环境下HF比常氧下低,副交感神经活动水平降低;模拟低氧(2500m)环境下LF/HF较常氧无显著性差异,说明低氧对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均衡性的影响结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近红外光谱学技术观察公路自行车运动员急性低氧运动时脑氧饱和度变化特征,以期为该项目科学化训练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交叉设计,15名优秀公路赛自行车运动员(9男6女)于常氧和急性低氧环境下进行递增负荷运动,运动过程中连续监测其通气功能、动脉血氧饱和度和脑组织氧饱和度的变化.结果:(1)运动员低氧下出现无氧阈和最大摄氧量时对应的通气指标和血氧饱和度都显著低于常氧对应值.(2)低氧下,从开始运动到力竭时脑氧饱和度呈△[02Hb]降低、△[HHb]和△[THb]升高的趋势.在25%、50%、75%和100%相对功率等级时,△[O2Hb]和△[THb]显著低于常氧值,△[HHb]显著高于常氧值.△[THb]在75%~100%最大功率阶段,脑氧变化较小.(3)低氧下,相对功率和绝对功率对应的脑氧饱和度都显著大于常氧对应值.结论:自行车运动员常氧运动时脑氧饱和度在50% ~ 75%最大功率区间维持在较高水平,而低氧下脑氧饱和度显著降低.低氧时相对运动强度变大、运动低氧血症(EIAH)和通气不足可能是脑氧显著降低的直接原因.故提高自行车运动员低氧通气反应有利于提高其脑氧饱和度,从而提高其有氧能力和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主观感觉疲劳量表(RPE)是否适用于中老年肥胖患者运动处方实施过程中运动强度的监控并分析影响RPE的相关因素。方法:215名中老年肥胖患者,进行递增负荷实验测试功能能力(F.C.,单位为代谢当量METs)和相应的RPE。以70%F.C.完成一次中等强度运动,同时记录患者的RPE值,比较用RPE推测的METs值和用递增负荷实验测得的METs值之间的差别。结果:受试者平均F.C.为6.1±1.8(METs),对应的RPE为15.2±1.6。RPE与BMI、性别、教育程度和抗心律失常药物有一定关联。70%F.C.为4.9±1.1(METs),而用RPE计算的预测值为5.6±1.2(METs),后者较前者高23.1%(P<0.01)。结论:在中老年肥胖患者实施运动处方的过程中,使用RPE会过高估计其实际运动强度;BMI、性别、教育程度和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是RPE的影响变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冷水浸泡和局部身体冷冻恢复对足球运动员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运动后恢复的影响。为足球运动实践中选择合理有效的冷疗方法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建议。方法:16名足球运动员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温度:35℃~38℃;湿度:60%~70%)进行特定的有氧与无氧结合的运动。分别在3次运动之后在常温常湿环境下(温度:20℃~25℃;湿度:40%~50%)进行被动恢复、冷水浸泡恢复和局部身体冷冻恢复。通过对体温、心率变异性、反应速度以及纵跳能力相关指标的统计学分析,探寻合适的恢复方式。结果:冷疗干预和时间的交互作用对核心温度有显著性差异[F((10,84))=9.241,P<0.001,ηpartial~2=0.524];运动员在冷水浸泡干预前后心率变异性的时域指标和频域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被动恢复的反应时间在干预后显著低于干预前(t=3.340,P=0.005),冷水浸泡和局部身体冷冻干预前后的反应速度相关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冷水浸泡的单次纵跳相关指标平均纵跳高度、平均滞空时间、最大纵跳高度和最大滞空时间在干预后均显著低于干预前(t=7.150,P&l...  相似文献   

9.
肌酸补剂对运动中体温和肌氧饱和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体表温度和肌氧饱和度来反映肌酸在运动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而探讨肌酸对运动的能力影响.方法:随机选取吉林体育学院学生30名,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用体温计和Moxy近红外光肌氧检测系统来监测体表温度和肌氧含量的变化.结果:运动过程中,体温、心率会明显升高,肌氧饱和度下降较快,运动持续时间缩短,恢复时间延长;在对运动过程中补液干预对比发现,补充肌酸组的体温、心率上升较运动饮料组和纯净水组更低,肌氧饱和度下降幅度更小,运动持续时间延长,恢复时间缩短.结论:运动过程中补充肌酸可以提高有氧运动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运动心力监测仪和运动试验的方法检测女运动员的心力变化趋势(CCCT)和第一心音(S1)幅值,对比研究心前区不同位置,胸骨体中下部(T区)和心尖部(M区))心力信号的差异性和相关性,以确定女运动员心音传感器放置的较佳位置;为女运动员心脏机能评定和临床康复女病人心功能评定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随机纳入受试者60人,分为女运动员组(FA组),普通女大学生组(FC组),男运动员组(MA组)及普通男大学生组(MC组)。受试者在功率自行车上做递增负荷实验直至疲劳,应用运动心力监测仪记录受试者在运动的每个阶段的S1幅值,通过对每个受试者在完成不同运动的过程中胸骨体中下部S1幅值和心尖部S1幅值的监测,分别比较在不同运动负荷下女性受试者的胸骨体中下部S1幅值和心尖部S1幅值,男性受试者胸骨体中下部S1幅值和心尖部S1幅值;比较分析FA组与FC组,MA组与MC组在不同负荷下的心力变化趋势(CCCT),以及不同位置间的CCCT和S1之间的关系。结果:1)胸骨体中下部S1幅值与心尖部S1幅值的比较,在安静时及运动停止后5minFA组与FC组,MA组与MC组之间均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胸骨体中下部S1幅值比心尖部S1幅值高2倍左右,且信号清晰,噪音干扰较少;2)胸骨体中下部S1幅值/心尖部S1幅值的相对比值,运动员与普通大学生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3)胸骨体中下部S1幅值和心尖部S1幅值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女性受试者为r=0.925(P<0.01),男性受试者为r=0.871(P<0.01);4)各组不同位置之间的CCCT数据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1)男女性同一受试者,同一时间段内,不同位置间的S1幅值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胸骨体中下部采集的S1幅值较高,大约是在心尖部采集的S1幅值的2倍左右,且信号清晰,噪音干扰较少;2)心前区S1幅值和胸骨体中下部S1幅值呈高度正相关,因而心前区胸骨体下端可以作为今后女运动员心力信号采集的一个常规部位;3)两位置的CCCT数据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表明用CCCT这一相对值检测心肌收缩力可不受部位,胸壁厚薄等因素的影响,是一项较为可靠的心力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综述了在高温高温环境下运动时产生的生理反应包括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以及代谢平衡等,阐述了限制运动能力的因素:体温过高、脱水、运输氧能力下降以及心理应激,进一步提出了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进行运动训练的防治措施,为的是帮助运动员更好的适应极端环境,提高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12.
五魁手     
当一个人的心里无法承受太多突如其来的喜悦时,就需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发泄情感:他需要庆祝。当你看到一个人高高地举起自己的一只手臂,五根手指头直直地指向空中,那架势摆明了是在说,哦,上帝,我对刚才发生的一切感到实在太兴奋了!这五根手指头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向他的周围辐射一种狂热的愉悦气息。  相似文献   

13.
2008年我国北京将举办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这一全球性的体育盛会将从众多方面推动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其中,首先受到关注的是体育产业的发展,然而我国的体育产业正处于发展阶段,如何做好准备来迎接这一机遇的挑战,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高等院校是体育人才汇集的场所,具有稳定的消费群体、配套的体育运动设施、经验丰富的体育师资,因此理应成为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地方。然而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束缚,缺乏市场意识,管理体制僵化,运行机制不活,再有资金不足,营销人才匮乏和经营理念落后等原因,高校体育产业未能获得应有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我国历年高考均有大批高分学生被各重点院校录取。研究采用人体测试方法,选取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录取的2000余名新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9项身体形态指标的测试和研究,得出高分学生群体在心、智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其身体形态的发育特征和发展状况,以引起学校和社会关注,并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研究比较医学和体育学领域多年成果,进行文献综述,发现高强度训练具有效率高、效果好的神经、肌肉功能储备建设效果,将其和登山界行之有效的抗缺氧训练相结合,应当有较为理想的高海拔工作能力促进效果。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铝箔纵剪机要实现的功能进行分析,本文设计了一套液压系统,并绘制出了液压系统原理图,对液压系统进行了必要的计算。  相似文献   

17.
气温、空气湿度和气流的综合影响,可引起人体过热或体温过高的环境,称为热环境。根据环境温度与人体热平衡之间的关系,通常把35℃以上的生活环境和32℃以上的训练环境视为高温环境,相对湿度在60%以上的环境称为高湿环境。热适应是指机体在高热环境中表现出来的耐受高温和抵抗热损伤的能力。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奥运会的比赛已逐渐演化为各国科技力量的竞争,"科技奥运"也将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和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哈尔滨市高中生身体素质现状,对哈尔滨市普通高中和重点高中走访调查,获得相应的数据,通过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学生身体素质数据指标。结果表明:重点高中学生身体素质状况总体不如普通高中的学生。针对这种情况,分析其存在差距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近年来高强度训练(HIT)与高负荷训练(HVT)模式在竞技体育的田径、游泳、皮划艇等项目中,已成为优秀运动员训练计划的重要内容。该模式也已引起世界健美界的高度关注,特别是在欧美国家,该模式已成为许多世界高水平健美运动员日常训练的重要内容。目前,在我国健美项目中还没有这方面系统的研究成果,为了跟上世界竞技健美运动发展趋势,填补我国竞技健美运动负重训练模式的研究空白,该文结合中国优秀健美运动员的体能状况对HIT与HVT模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方法该研究根据运动生理学和运动训练学原理,对筛选的12名国内优秀男子健美运动员运用肌电采集系统、等动测力系统、三维人体扫描系统等实地测试备赛期12周训练中采取HIT与HVT模式的相关数据,通过生化监测系统,追踪受试者训练时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科学评价HIT与HVT模式对运动员机体状况的影响。结果 HVT对运动员静态生理生化指标、全身骨密度没有明显影响。而备赛期采用HVT会造成瘦体质量较严重流失,全身各区域肌肉发达程度差距加大;全身脂肪虽有下降,分布也有改善,但效果不是很佳;HVT对运动员心肺功能及区域肌肉力量各项指标没有明显影响,对肌肉控制与调动能力有一定提升作用。HIT对帮助运动员保持肌肉含量及减少身体脂肪含量有非常积极作用,对身体成分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HVT;HIT对控制与调动肌肉的能力优于HVT。采用HVT每周负重训练总时间约260 min,而采用HIT每周负重训练总时间约160 min,两者相差约100 min/周,表明HIT模式效能更高。结论在备赛期,若运动员减脂的同时要减少瘦体质量,以降低级别参赛,则采用HVT模式;若运动员要最大限度保留瘦体质量、降低脂肪含量,则采用HIT模式效果相对更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