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傅斯年只活了55岁。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从进入北大读书开始.就一直没有离开过大学。他先后出任中山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大教授.北大代理校长和台湾大学校长。他的教育生涯的顶峰是1949年至1950年任台湾大学校长期间,把一个颇为混乱的大学整顿、引导进入正轨.  相似文献   

2.
傅斯年只活了55岁。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从进入北大读书开始,就一直没有离开过大学。他先后出任中山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大教授,北大代理校长和台湾大学校长。他的教育生涯的顶峰是1949-1950年任台湾大学校长期间,把一个颇为混乱的大学整顿、引导进入正轨。  相似文献   

3.
傅斯年只活了55岁。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从进入北大读书开始,就一直没有离开过大学。他先后出任中山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大教授,北大代理校长和台湾大学校长。他的教育生涯的顶峰是1949年至1950年任台湾大学校长期间,把一个颇为混乱的大学整顿、引导进入正轨。一走进台湾大学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被称为傅园的傅斯年墓。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台大校史上,孟真(傅斯年)先生虽非创校校长,但在常规及制度之设立上,恐无人能出其右。”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一是维护学术自由和教育独立特别是大学独立;二是大学工作必须以学术为中心,保持高度的学术…  相似文献   

4.
校长马寅初     
余匡复 《教师博览》2010,(12):22-23
马寅初(1882~1982)是著名经济学家,他在不少中国名大学当过教授、教务长、校长。1951年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之前他已是北大校长(直至1960年初被迫辞职),1979年他的新人口论得到平反后,任北大名誉校长。马寅初一生没有离开过教育,是位名副其实的教育家。  相似文献   

5.
作为执掌北京大学时间最长的校长,蒋梦麟为北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30-1937年间他担任北大校长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通过"校长治校、教授治学、职员治事、学生求学",从而使北大真正引入现代大学的轨道。积极筹措经费,延揽优秀人才,重视教学科研,改善办学条件,使北大度过了曲折发展而重新走向辉煌。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今天,蒋梦麟的大学教育管理思想值得我们认真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6.
在群星璀粲的民国大学校长群落中,有一颗耀眼的巨星.他的生命短暂,去世时年仅55岁,而当大学校长的时间尤为短暂,除抗战胜利后出任北大代理校长外,主持台湾大学也不到两年(1949年1月20日至1950年12月20日),却赢得了"真正大学校长"的盛誉.他去世时,台湾政学两界为之震惊,台大从师生到工友皆为之动容流涕.国民党元老吴稚晖为他写了一幅挽联,其下联是:"是真正校长,主持大学,孑民外-人."  相似文献   

7.
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提出了“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作为他主持北京大学教育改革工作的主导办学思想。在此思想指导下,他对北京大学的人事制度进行了彻底的改革,一批具有新文化、新思想的代表进入北大,为北大注入强大的动力.同时,“兼容并包”的思想还影响到学派的发展,他力求网罗众家,倡行学术自由;在大学课程的设置方面主张中西文化要兼收并包,择善而从;这一思想不但对北京大学的整顿,改革和迅速崛起起了极大作用,而且对当今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以及创办世界一流大学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和北京大学副校长海闻在某校长论坛上的讲话提出,大学今后应该大力提倡职业教育,培养更多蓝领。但当有人问及北大是否也准备培养蓝领时,副校长海闻说他没说北大要培养蓝领。大学培养蓝领不是陷阱,它是我们对人才和市场的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9.
发挥优势致力于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北京大学教务处一、发扬优良传统,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重视文化素质的培养是北大传统之一。蔡元培先生就任北大校长时就提出“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大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而“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他鼓励文理科学...  相似文献   

10.
傅斯年,字孟真,1896年出生于山东聊城,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曾远赴英国和德国留学,回国后先后担任中山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大教授及北大代理校长、台湾大学校长。学界对傅斯年在史学、教育等方面的成就已有较多的研究,但对他的中小学历史教育思想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笔者在翻阅民国时期的教育杂志时,有幸检阅到他的《闲谈历史教科书》一文,下面拟就这篇论文体现的学校历史教育思想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正>在群星璀粲的民国大学校长群落中,有一颗耀眼的巨星。他的生命短暂,去世时年仅55岁,而当大学校长的时间尤为短暂,除抗战胜利后出任北大代理校长外,主持台湾大学也不到两年(1949年1月20日至1950年12月20日),  相似文献   

12.
熊梅 《大学时代》2006,(11):4-5
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和北京大学副校长海闻在某校长论坛上的讲话提出,大学今后应该大力提倡职业教育,培养更多蓝领。但当有人问及北大是否也准备培养蓝领时,副校长海闻说他没说北大要培养蓝领。大学培养蓝领不是陷阱,它是我们对人才和市场的重新思考![编按]  相似文献   

13.
1950年,台大校长傅斯年先生在《台湾大学校刊》发表文章,题目是《几个教育的理想》。这一年,傅斯年去世。这个中国语言研究所的创始人、前北京大学代理校长.留下了怎样的理想呢?其中之一竟是“一个理想的大学,应该办平淡无奇的教育”!  相似文献   

14.
一所大学,一天两天不见校长大概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一月两月有问题吗?整整一年没有校长也不会有问题吗? 群龙无首会没有问题吗?国不可一日无"君",校能一日无"长"吗? 蔡元培先生虽任北大校长十年,但实实在在执掌校政的时间并不很长.十年间,他数次请辞,其间,中断时间之长足有超过一年者.然而,北大仍然是北大,并且,北大仍然是蔡元培的北大.  相似文献   

15.
声音     
《教师博览》2013,(10):33-33
<正>美国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学习的是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开放心态,中国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学习的是以"爱国主义教育"包装的"围城心态"。哈佛校长告诉毕业生,你们要"改变世界";北大校长告诉学生,你们要"服务国家战略"。前者的舞台是世界,后者的舞台是国家。那么培  相似文献   

16.
国外“校长推荐”与我国存有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若玲 《上海教育》2009,(23):26-26
“积极探索…‘有益尝试”,这是教育部对北大“校长实名推荐制”改革的定性。认为这是“积极探索”与“有益尝试”的,大致有两方面理由。一是这可以打破“一考定终身”,为一些偏才、特长生提供进入大学的渠道。二是这是对国外大学自主招生成熟模式的借鉴,在国外大学,校长推荐实行已久。  相似文献   

17.
1992年,台湾大学率先打破教育主管部门统管校长任命事务的局面,开启了台湾地区推选校长的先河。之后,台湾地区的其他大学陆续效仿,推行大学自主择聘校长的遴选方式。由此,台湾地区的大学教育行政体系由政府集权转向大学自主。这是台湾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重要变革,为台湾高等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2012,(5):42-43
社会@大学@北大陈玉宇:批评北大校长那首《化学是你》的歌曲不够好,那是你的品位和言论自由,批评北大校长关于"美国教育不好",那是你的独立思考和智识。  相似文献   

19.
1950年12月的一个冬夜,一代国学大师,曾经的北大、台湾大学两校校长傅斯年还在赶稿。虽然披着棉袍,可他还是被冻得瑟瑟发抖。妻子俞大彩催他早点休息,他搁下笔说,"我正在为董作宾先生办的《大陆杂志》赶文章呢,之所以如此着急,是想等钱到手后,请你尽快去买几尺粗布,一捆棉花,为我缝一条棉裤。"想到丈夫的腿一向怕冷,西装裤又太薄不足以御寒,  相似文献   

20.
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最初两年时间里,蔡元培对于大学的体认,重在实际行动而非文字建构.他一上任就表示要把北大建成研究高深学问的大学,这也得到了北大师生的认可与支持.在《北京大学日刊》上刊出有关改良图书馆、组织进德会等报道,向各方传达出了北大正在发生的转变.蔡元培对北大校风与学风的重塑,使得北大由官僚养成所逐渐转变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锋,初步完成了朝向现代意义的大学的转变,也为迎接此后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做好了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