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当前中学(包括中职、中专)语文课本出现对联和涉及对联内容的并不少,但对联一直以来却是"身份不明"。其教学状况,用"可有可无""零星浮浅""几近空白"等语或可概言之。本文分析当前中学语文课本中对联的"地位",论及对联进入高考题、对联与语文教学等问题,提出中学语文适当开设对课的主张。  相似文献   

2.
张心虎 《考试周刊》2013,(18):15-16
本文以黄中习编写的《中华对联研究与英译初探》为研究对象,结合具体的翻译例子,略谈了"三美"原则在黄中习英译对联中是如何再现的,并指出对联的翻译首先要做到"意美",其次是"形美和音美"。  相似文献   

3.
一、身边对联俯首拾初感知师: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一种特殊的"诗句",俗称"对子",雅称"楹联"或"对联"。说说你在什么地方见过对联。生:过年的时候,大门上贴过对联。师:嗯,那是专门为迎春而作的对联,有一个特殊的名称,叫——  相似文献   

4.
自古以来,有关中秋节的对联不少,其中大多在"中秋月"上做文章。中天一轮满,秋野万里香。这是"鹤顶格"对联,即藏头联,虽不现"月"字,但"一轮满"已点出月满时的景观。大家熟悉的对联还有:  相似文献   

5.
有这样一副婚庆对联:"鸳俦凤侣相谐美,比目连枝百岁合."横批:"鹣鲽情深."这副对联中的"鸳"、"凤"及"鹣"等禽鸟不仅双飞双栖于对联中,更是爱情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我们将翩飞于爱情诗中的禽鸟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6.
文苑撷英     
<正>"东西南北"对联二则古人在对对联时,常常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词嵌入联中,既显文采,又靠智慧,于是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对联故事。下面就列举二则,与大家一起品鉴。刘凤浩巧对乾隆刘凤浩是清朝乾隆年间的探花。他考中探花后,乾隆皇帝当面试他的才学。乾隆皇帝出上  相似文献   

7.
"三美论"是许渊冲提出的诗歌翻译标准,对联属于诗歌中的一种,因此也适用该翻译理论。《红楼梦》中的众多对联,既反映了作者的写作水平,又对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人物描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联的翻译体现了译者的水平。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使得对联的翻译要达到"三美"并非易事。  相似文献   

8.
范百和 《考试周刊》2014,(58):14-15
<正>"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是悬挂或贴在墙壁和楹柱上的对偶联语,是用汉语描述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是一种影响深刻的民俗文化形态。对联与诗歌在文化领域中各领风骚,因此,对联在我国的灿烂的文化艺术殿堂中占据一席之地,放射奇异光彩。关于对联产生的年代,众说纷纭,迄今无定论。从它的发展史看,它荫芽于律诗之前,发展于律诗之后,鼎盛于诗词日益衰落的清代,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9.
《初中生》2008,(Z8)
理发是一种古老的服务行业。在理发店的门上张贴对联亦源远流长。这些对联多紧扣行业特点巧妙构思,颇为有趣。有的对联或立意独到,寓意无穷,或一语双关,出奇制胜,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请看一家理发店对联:操天下头等大事做人间顶上功夫此联巧用双关语,将常用口语"头等大事"、"顶上功夫"嵌  相似文献   

10.
数学与对联     
数学与对联,两个在我们看来完全没有交集的事物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看完此文,我们便能找到答案,原来这两者也会有如此精彩的"对手戏"!对联,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对联与数学联姻,就会让枯燥的数学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相似文献   

11.
有这样一副婚庆对联:"鸳俦凤侣相谐美,比目连枝百岁合。"横批:"鹣鲽情深。"这副对联中的"鸳"、"凤"及"鹣"等禽鸟不仅双飞双栖于对联中,更是爱情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我们将翩飞于爱情诗中的禽鸟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2.
胡适与广告     
胡适生前与广告接触很少,一则"自己最不爱出风头";二则不同意别人利用他的名气来推销产品。不过,胡适还是做过几次"广告"。上世纪30年代,海泉成饭馆生意不太景气,其老板请胡适先生为他写一副对联:"学术文章,举世咸推北大棒;羹调烹饪,沙滩都道海泉成。"对联一挂,果然见效,落款的"胡适之",招来四方宾客。这是目前所知他唯一一副推销饮食的广告对联。  相似文献   

13.
言志联品赏     
少年时代的苏轼,由于广读诗书,博通经史,又擅长作文, 因而一度滋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 并得意地写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他把这副对联贴在自家门上,让过往的人都能看到。从对联中的"遍"尽"两字, 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苏轼是比较狂妄的。对联贴出没几天,一位老者专程登门"求教",他想请苏轼  相似文献   

14.
<正>2015年9月18日,通辽市实验小学和巴彦淖尔市实验小学进行了同频互动——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语文园地一》"日积月累"和"趣味语文"的同课异构。一、设计目标与流程巴彦淖尔市实验小学高红霞老师的教学目标是:1.积累对联知识,背诵对联。2.完成趣味语文知识。3.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通辽市实验小学刘志双老师的教学目标是:1.正确、熟练朗读回文句、回文联及带有多音字的对联。2.感受对联的节奏美、对称美及大致意  相似文献   

15.
一副妙联     
子孟 《初中生》2006,(29):34
请看下面这副对联: 猫伏墙头风吹毛,毛动猫不动; 鹰立树梢月照影,影移鹰不移. 这是一副"同音联".上句的"猫"与"毛"及下句的"鹰"与"影"有着同音或谐音之趣.而且,这副对联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何其严谨工整,堪称妙绝.  相似文献   

16.
趣说嵌字联     
对联是一种很有意思、独具特点的艺术形式。除了要求严格对仗,自从出现伊始,对联就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比如纳福,辟邪——这就与诗中的对仗区别了开来,否则"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对联一直有独特的魅力与个性,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别具一格的表达形式获得了很多人的青睐,然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传统文化渐渐被人"冷落"。本文以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为例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将对联融入语文教学的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18.
对联又称楹联、对子,它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学样式,是诗词演变的一种形式,是书法与艺术的结合体。相传始于五代,后蜀主孟昶曾在宫中书有对联一幅,其联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据说这是对联的始祖。自宋以来,不断推广,作为客厅书斋、名胜寺庙装饰及庆吊之用,成为艺苑中一朵雅俗共赏的奇葩。它字数不多,但一幅精彩的对联,可以与鸿篇巨著想媲美;它讲究对偶、平仄,并能在一定格律上表现出高超的意境。对联以它强大的生命力广为流传,成为我国人民喜闻乐道的民族文学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19.
对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样式,具有很浓的人文性和很高的语言要求,对学生而言,对联的撰写有一定的难度。教学《对联的撰写》一课,充分利用如皋的自然、人文资源,使之成为课堂教学及练习的材料;同时,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尤其是在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下的"现挂"艺术,注意把握启发的时机和层级,把对联知识和语言训练有机地串联在一起,着力实现"实中见趣、透中见活"。  相似文献   

20.
对联是中国单音节方块字所独有的一种文艺形式,是民族文化园内的一朵奇葩.传说最早的对联是五代蜀主孟昶题的春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以后逐渐普及.由于对联雅俗共赏,适应面广,因此深受广大文人、普通群众的喜爱.近几年的语文高考题都有所涉及,足可见它的影响和作用.这里,笔者主要谈谈对联中有趣的表现手法,与大家共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