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鲁迅的小说中,描写知识分子的作品几乎占了五分之三,描写了当时中国社会新旧两类知识分子.<在酒楼上>、<孤独者>、<伤势>历来被认为是探索知识分子出路的最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三篇作品.  相似文献   

2.
为鲁迅赢得世界声誉的是其小说.<呐喊>、<彷徨>共收25篇小说,比较著名的<孔乙己>、<明天>、<风波>、<社戏>、<祝福>情节展开的具体环境都是"鲁镇".本文以"鲁镇"为视角对这几篇作品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文章认为<小二黑结婚>不是在<讲话>影响下产生的作品,而是自身愿望,鲁迅影响,大行政化政策等因素综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苏轼在黄州期间写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两篇作品,词写的雄奇壮丽,显出豪放的胸怀;赋写的清幽宁静,显出超然和飘逸的气度.这是苏轼人格的两个侧面,是苏试复杂人格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鲁迅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中的荒原意象是鲁迅先生苦痛和孤独在小说中的投影.从根本上说,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荒原意象正是鲁迅作为一个伟大的作家内心的真实体验.作者类似于灵魂拷问式的焦灼感,通过<呐喊>、<彷徨>的荒原意象得以展示.  相似文献   

6.
我们不能轻易地相信鲁迅对作品主旨的自我表白,<我的失恋>不同于普通的打油诗,它有严肃而深刻的文化内涵.从中我们可以推测出鲁迅与传统文化诀别的原因,诀别的勇气以及诀别时的心态.作品的风采格调、情感倾向与<野草>中的其他篇目基本一致,它是<野草>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孔子对中国音乐的贡献具体体现为在音乐实践方面,孔子会击磬、鼓瑟、唱歌、弹琴,并有部分作品传世;在音乐理论方面,主张音乐"尽善尽美"、"文质彬彬",并强调以礼乐治国,极大地提升了音乐在社会政治活动中的地位;在音乐文献的整理方面,整理了<诗>、<书>、<礼>、<乐>,为中国文化尤其是音乐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十证"伶玄"     
<飞燕外传>,汉·伶玄撰,堪称中国古代艳情小说的开山之作,对<源氏物语>和<金瓶梅>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然而后世却一直将其打入"伪书"的冷宫,笔者从与作者、作品有关的十个方面进行考证,结论是作者确系汉人,作品确系汉作.  相似文献   

9.
<野草>中黑暗与虚无意识的深广度集中体现了鲁迅个体精神的复杂性.本文试图分析<野草>虚无意识的来源.<野草>是鲁迅精神世界的集中表现,只有在分析鲁迅前期的个体精神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地把握<野草>的精神实质.鲁迅的个体是以群体为内核的个体,在儒家范畴内.鲁迅与尼采的个体精神不同,因为鲁迅反对尼采的极端个人主义.鲁迅与俄罗斯精神本质上也不同.鲁迅延续了儒道的一些精神,没有根本上受佛教影响.  相似文献   

10.
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世情小说开山之作的<金瓶梅>,几百年来一直受到评论界的关注.它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并称为明代"四大奇书".诞生于封建末世的这部作品,汲取前代小说之精华开创后代世情小说之先河,尤其影响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金瓶梅>在文学艺术上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它以一个家庭的兴衰为整个社会的缩影,融女性悲剧和商贾发迹历程于一体.其丰富的内容与高超的表现手法的确值得今人去揣摩探究.  相似文献   

11.
裴启<语林>一书的叙事艺术,明显体现出对文学性叙事的自觉认定."野史杂传"则是从史传之实录精神到<语林>之"为赏心而作"这一过程中起过渡作用的重要环节.<语林>一书具有"时空模糊"之叙事构架,具体表现为对历史时间的消解以及对社会背景的省略.  相似文献   

12.
宋玉的作品,据<汉书·兰文志>说共有十六篇.但除<九辩>历来得到公认外,其他篇什大多认为不是宋玉作品.本文对<登徒子好色赋>序中的"阳城"和"下蔡"两个地名作了考证,找出内证,从时空两方面说明这篇作品的著作权还应还给宋玉.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文本互证的方式,联系<野草>其他文章以及鲁迅书信,阐述了<过客>里所蕴含的鲁迅独特的生命意识"反抗绝望"和"夺取爱的生存",并借此感知鲁迅那鲜活的生命,真的生命.  相似文献   

14.
"分裂人格"指人格的善恶二重性.文艺复兴以来,不少作家一反中世纪不是将人视作天使就是视作魔鬼的看法,在自己的作品中塑造了具有"分裂人格"特征的人物形象.歌德的<浮士德>是其中充满辩证法的杰作.本文从<浮士德>中两个贯穿始终、对立统一的人物浮士德和靡非斯特入手,通过具体分析,旨在说明人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善与恶是人性的一分为二,恶中有善,善中有恶,善恶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由此构成活生生的变化着的人.本文还以歌德为例,说明这种"分裂人格"即使是在这些伟人身上也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15.
<离骚>是中国爱国主题文学的源头之一,而具有同样忧患意识的<荷塘月色>虽是散文,却以蕴涵诗的意味为特点,这不仅体现为清雅的文字,如画的意境,更表现在对<离骚>文学传统从思想到手法的继承上,以"美政"理想为主题,以"自我幻化"组结构,以"香草美人"作意象,成就了朱自清深沉而浪漫的诗人情怀.  相似文献   

16.
林志浩先生在<鲁迅传>里,以<闲话>和<并非闲话(二)>为例,重新评价了鲁迅与陈源的立场和态度.本文从文本入手,剖析了双方论争的文章,认为林先生的结论尚有再思考的必要.文章还从文化接受和政治追求的差异等方面,论证了他们论争的缘由,从鲁迅讽刺攻击性语言的特点,论述了鲁迅的"骂人".指出陈源害怕革命、蔑视民众和对帝国主义妥协软弱的立场、态度均表现得十分鲜明,鲁迅先生的批评当是无可指责的.  相似文献   

17.
用传记学批评方法可以看出,鲁迅的<呐喊>中的14篇作品可以分为"对社会"与"对个人"两种声音.同时,对农民、旧读书人、先驱者及"我"等4种人物的描写也可以从鲁迅的生平经历中找到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描绘了男性视角中的女性,这些女性在社会中往往缺席,在物化的状态中存在着,更可悲的是有的女性人格变异,自我丧失,走向异化.作者很少有平等的目光关注女性,体现了男权文化的不平等的价值观--儒家的"女为男用"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的风格与其小说、杂文迥异.该文意在探讨其创作成因,从鲁迅所处的特定环境、独特心态及其个性特征等方面着手解读作品.  相似文献   

20.
<九章>诸篇充分展现了屈原后半生的遭际和思想情怀,它和<离骚>一样,同是考察屈原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的重要文献.其中诸篇在情绪变化上有着内在的连贯性与逻辑性,<惜诵>、<思美人>、<抽思>仍含期盼之情,<哀郢>、<涉江>是承上启下之作;而<悲回风>、<怀沙>、<惜往日>则是表达了作者"欲不死而不得不死"的绝望心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