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与化有密切的关系。南宋时期,中国传统化重心南移,南方化兴盛,南宋词呈现出南方情味,其审美风格以阴柔为美。金元兴起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游牧化与北方化融合,北方化重心区形成。以阳刚为美的元散曲具有明显的北方化的特点。因此,从南宋词到元散曲艺术审美风格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文化重心是指在全国范围内文化特别发达的区域,是诸多文化质点、文化要素等的集聚,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通过对各类人才、书籍状况的统计分析,得出下列结论:北宋前期,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的差距逐渐缩小.但总体而言,北方文化还占优势地位。中国文化重心仍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以北宋四都——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南京应天府、北京大名府以及太原等地文化较为发达。  相似文献   

3.
在元代多民族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元散曲受到了蒙古民族及其文化的影响。其中蒙古族及北方其他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对元散曲的形成以及繁荣兴盛曾产生过一定的促进与影响作用。具体如元散曲的声韵、句法、修辞等,由于受壮伟狠戾、嘈杂凄紧的蒙古族音乐之影响,体现出了与其前唐诗、宋词等韵文作品明显不同的特点。故从蒙汉文学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研究元散曲的形成以及繁荣兴盛,将对研究此问题提供一个实用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4.
从古代私学的发展看中国文化重心南移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曾经发生文化重心由北向南的迁移。作为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中国古代私学在不同时代的发展变迁也有着从北方发展兴盛到南方发展兴盛的过程,因而从一个方面印证了文化重心的南移。私学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传承作用。  相似文献   

5.
从审美文化的角度来讲,各舞种的重心移动与转换的方式是具有一定的历史原由和文化内涵的。学习和掌握汉唐古典舞重心转换的规律,即是对汉唐古典舞的深化理解,也是指导舞蹈表演实践的基础。本文通过对重心在舞蹈训练中进行的分析,探索汉唐古典舞"重心"的把握,将传统文化与审美文化相结合,希望从中找寻一些规律性的特征,为汉唐古典舞的教学与表演提供一些理论参数和依据。  相似文献   

6.
汉魏晋时期的北方各游牧民族逐渐内徙,与当时气候变化而引发的生态环境恶化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及内迁,激起了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的矛盾和冲突,引发了黄河流域的长期战乱,汉文化重心也随着大量的"中原士女"南迁避乱而南移.  相似文献   

7.
从文化传承看.一堂好课应该有两重文化使命或者两个重心:一是民族文化的发掘与丰富。一是文本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  相似文献   

8.
长江同样是中华民族的摇蓝,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文化重心的南移,人才重心的南移和时代童心的南移,决定了迁都的必然性,必要性,可能性和紧迫性,因而中国未来的新都应是开放交汇中的长江中游。  相似文献   

9.
元散曲,作为一代文学元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明显的俗文学特征,而向俗文学的转变正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遗憾的是有关元散曲的译作和研究甚少。文章在接受美学视界下以辜正坤所译《元曲一百五十首》为例,探讨元散曲翻译中根据读者"期待视野"和"审美距离"等接受美学特征,对元散曲翻译时下俗字词、用典和内容风格的把握和处理进行研究,以达到"人类共有"的功能的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10.
元散曲的形成与当时政治上对峙、文化上交融有着直接、密切的关系。元散曲以它的直露、浅俗、诙谐而成为文学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元散曲之所以呈现出这样一种不同于前代诗歌样式的艺术风格,是源于它的精神实质:对传统文化思想的颠覆。  相似文献   

11.
时下,“文化”已经成为校园里使用最频繁的字眼,越来越多的学校将自己的管理重心从经验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逐步向文化建设转变。可越来越多的学校陷入了“模仿的怪圈”.看着别人的“好文化”就照葫芦画瓢,从而使“画瓢文化”沦为学校不能承受之“秀”。  相似文献   

12.
中国北方游牧民族自秦汉以降,深受中原汉民族文化的历史影响,在由"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向农耕放牧相结合的农牧定居生活转变的过程中,充分吸收汉民族的优秀文化,在选官选举等制度建设上接收汉族职官选任与考核的相关内容,同时结合北方各民族政权建设的具体特点和历史与社会的习俗传承,对中国古代科举文化在北方各地的推广与施行均作出了程度不等的贡献,这对于北方各游牧民族的汉化进程与各民族的融合无疑起了极大的助推作用。这一进程从魏晋时期便已开始,尤其经历了辽、金、元、清四个少数民族政治统治时期,使中国科举文化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与社会的文化发展中,具有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并由此对北方诸民族社会民俗文化与民俗心理的流变,在社会文化层面给予了深刻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3.
大量史实表明 ,由于唐前期政治、经济、文化诸因素影响 ,从全国范围来看 ,周边地区及南方人口日渐向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集中 ,导致了唐前期全国人口分布重心北移的现象 ,并对唐代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自三代至宋,我国南方长江流域中下游吴楚地区的文化发展大多落后于北方中原地区。然至两宋时期,吴楚地区的文化出现了跨越性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学校快速发展,教育兴旺发达,其总体水平明显地高于其他地区,且在全国范围内有明显的示范作用;有品味的学术文化水平高,学者如林,人才众多,大家辈出,名家不胜枚举,许多学人德高望重,为世所范;这里人口的综合素质明显地高于其他地区;代表儒学正统与中心地位以及反映其思想学术文化的发展方向的众多学派也多分布于此;科举中吴楚一带高中进士的数量占据了当时全国录取名额的绝大部分;从与精神文化密切相关的物质文化方面看,这里的发展水平也占有明显的优势;在素质较高的人才分布比例上,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北方一带是由多变少,以吴楚地区为中心的南方地区则是由少变多,且占有绝对的主体地位。宋代吴楚地区文化的这种跨越性发展,使得这里成为当时我国的文明昌盛之地,文化发达之区,教育兴旺之所,人才荟萃之乡,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重心在两宋之际已转移至以吴楚文化区为代表的南方地区。但在吴楚地区间,不同区域的文化发展不大平衡。宋代推动这一地区文化跨越性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与人口南迁等的综合结果。  相似文献   

15.
元初姚枢家族在理学、政事、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姚氏原籍营州柳城这一北方各民族混居之地,对民族政权认同感强,容易接受蒙古政权。迁居洛阳后姚氏逐步转变为文化世家,姚枢与姚燧积极学习、传播理学,姚枢推行汉法,政绩卓著。姚氏还在诗文词及散曲等方面成就突出。姚氏的崛起与民族政权和地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全球化理念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高等教育作为文化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议题。阿帕杜莱的文化全球化理论为通过机构和学生流动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奠定了良好的解释路径。OECD作为三大政府间的重要国际性组织,在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OECD通过设立专职研究机构,采用了四种不同但并非相互排斥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政策取向,以促进和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同时,OECD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政策重心体现在了关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公平、追求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品质、强调高等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等三个方面。为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良性发展,需要厘清OECD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部关系,转变留学生的输入输出比例;关注OECD政策取向,实现不依赖人员流动的教育资源国际化配置;结合OECD政策重心,通过区域性一体化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本文剖析了元人散曲所反映的两大文化层面:山林文化与市井文化,并以此为核心,论述了元人散曲中的爱情之作、市井之作、怀古之作、隐逸之作所包含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8.
北曲的产生。主要受女真、蒙古以及与之族源相近的其他北方民族的音乐文化的影响。为了适应新的音乐,北曲在旧有词的基础上加以翻造而成。可以说北曲是词的变体。北曲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北方民族文化特色,且少数民族作家众多,给北曲带来了不同民族的多样风格。南移之后有汲取南词的营养,从而成就了北曲(元散曲)卓越的风姿。  相似文献   

19.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经济重心南移的大趋势下,北方出现了经济重心东移现象.河北经济地位不断增强,逐渐成为重要的财源基地,在东魏北齐时期,成为北方的经济重心.  相似文献   

20.
元散曲在俚俗直露之下,仍然发散着读书人特有的价值观和文人气息。无论从创作群体、创作思想、内容以及语言风格而言,都积郁着元代知识分子面对时代更迭、社会政治剧变以及个人地位遭遇而产生的一腔勃勃愤懑之情。散曲是一种竭力把雅文化市井化的诗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