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提起断臂的维纳斯,有些人认为她是“残缺美”的代表。《断臂的维纳斯》一文(作者李钟淮)讲:“在当时众多的维纳斯女神雕像中,大都首先强调的是感官上的美,而米洛斯的维纳斯,却把她提高到古典理想美的高度,使形象具有一种崇高的内在精神美。”《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作者清冈卓行)言:“她是  相似文献   

2.
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以下简称《米》)选入高中课本第二册,大家对断臂女神缺憾美的解读,可谓是众说纷纭。细细品读《米》作,反复斟酌众人的解说、举证,发现了一些让人糊涂的地方。缺憾而生出美,人们称之为“缺憾美”。断臂的缺憾如何生出美?生出什么样的美?在《米》篇中说是“米洛斯的维纳斯虽然失去了两条由大理石雕刻成的美丽臂膊,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原来这种美是由“想象”产生的,生出的是“想象中的完整美”。很多人用“美人脸上痣一点”或“环…  相似文献   

3.
全臂维纳斯的诉说……福建一考生亲爱的余老师和同学们,我是被人类称为“爱与美之神”的维纳斯。听了你们在学习《米洛斯的维纳斯》这一创新思维课上的争论,我再次哑然失笑了:为著名艺术家的浅薄,为日本作家清冈卓行疯狂的固执。因为我偶然的一次断臂,给人类留下了一点空白。自  相似文献   

4.
当人们习惯于惊叹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那夺人心魄的神秘美感,而扼腕叹息她因为失去双臂所留下的遗憾时,日本当代作家清冈卓行却大声告诉人们:“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一篇谈美学理论的“至理”美文。作者清冈卓行从出土的古希腊美神阿佛洛狄特①的断臂谈起,阐发了一番有关“缺憾的美感”的美学道理。其理论精髓是:“米洛斯的维纳斯虽然失去了两条由大理石雕刻成的美丽臂膊,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这是一种有别于自古希腊直至…  相似文献   

5.
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一出土,它的残缺式的完美便震惊了艺术界。艺术家们一方面对它的美不遗余力地推崇着,另一方面也为它的断臂进行着元休止的猜测和努力而无助的补救假设,但最终所有的复原企图都成了画蛇添足。日本的清冈卓行就对这些复原企图表示了愤怒,并且用的是艺术的名义。细读《米洛斯的维纳斯》,不难发觉清冈卓行只不过是借之阐释自己的美学观念罢了,他对维纳斯雕像断臂不可复原的理由并不足以令人信服。  相似文献   

6.
阅读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可以一气呵成,但思考的目光却可以一直驻留于作者用情感挥洒成的文字中;驻留于作者留给我们二度创作的想像空间中;驻留于作者对断臂维纳斯缺憾思绪的旋涡中。“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应该说赏读的目光第一次接触到这样的阐述姿态时是让人难以接受、难以理解的。一个失去双臂的人因而残废,一件断臂的雕塑因而不完整。在作者这样抽象的叙述中去理解秀丽迷人,我们肯定会有理解的障碍,然而当我们带着发现美的眼光去重新打量这个世界时,我们会发现,其实这个世界上的美具有许多偏爱:法国的艾菲尔铁…  相似文献   

7.
不完美     
偶然在以前的高中语文书中翻到《米洛斯的维纳斯》这一课,老师在讲台上给我们讲维纳斯的断臂如何引发无限联想,如何因祸得福拥有残缺美的场景似乎还历历在目。还记得当时有个同学关于残缺美在课上的发言:"正是因为残缺美,我们才有要使其完美的冲动,于是冲动本身成了一种美,不完美变得完美。"高中的学习也难得完美,有人偏语文、英语,有人偏数学、物理,出现了各种型号的"断臂维纳斯",可是这时候我们却没有了欣赏艺术品的闲情逸致,  相似文献   

8.
教罢日本作家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我颇受启发:维纳斯之所以秀丽迷人,就是因为她失去了双臂,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缺憾之美”,从而激起人们丰富美  相似文献   

9.
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一个开放而自由的时代,但他们对许多美的认识还存在着误区。为了指导他们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在教学《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时,我指导学生从历史和美学的角度去欣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和雕塑。为此,我确定了与教材编写意图有一定距离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悟出一种很重要的审美理念———“虚实相生”能创造出美的神韵,并且运用这一理念去欣赏“残缺美”和“空白美”。这个目标也是根据学生的实际而定的,例如,有学生对维纳斯的断臂之美不理解,有学生就这样公开提出疑问:有手臂好还是没手臂好呢?于是许多教学内…  相似文献   

10.
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以下简称《米》)选人高中课本第二册.大家对断臂女神缺憾美的解读,可谓是众说纷纭。细细品读《米》作,反复斟酌众人的解说、举证,发现了一些让人糊涂的地方。  相似文献   

11.
美术作品其精神内容和物质实体融而为一,自然物象的塑型和人的精神情感舍一,在《米洛的维纳斯》中,维纳斯的瞬间态势最能表现出她的“一般性格”,即爱与美。断臂维纳斯,也更符合人们的审美想象空间,体现了美术作品在艺术审美中的作用与地位。  相似文献   

12.
《米洛斯的维纳斯》是日本当代作家清冈卓行的一篇艺术随笔。初读觉得文字优雅,风格清新;再读就会被其处处闪耀哲学光辉的文字所吸引。这篇随笔,主要就是先通过断臂维纳斯给人们带来的无限美的遐想,从而来感悟其中某些形而上的哲理思考。  相似文献   

13.
清冈卓行的随笔《米洛斯的维纳斯》,对一个举世闻名的审美之谜,提供了一种有趣而又富于启发性的解释。其独特的见解,耐人寻味,引人深思。就一般而言,美是讲究整体性和有序性的。可是,米洛斯的维纳斯这  相似文献   

14.
尹薇 《教育文汇》2003,(10):37-37
《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一幅著名的石雕像,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日本作家清冈卓行在文章中认为“米洛斯的维纳斯双臂残缺,不但不对此感到遗憾,相反,认为它‘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为了帮助同学们了解作者的艺术观点,我先布置了以下几个思考  相似文献   

15.
阅读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可以一气呵成,但思考的目光却可以一直驻留于作者用情感挥洒成的文字中;驻留于作者留给我们二度创作的想像空间中;驻留于作者对断臂维纳斯缺憾思绪的旋涡中。  相似文献   

16.
当前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异彩纷呈 ,其改革的积极性和所取得的突破显然是值得肯定的。但课堂教学忽略文本的倾向必须高度重视并予以纠正。一、片面理解语文课的信息功能 ,语文课上成了相关领域的学术专业课、知识课、信息课。各种渠道的信息 ,铺天盖地地补充 ,使学生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直接影响了学生对课文本身信息的注意和深入理解、把握。如学习《米洛斯的维纳斯》 ,教师不仅介绍了相关诸如“留白”“虚与实”等美学理论 ,还组织学生讨论了维纳斯断臂的十几种复原方案孰优孰劣 ,最后还例举了古今中外典型的“残缺美”的例子以飨学生 ;留…  相似文献   

17.
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一座令人销魂动魄的雕像。“抚摸这座像的时候,几乎会觉得是温暖的。”(《罗丹艺术论》P28,下文凡括号中带数字的皆出此书)清冈卓行在《米洛斯的维纳斯》中的独特审美,又把我们带进了另一番视野开阔的艺术空间。他抓住  相似文献   

18.
厉佳旭先生说他看了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之后“觉得实在有许多话想要说”,而我在看了他的《维纳斯真的必须失去双臂吗?》(载《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2期),也同样是“觉得实在有许多话想要说”——厉先生误读了《米洛斯的维纳斯》,因而也误解了清冈卓行。他的质疑精神是好的,但对别人文本的误读则是令人遗憾的。  相似文献   

19.
“残缺”真的美吗?长久以来,断臂的维纳斯被誉为是美的化身,许多人都习惯于将她的美归结为“残缺美”。因为断臂,所以美丽。简直荒谬!我不相信当维纳斯原先的手臂完美无瑕地被接好时,人们便认为那是丑的化身。维纳斯的美在于她的姿态是人类所能摆出的最美的姿态,在于她的线条流畅,在于她的神韵迷人,而绝对不是她的断臂。假如人们非得视之为美,那也只是上述的美点掩盖了断臂,使人们接受并包容了它,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丽。我无法想像,所谓的残缺之美,竟然是美的极致,事实上那都是一些所谓“专家”的故作高明。如果维纳斯的美真的在于她的断…  相似文献   

20.
课堂实录一、导入师:在巴黎卢浮宫有"镇宫三宝",这三宝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失去部分头颅的胜利女神雕像,再就是我们课文中提及的米洛斯的维纳斯。对于米洛斯的维纳斯,法国雕刻家罗丹曾经说:这是神品中的神品。翻开彩页,欣赏一下米洛斯的维纳斯,大家觉得她有何特点?生:面容俊秀,身材匀称,端庄妩媚,双臂残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