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着"体""用"结合的理念,提出公民社会权与社会救助理论上互释、实践中互构的观点,以期消除公民社会权与社会救助概念上的模糊与分歧,促使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在完善社会救助模式的同时,并推动公民社会权各权项的协调。这种互释、互构不仅使社会救助有效地发挥其保障公民社会权的作用,还促成公民社会权对社会救助的导航和标引,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传统教育背景下的公民学习权是一种不完整的、被束缚的学习权。远程教育,尤其是现代远程教育因跨越了学习的时空局限性使得学习资源得以共享而成为公民学习权实现的一种媒介和载体。远程教育背景下,学习权权利主体由具体学生扩展为一般公民,推动了学习权实现的普及性;学习资源供给由少数占有扩展为全面共享,促进了学习权实现的公平性;学习场域局限由书本课堂扩展为随时随地,提升了学习权实现的可行性。但这里的"实现"只是一种外在尺度的衡量,其最终的实现取决于公民综合素养的提升,远程教育质量将是公民学习权实现面临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3.
随着网络科技的快速发展,公民在网上发表言论攻击公职人员的案件数量呈上升趋势。选取43个由公安机关作出行政处罚的"网络辱警"案件为样本,研究发现:在对"网络辱警"案件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存在着同类案件处罚依据不同、处罚力度差距较大、性质认定不同和适用法律法规不当的问题,并指出公安机关在对网络不当言论进行法律评价时应当考虑不当言论的社会秩序危害程度和人身损害程度两个因素。提出了网络不当言论规制措施的完善应当从严格限定名誉权的主体资格、对公职人员名誉权限制加重和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行使等角度出发,坚决从严打击网络不当言论的同时,注重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4.
正当防卫探析——从“罐子事件”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罐子事件"不仅让人们对民间反扒的艰辛多了几分了解,也让人们对反扒行为中的正当防卫多了一份思索。当前,现实生活中常见且又确实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我国公民在行使正当防卫权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多多少少与人们对正当防卫的认识不够有关;同时,我国刑法关于正当防卫的规定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准确把握正当防卫有利于正当防卫权的正确行使。  相似文献   

5.
本文全面论述了刑法中公民的防卫权,对公民防卫权的根据、本质特征等法律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教育数字化改变了公民参与教育的途径、内容与教育秩序,引发了系列权益争议,公民教育数字确权具备正当性、紧迫性与合理性土壤。公民教育数字权是公民在使用数字化信息和网络工具过程中自由、公平、普遍享有的受教育权利以及关于教育数字的其他权利。公民教育数字权本质上是一种受教育权,是教育事业在数字变革中生发出来的关于公民发展的新兴权利。基于公民教育数字权的教育内核以及虚拟数字所表现出的新特性,公民教育数字权是公权与私权的集合,具有人格权与财产权的双重法律性质。  相似文献   

7.
<正>古人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那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对当时的读书人努力学习的训诫,而对于当代学子来说,这句古训显然需要"与时俱进"了。现代教育已经逐渐国际化,充分意识到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开始把延续了几千年的应试教育的重心转向素质教育,对于高中学生来讲,不仅要"一心读得圣贤书",还要"两耳闻得窗外事",在学习课本知  相似文献   

8.
我国公安机关作为维护社会稳定、保护公民安全的重要国家职能机关,职能范围包括行政职能和刑事侦查职能.在我国部门法之间交叉现象不断加深的背景下,通过从法律性质界定、权利救济方式等方面对继续盘问制度进行完善,将对公安机关正确行使权力和公民权利保护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自1998年国务院发布"国发〔1998〕23号"文后,我国住房政策经过了艰辛历程,有偏离亦有回归。然而,经济适用房制度与廉租房制度积弊已深,存在诸多问题与矛盾,已不能很好保障我国公民的住房权。因此,立法与其他措施的推进势在必行:在宪法中明确公民住房权的地位和意义,并明晰政府保护住房权的义务;尽快出台《住宅法》及其相关配套法规;从国家政策层面完善廉租房制度;力求通过行政诉讼保障公民住房权。  相似文献   

10.
本全面论述了刑法中公民的防卫权,对公民防卫权的根据、本质特征等法律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中学文科》2006,(1):43-45,91
识记:我国三个诉讼法律的名称。诉讼和审判的基本程序。公安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职能。正当防卫的含义和条件。紧急避险的含义。 理解:用事例说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用事例说明,青少年要敢于和善于叫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列举事例和有关资料,说明公民依法行使揭发检举权的重大作用。积极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受侵害,既是公民的基本杖利义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活动:通过走访、参观、模拟法庭或其他活动。了解诉讼和审判的基本程序。  相似文献   

12.
人权需要法治的确认和保护,以免受到社会其他公民和国家公共权力两个方面的侵犯.根据依法治国的要求,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刑事法治观,既要重视刑法在惩罚犯罪、维护社会治安方面的作用,也要重视刑法在保障人权方面的作用.罪刑法定原则是依法治国在刑事法领域的具体要求,它在国家刑罚权与公民的自由之间划出了一条明确的界限,从而保证刑法既能有效地打击侵犯人权的犯罪,又能防止滥用刑罚权侵犯人权.为了更加有效地保护人权,应当慎重适用死刑和注意“严打“中的人权保障.  相似文献   

13.
社会救助在我国是最基础、最有效的公民社会权救济模式,笔者在对社会救助实施中相关人员的随机访谈后发现,我国社会救助在保障公民社会权方面存有众多不足,主要表现为社会救助不以保障公民社会权为初衷,二者严重脱节;社会救助中自由裁量权使用空间过大;物质保障的过于单一、水平太低;精神保障层面的基本缺失。这些已影响到公民社会权保障的推进,阻碍着社会救助制度的完善,损伤到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4.
一个时期以来,我国屡屡发生保安人员非法对公民进行人身强制和财产强制的事件,如搜身、拘禁、拷问,没收财物、罚款等,不一而足,更有甚者,有人竟指使保安人员公然对抗、殴打公安干警及物价,税务等国家执法人员。本文认为,发生此类事件的原因是:一、法制不健全,与保安机构相关的法律规范甚少,已有的文件彼此矛盾,甚至违法。二、有关部门对保安机构的性质、职能长期存在错误理解,认为它是公安机关的基层组织而赋予它刑事管辖权和治安保罚权,导致其权力膨胀、失控和滥用。解决办法是健全法制,科学地界定保安机构的地位、职能和任务,理顺它同公安机关及所属单位的关系,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各国对社会权的保护路径主要包括:通过宪法条款实施司法救济;通过立法实施保护;通过发挥人权保护机构的作用而保护。我国宪法明确确认了社会权,但在现实政治运作中,公民社会权的保障主要通过宪法条款立法具体化的途径。我国公民社会权保障既不能把司法审查作为唯一路径,也必须克服过度依赖立法产生的消极后果。同时,完善我国的违宪审查制度、行政救济制度、建立专门的人权保障机构以及有效实施国家人权行动计划是促进我国社会权保障制度发展的必要举措。  相似文献   

16.
关于精神损害赔偿范围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界和司法实践对民法通则第120条规定的侵犯公民的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四权”属于精神损害赔偿范围,而对侵犯公民“四权”之外的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等权利是否属于精神赔偿范围则存在较大分歧,本文就此进行了系列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网络时代下的因媒介传播的变化,导致公民对媒介接近权的实现和突破,本文重点讨论了社会公众如何利用传媒接近权,掌握的传播"话语权",推动国家的法治进程.  相似文献   

18.
人是文化的产物,公民人格的生成需要适宜的文化环境。在学校教育中,公民人格的建构遭遇着文化阻隔,表现为惟上惟权的价值取向对人的自主性的抑制、学校"差序格局"对学校公共性的侵蚀、学校人际互动的"私德"对"公德"的僭越等。学校场域中的公民人格建构应厘清教育价值,提升人的自主性;构建实践共同体,增强学校的公共性;划清"私德"的疆界,培育人的公共理性。  相似文献   

19.
《宜宾学院学报》2017,(4):19-26
施芸卿在《再造城民》一书中,以"平城万人维权运动"为例,揭示了我国公民性在政府与市场并置的逻辑形塑中逐渐觉醒,然对其残缺状态及其弥补重构探讨甚少。现代公民性内涵包括基本权责、区群共识和共同情感。而社会迅疾变迁,冲突解决程序不公、公共资源配置失衡等原因使得公民基本权益与共同情感遭到蚕食。虽然区群共识得以重塑,但是基本权益与共同情感仍然残缺,致使我国公民性沦为"半空心化"状态。而非营利性组织作为介于国家、市场、公民之间的中观事实,提供了一条区分于政府与企业的"第三路径",为拾回公民性中缺失的权益与情感造就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特殊防卫权,在鼓励公民更好地利用防卫权、遏制和预防犯罪方面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由于法条本身的不确定性,使得司法实践中对其很难把握,而且特殊防卫权的设立存在很多弊端,影响了我国的人权建设,所以应该对特殊防卫权给予必要的限制,以防止其背离立法的初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