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弥渡探幽     
天生桥 祥云县城到弥渡天生桥所用的时间,只是一盏茶的光景. 水烧开,茶泡好,待茶香四溢的时候,我已经站在了天生桥的广场上.那株浓荫蔽日的大青树一如既往欢迎着我的到来,成为最美的迎宾使者. "天下无双境,人间第一桥".山门两侧的这副楹联成为我的游兴之所在.才刚踏进山门,就置身在清幽静谧的世界.通往山顶的石阶傍山而建,大部分被绿树拥入怀中,青灰色的石阶在葱郁的绿植间若隐若现,勾引着我一探隐秘的步伐.  相似文献   

2.
"云南花灯比山茶,弥渡山茶别样红",这是对弥渡花灯形象而高度的评价。弥渡花灯传承历史悠久、地域特色浓郁、群众基础深厚,继2000年弥渡县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乡"之后,弥渡花灯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此,弥渡花灯走出弥渡,走出云南,引来更为广泛的关注。元夜燃灯处张灯踏歌乐  相似文献   

3.
一苇 《大理文化》2014,(12):71-75
正提起弥渡,你也许会想起那首歌,那首被称为"东方小夜曲"的《小河淌水》:"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也许你会脱口蹦出一个词:花灯。或者,你一脸坏笑:呵呵,到了弥渡,不想媳妇。当然,天生桥、铁柱庙、太极山,还有茶马古道上的密祉小镇。够了,弥渡,世界名曲《小河淌水》的故乡,盛产民歌和爱情,不去,让人心驰神往,去了,让人魂牵梦萦。  相似文献   

4.
弥渡红粬米     
谢海梅 《大理文化》2014,(12):85-86
正红粬米是弥渡特产之一,是弥渡弥城独家首创的生物食品调味之佳品。在弥渡制作这种红粬米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现如今仅有弥城镇果子园村的几户人家能够制作。因制作成功的粬米颜色呈玫瑰红,又像滴汁的樱桃样鲜红诱人,故称之为"红粬米"。据传红粬米的制作工艺是几百年前就传下的秘方,这一秘方至今无人知晓。在该工艺的制作家庭里,据说有"传男不传女,传媳不传女"的说法。  相似文献   

5.
永平有佳景     
霁虹桥据史料记载,汉武帝时,由官家操办,民众出力,在兰津古渡上修建起了一座桥,可惜是很简易的竹木软桥。兰津桥再次修葺,是明成化十一年,即公元1475年,由竹木软桥更新为铁索吊桥,并改名为"霁虹桥"。霁虹桥巍峨雄壮,全长106米,宽3.7米,由18根铁索组成,铁索两端固定在澜沧江两岸的峭壁上,横跨于云南永平县西部杉阳镇岩洞村和保山市水寨乡平坡村之间的澜沧江上。此桥是博南古道上的重要桥梁,也是我国最早的铁索桥,有"西南第一桥"之誉,在桥梁史、文化史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6.
7月13日,"永远跟党走"云南省文联2021年文艺轻骑兵暨云南戏剧"山茶花奖"艺术团文艺志愿服务活动走进弥渡,为弥渡文艺爱好者带来一大波丰盛的精神食粮.  相似文献   

7.
迷渡,弥渡     
--史载,弥渡有"白国故地,西汉旧郡"之称,相传古代是一片浩瀚水乡泽国,行者易迷津,故名"迷渡",为讳水患,清代改称弥渡.……  相似文献   

8.
味道弥渡     
彭琼瑶 《大理文化》2011,(10):86-88
一直觉得生在弥渡是很有福气的,一年四季不冷不热,一天过日子不急不躁;山上有树,河里有水;小伙子帅气阳光,姑娘个个温柔爱笑……所谓"到了弥渡,不想媳妇"可不是徒有虚名的。而我是一个"好吃"之人,每每跟人提起家乡的千般好万般好时总会不自觉  相似文献   

9.
彭琼瑶 《大理文化》2014,(12):95-101
正第一次亲密接触2014年8月,中元节过后第二天,我终于和李彩凤有了一次面对面的交流。写下这段话,我在心里长长舒了一口气,作为弥渡人,李彩凤是我心目中的能人、名人,一直都有想认识了解她的渴望。最早见到她是在中央电视台《纪录片之窗·小河淌水的地方》这一档栏目上,当时我还在上初中,相信大多人也都是通过这个节目知道而且记住了这个唱调子的"老妈妈",在之后的十多年间,她一路把山歌唱到了省城,唱到了北京,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弥渡民歌的代表性传承人,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调子客"。偶尔  相似文献   

10.
母亲的老家在大理弥渡。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国家加快经济建设步伐,作为国家"一五"时期156个大项目之一,东川铜矿开发提速,需要大量的建设人员,东川矿务局到弥渡招工。1960年,一心想到外面闯一闯的母亲,不顾父母反对,报上了名,招工进了东川矿务局,被分配到因民矿。从弥渡坝子来到乌蒙山区,还是被称为地无  相似文献   

11.
游花橋古镇     
天上有鹊桥,地上有吊桥、石桥或钢架桥,谁曾听说过还有花桥? 幼时,听到"花桥"之名,便不能忘.想象中,它是一座由五彩缤纷的花朵编织的桥,在青山绿水间,在蓝天白云下,鲜活灵动,飞架人间. 后来才知道,花桥非桥,它是西南丝绸之路上最有特色、最有文化意蕴的古镇之一,就坐落在博南山下.  相似文献   

12.
雾本遇桃花     
正我生于阳春三月,或许天生就跟桃花很有缘,所以有关桃花的诗句,我都很喜欢。经典的如唐代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处觅,不知转入此中来";唐代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缘于一次采风活动,我来到小河淌水的故乡——弥渡,真正认识了"十里雾本看桃花"的靓  相似文献   

13.
石玉 《大理文化》2022,(1):76-80
被誉为"白国故地、西汉旧郡、十赕沃壤、六诏咽喉"的弥渡,曾经是通往滇西和滇西北的交通要道.古代过境弥渡著名的古驿道有清溪路、开南古道、弥蒙古道三条.弥蒙古道起于祥云云南驿,抵达弥城后出城西门,过天渡桥(即西大桥),经龙门邑(罗摩衙铺)进入蒙化箐,经拦你哨、桃园哨、石佛哨,过隆庆关到蒙化城,也就是现如今的巍山县城.在48...  相似文献   

14.
有这么一条河,它的名字很美丽,叫“胭脂河”;也有这么一座桥,它是人工凿成的,但它的名字却偏偏叫“天生桥”。与一般的河、桥关系不同的是,它们并不是先有河再因为人们要过河而造桥,当然更不是因为有了桥而要有一条河。它们是同一时刻诞生,桥随河而生,河因桥而美。这条河、这座桥就坐落在江苏省溧水县境内,离溧水县城约5公里。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定都建康(今南京)。自此,南京成了明王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为了维持明王朝朝廷的庞大开支,政府向全国各地大量征收赋税和粮食,全国各地粮饷源源不断地被运往南…  相似文献   

15.
余数祥 《大理文化》2011,(11):102-104
在弥渡,村村有灯班,处处玩花灯。在每年的玩灯中,每个灯班都需要一个"灯头"来掌控整个玩灯过程。而这个"灯头"的产生,不是以名声、地位、财富,金钱物质的多寡决定的,而是由本村在过去的一年里,谁家生过小孩,生过小孩这一家的户主就是自然的灯头,如果一个村有两户及以上的人家生过小孩,这些人家的户主就要推选一个"总灯头",一般情况下,总灯头都由第一户生男孩户的户主担任。推举灯  相似文献   

16.
拉丁美洲一年中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传统节日是秘鲁的太阳节。据史书记载,公元十三世纪,印加部族征服了安第斯地区的其他部族,建立起奴隶制国家。第一代国王曼科·卡帕克自称是太阳之子,来到人间为宇宙众生造福。自那时起,每年6月24日印加国王和他的臣民们都要在'海太阳最近的城市"--库斯科欢庆盛大的"太阳节"。"太阳节"在印第安克丘亚语中称为"因蒂·拉伊米",意思是太阳诞辰盛典。自认为是太阳子孙的印加人把太阳机作至高无上的全能之神,人间赖以生存的万物都是他的恩赐,并且修建了许多太阳庙、太阳门、望日台等建筑,深情地…  相似文献   

17.
爽酷塘子铺     
正逃离闹市的喧嚣,我们躲进碧波耀眼的洱河南岸柳荫下,刚在观浪椅并排坐定,来大理的友人便急不可待发问:街道边一家家大酒店都变成"温泉浴馆",莫非院子里都冒出温泉不成?一定要是天然温泉才值。.为挑逗友人对温泉的兴致,我吟诵起1961年11月视察大理的郭沫若老人留下的《天生桥》律诗:"天生桥下水如雷,洱海  相似文献   

18.
正水乡泽国话桥村有些村名不叫村,而叫"桥"。古人在河道上搭建桥梁,以自己的姓氏命名,叫某桥,此后形成的自家村落就叫"某某桥"或"桥上"。据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统计,全国村名为"桥"的有33221个,沿海或南方居多。乡镇名称为板桥者,数目极大。浙江金华武义敕令桥,传说为东汉刘秀敕封。刘秀被敌兵追赶,躲到桥洞下面,附近的蜘蛛爬来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世界名曲的<小河淌水>,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然而,作为<小河淌水>的故乡--云南大理弥渡密祉,却几乎鲜为人知.今年六月,借参加大理州作家协会采风团活动之际,我有幸走进了弥渡密祉.……  相似文献   

20.
三访湾子村     
正每一个村名都有它独特的含义。因在一个山脚湾里而得名的湾子村,位于弥渡寅街观音山东南端,隶属高营村委会,是一个依山旁水的小村庄。我们停车于村口,第一次去湾子村一睹它的美丽。卵石砌成的墙上镶了绿色的湾子村名字,墙的上端特意做成曲线形,意会湾子村之名。新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