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提到职场送礼,人们可能会想到:贿赂、拍马屁、不正之风等等……职场上不可“无礼”,职场也需要礼尚往来:企业与客户之间的礼,上级与下级之间的礼、同事之间的礼……礼是一种联络感情、表达真挚情谊的重要沟通方式。[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齐步走!1、2、1、2……” 2011年6月27日下午,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图书馆前,一群毕业生接受了特殊的毕业“洗”礼、一些经过“洗”礼的毕业生,  相似文献   

3.
汉代官吏“违礼”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官吏“违礼”考仝晰纲自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礼治以来,礼便被历代统治者视为理国临民、御官治吏的工具.“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治政安君也.”①“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②有汉四百余年,颇重礼治,倡导为政以礼,防患未然,并制定了一系列礼...  相似文献   

4.
以现代法为参照,先秦儒家之“礼”在总体上就是法;在机制上,“礼”蕴含着“法”(“刑”),“礼”“法”(“刑”)结合是儒家法的运行机制;在原则上,“法”(“刑”)以“礼”为指导原则,“礼”是“法”(“刑”)之理;在内容上,“礼”涵盖了现代意义上的各种部门法,如民法、经济法、行政法、婚姻法、商法等。因此,先秦儒家法实质是“礼”与“法”(“刑”)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5.
叔孙通制朝仪是将儒家之“礼”纳入大一统封建王朝政刑法度的嚆矢,亦是儒“礼”发生流变的一大关节;秦汉之后的儒礼源流概分为三途:制度礼仪、行为礼仪、礼学经典;各自源流形貌及其体现的儒礼精神不尽一致;作此历史“个案”观察分析,有助于认识儒“礼”现代性文化资源的范畴或层面,庶几厘清有关儒“礼”讨论中某些笼而统之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礼”是道德的核心,但“礼”又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道德,而是道德原则的法律化。“礼”相对于德,德是内容,“礼”是形式;德是内在的道德情感,“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礼”在先秦主要用于规范、协调贵族之间的行为,后经孔子等人整合为蕴含着儒家思想的治国之“礼”,直到宋初,由于平民阶层的崛起,“士”开始转化为“四民”之一,统称平民或庶民,与品官相对;  相似文献   

7.
《张衡传》一文中有“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的句子,注解说:“[六艺]见《周礼》,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笔者认为这一注解是错误的,这里的“六艺”应指《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六部经书。注解中这“六艺”并非太学里的教学内容。汉武帝于公元前124年置太学,设五经博士,传授《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而注解中的“六艺”指西周国学的教育内容,《周礼·地官司徒》:“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被称作“礼仪之邦”、“文明的摇篮”……由此可见,古人尤其注重学“礼”和行“礼”,并把这一传统延续了下来。文明礼仪,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反映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就个人而言,谦让有礼,落落大方,表明这个人是文明的,有教养的。反之,蛮横无礼,粗野鄙俗,只能说明一个人的愚昧落后,缺少教养。  相似文献   

9.
《师说》:“李氏子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课本注释为:“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张衡传》“衡少善属文……遂通五经,贯六艺”中的“六艺”,课本则注释为:“〔六艺〕见《周礼》,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相似文献   

10.
荀子礼论     
苟子认为,礼为“人道之极”,是做人的头等大事。礼是日常生活起居的习俗,标志着文明与进步;礼是构成社会等级的标准,用以区分人群的高低贵贱;礼具有指导生产和生活实践的意义,要求人们“强本而节用”、“养备而动时”、“修道而不贰”,要求统治者“隆礼贵义”,因此礼从形成概念之日起,就成为人们正身与治世的原则。荀子对礼的本质、起源、内容与作用作了异于前人的阐释,使礼的意义超出了其前孔子的仁本。  相似文献   

11.
春秋时代,孔子尚“礼”,以“礼”闻名。他对礼的态度集中反映在记载他言行的《论语》当中。《论语》多次提及“礼”,这种“礼”是自然的,是天理,而非人为的;是率直自由的,是人情的自然流露。孔子主张“礼”生于“情”,“情”为“礼”之本,两者是统一的,缺一不可。因此,“礼”在孔子思想里具有非常深刻和丰富的含义。  相似文献   

12.
《三国志·谯周传》记载:谯周“研精六经,尤善书札”。“书札”应是“《书》《礼》”之误,依据是:《通志》的《谯周传》“书札”作“《书》《礼》”;从谯周作品及谯周的经学承传来看,作“尤善书札”不舍理,而作“尤善《书》《礼》”则合理;《三国志》中“礼”字多讹为“札”字;“植”字很早就已写作“礼”,而“礼”字与“札”字形近,易致二者混淆。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的礼很有特色,古代宫廷的礼最能代表我国古代的礼仪组成,我们现在所说的礼,也大多是从宫廷的礼仪中研究出来的。礼的起源有各种说法,《礼记》称它为“体”,意即没有礼便不会成其人;《左传》说礼是“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白虎通义》则认为“乐以象天,礼以法地”;而《周子通书·礼乐篇》更认为“礼,理也”。不  相似文献   

14.
《论语》强调“礼”的重要性,本文从多方面阐述了“礼”的内涵:礼待臣民;以礼治国;礼治可以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同时也是达到仁的手段。孔子处于春秋战乱时代,遵循礼有助于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但是恢复周礼的目标在当时很难实现。细致观察我们这个时代,各种家庭、婚姻、公民社会以及国际社会中的关系都出现紧张状态,“礼”的思想在这个时代体现出了它的价值和意义,应该恢复“礼”的精髓和精神,重建我们的“礼仪之邦”,真正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在人教版必修三“‘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以下简称“百家争鸣”)一课,教材有两处提到“礼”:一处是,在介绍孔子的主张时写道:“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另一处是,“荀子……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在教学过程中,就笔者的观察,教者对“礼”都不太重视。随着...  相似文献   

16.
赵炎峰 《天中学刊》2007,22(3):116-118
孔子的精神和谐思想有三个层面:一是“礼自外作”,用外在的礼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二是引“仁”入礼,给人们行礼的过程注入感情因素,从而把礼内化为富有感情和自觉性的“仁”;三是人道主义,把包含“仁”的礼推向社会付诸实践,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整个过程中心理原则和精神因素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17.
《周易·大象》德礼治之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大象》强调“德”的功能。“德”是礼与治发展的目的。《大象》思想是以德代治。从德、礼、治三者之关系看,由于德这一思想源于乾坤二卦象的“自然之德”,即要求君子具备天地之“健德”,因而“君子之德”也就具有理想化色彩;礼本为贵族集团所专有,其非现实性亦导致了礼的衰败;法治思想在象传中尚未成体系,它包含于德和礼之中,起着说明和补充二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在先秦儒家礼论个案研究的基础上,比较分析孔孟荀礼论之差异,逻辑联系及其特点,孔子兼综“德”,“礼”,以“礼”释“仁”,孟子礼,义并论,统合情,理;荀子尊“礼”重“法”,综合“仁”,“义”,“礼”,孔孟荀礼论探究至善,重视内在的人性,人道和人的需要,注重人伦教养和理性规范的结合,体现了先秦儒家伦理精神的内在发展过程及其所具有的形上意义,它奠定了传统礼教或名教的主导精神。  相似文献   

19.
现在人们的名字,古代叫名。在古代,“名”是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家族中的长辈或有地位的人取的;“字”则是男子20岁、女子15岁行过象征成年的、类似于今天的成人仪式的“礼”(男的叫加冠、弱冠,女的叫及笄)后再取的。《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  相似文献   

20.
荀子重“义”,更重“礼”。他既以“义”标识基本的道德价值标准 ,又以“礼”为人道之极。他通过对“义”之行为原则性的张扬和对礼之行为规范条理化的阐释将两者联结起来。义与礼 ,一则义本礼末 ,义规定礼 ;一则义行礼路 ,依礼方为义。最终 ,荀子融礼与义为一体 ,生成一崭新的范畴 :礼义—由人之社会本性基础之上的社会政治人伦规则和道德自律理性的“义”与“贵贱有等、长幼有差”基础之上的冠、婚、丧、祭诸礼仪制度规范的“礼”的有机融合。荀子以义而开拓、提升礼 ,走过了义——礼义——礼——仪这一梯次递进、由内及外的礼之范畴的衍义和构建 ,恰成儒学理论由内而外、由远及近、由抽象而具体的演进运动的生动写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