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原文]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此。”[译文]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一定要怎样做,也没有一定不要怎样做,只要做得合理、恰当,便这样去做。”  相似文献   

2.
孔老夫子游泰山时,看见一位老者衣衫褴褛。虽这样,老者却边弹边唱高兴万分。孔子问他为何如此高兴。老者笑曰:“天下万物,唯人为贵,我有幸为人,此是一乐;生而为人,男尊女卑,我有幸为男人,此为二乐;众生芸芸,多少人未出襁褓便短命早夭,而我又有幸活到如此高龄,此为三乐。”你看,这位老人多会自找高兴啊。  相似文献   

3.
儒家教化说为近代以来的知识分子诟病者多,这些批评与诟病不少就值得再商榷、再检讨。孔子以前的中国社会,是一个“治教官师合一”而以“教”化天下的社会。孔子开出诗书礼乐教化传统的价值理性的人文基调,强调教化培植人的价值理性而“成人”。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儒家教化说的真义乃在“为天下而教化”而不是为“一家一姓”而教化,它的强固存在正是孔子教化为天下为人的理性启蒙之精神不灭的见证。  相似文献   

4.
常有人说父母和睦、兄弟无故是一种快乐;常有人说互帮互助、团结合作是一种快乐;也常有人说怀德一身是一种快乐。而我要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人生的大快乐!天下英才,多为有志之士,教之,乐也。孔子弟子三千,而大多是立礼有志之人,孔子得之,大幸也,非在讲学,而在叙道也,遇天下英才并与之共叙心中  相似文献   

5.
在庄子看来,孔子注重修身,认为修身应修心(或修内),内心应无机巧,应忘却仁义礼智,让功名利禄及生死不入于心,做到“心斋”与“坐忘”,以虚静之心与道相合。孔子还认为修身应处理好心、物之关系,即修己而顺物;修己,进而化人;化人而达到治天下。且以修心为本,修心乃顺物、化人、治理天下之前提;修心之目的为处好己与物、天下之关系(或修外)。孔子还谈到修内与修外之关系,他以为应该以无心的态度中立于修内与修外之间,不偏重于任何一方。但庄子以为至人无须修心,则更无修心之目的。至人无心而任自然之性,逍遥于道德之乡。至人更无须修外。  相似文献   

6.
视野与胸襟     
孔子说的“登泰山而小天下”,那是宽阔的视野;鲁迅说的“一笑恩仇泯”,那是开阔的胸襟。我们需要怎样的视野,需要怎样的胸襟?  相似文献   

7.
将孔子当成政治家和政治思想家,是以其一生的行为和思想为依据的。在此基础上,孔子所创立的伦理学即政治伦理学,通常称之为“德政”;他培育的“英才”即是以政治家为标准的,其教育是一种特殊教育,而不能将其看成是普通教育。孔子将人生的全部心血倾注于政治或“天下”,创立了影响后世几千年的中国政治文化,他的生命是完整而灿烂的。  相似文献   

8.
克己复礼为仁。(意谓:克制自己的私心,回到礼节上来,就是爱人。)——(春秋)孔子仁者无敌。——(战国)孟轲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意谓:仁厚而威严,慈爱而有信义,严格要求自己而天下归服。)  相似文献   

9.
谈起中庸之道,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消极保守,明哲保身。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毛泽东同志说:“孔中的中庸观念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上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地解释一番。”①本文仅就中庸之道的积极性方面做些简要分析。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中,中正,和谐,适度之意。庸,常也,含有切合实际意思,是补充中的。中庸,通俗地解释就是“适度便能久常”。北宋程颐将其解释为:“不偏谓之中,不倚谓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遗书·卷七》)现在看来,孔子的中庸之道和哲学上的度、量观念…  相似文献   

10.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一句中的“后”字,后人一直理解为“子嗣”;“无后”二字通俗地讲,就是“断子绝孙”。孟子在与梁惠王的对话中引用孔子的这句话,便取此意。(《孟子·梁惠王上》) 如此理解,这句话便成了市井上的诅咒之语;而人们又无一例外地肯定了孔子是一个高度理性化的智者。如此人格如是之言,便有几分矛盾。——孔子不是说过“非礼勿言”吗?(《论语·颜渊》)情急之下,人们便将这句话认为是孔子在过度激愤时的反常之言。杨书案在其长篇传记小  相似文献   

11.
徐大同 《政治思想史》2013,(1):1-12,197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讨论了治国之道。具体包括三个互相联结、互相渗透、互相支撑的要点:“天下归仁”、“为政以德”、“齐之以礼”。“天下归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指在天下建立仁政统治,实现社会的有序、稳定、和谐;“为政以德”即认为德治是治理天下国家的具体方案和方法;“齐之以礼”即以礼作为约束人们行为的基本规范。孔子的这一套仁政德治礼范的治国之道在汉代被确定为官学,之后又受到历代王朝统治者的推崇。对于这一份思想文化遗产,应该用马克思主义进行分析和筛选,吸收其有益的成分,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  相似文献   

12.
《孟子》认为孔子作《春秋》欲当王之法,于是便产生《春秋》新王说。《春秋》以鲁为主,继而又产生《春秋》王鲁说。《春秋》新王说重在说明孔子作《春秋》的目的,而《春秋》王鲁说则突出了孔子作《春秋》的具体手段。董仲舒对《春秋》王鲁的观点作了较详尽的阐述,认为《春秋》是周之后的一新正统,鲁尚黑,绌夏,亲周,故宋。何休在《公羊解诂》中对《春秋》王鲁义理作了具体的阐释:褒贬诸侯,赞颂王化;褒内贬外,尊鲁拥王;王者当自正,恩信天下等。何休阐释《春秋》王鲁义理时有的是直承经传本意加以补充和发展,有的则曲解了经传本意而随意发挥。  相似文献   

13.
孔子继承了三代对"礼"的重视,并用"仁"对"礼"做了创造性的阐释,完善了理想社会应该是制度与人文相融合的天下理念.荀子对孔子的天下治理思想进行了继承与发展,他融合儒家的德礼之治而发展出德礼法兼治的天下治理理念.这一思想以及他与时俱进的思维创新对我们现在的社会治理策略具有较为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初读《论语》时,年轻的我敢评论孔子。复读之时,我已不敢多言。孔子有一颗属于天下,又不同化于天下的心。为天下忧,为天下言,是需要勇气的。不同化于天下的超然,更是需要一份常人难有的无畏。“大隐于朝,中隐于市,小隐于山林。”在那个纷乱的年代,很多  相似文献   

15.
研究孔子的政治思想,必须紧密联系当时社会的主要特征,用历史主义的观点客观地反映孔子所处春秋时代的背景,即以大都耦国政治现象为背景。孔子的政治思想正是针对大都耦国现象而展开的,并企图予以彻底解决之,继而以周礼为手段,最终达到天下归仁的治世。由此可知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不是礼。  相似文献   

16.
《论语》作为"四书"之一是科举考试的范畴,其中孔子对管仲的评价言论成为出题的内容。"一匡天下"是孔子对管仲功劳的评价,也是明代会元唐顺之所作的八股文题目。文中唐顺之肯定了儒家孔子、朱熹关于"仁"的理念,从当时春秋时期混乱的社会背景出发,以充分的事例论证管仲辅佐齐桓公尊王攘夷、匡正天下取得的卓越贡献。唐顺之对管仲"一匡天下"事功的肯定,对其人生道路的选择有引导作用,进而在抗倭攘夷方面功勋卓著,鲜明体现其心系天下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7.
郭店楚筒《唐虞之道》中原始儒家的终极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店楚筒是孔子之后、孟子之前的儒家学的观点。这些作的作距孔子不远。是最接近孔子的学的述。其中《唐虞之道》对禅让制有详细的论述。而其论述。与孔子至为一致。在原始儒家看来,尧、舜的最精华、最核心的问题是禅让。而不是传子。之所以这样做。原因在于尧舜把利天下看作是第一位的。而不自利用。把利天下看作第一位才能正世。所以。原始儒家认为在政治制度上实行禅让。才是实现圣治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实现“大同”终极理想的可靠保障。  相似文献   

18.
李斌 《教育艺术》2002,(11):40-41
孟子继承孔子的教学方法 ,并在自己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加以发展 ,提出了不少符合人类认识规律的教学方法 ,其中有不少至今还值得借鉴。孔子主张教育者必须“正身” ,即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他说 :“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又说 :“不能正其身 ,如正人何 ?”(同上)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这个思想 ,他说 :“大人者 ,正己而物正者也 ,”(《尽心上》)“其身正而天下归之。”(《离娄上》)大人物要端正自身 ,外物才能跟着端正 ,天下就会归顺了。由此出发 ,孟子主张教师首先必须端正自己 ,用正道教育学生…  相似文献   

19.
(五)孔子是以治天下为己任,不以治鲁一国而修身.春秋时期,所以天子失权,诸侯失国,五霸争强,天下大乱,“天下之无道也久矣”究其原因,是从天子到诸候“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昔者“舜有天下”“汤有天下”“禹稷躬稼而有天下”“武丁朝诸候有天下”“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齐恒公霸诸候“一匡天下”使“天下之民归心焉”在于“以仁为己任”在于“修文德以来之”在于“其身  相似文献   

20.
周桂钿 《陕西教育》2013,(11):47-47
立志于学、孜孜以求。做到学高;返身而诚、诲人不倦.实现身正.做到这两点。庶几可为良师。 前段时间,关于将教师节改为孔子诞辰的争议闹得沸沸扬扬。“天下文官祖,历代帝王师”,孔子是中国第一位民间教育家,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把公平作为教育最重要的价值之一。把孔子诞辰作为教师竹,实际上是赓续传统文化、传承为师之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