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慈、孝、友、恭之中,中国古代思想家尤其重视孝,将其看作“百行之先”。孝慈是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十分重要的规范,在所有的传统德目和规范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本文阐述了“孝”产生的原因及其社会基础,并逐步分析了孝的社会价值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知人论世”的含义。“知人论世”是说要读懂前人的作品 ,就应该知晓作者的身份、思想、经历、家世…… ,应该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及作品产生的具体背景。“知人论世”见于《孟子·万章》。《孟子·万章》说 :“一乡之善士斯友—乡之善士 ,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 ,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天下之善士为不足 ,又尚论古人。颂其诗 ,读其书 ,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根据朱自清《诗言志辨》的分析 ,“知人论世”并不是说诗的方法 ,而是谈交友方法和修身原则。“尚”是“上”的意思。就是说 ,一个称得上…  相似文献   

3.
《柳州师专学报》2022,(1):46-52
“驴友”一词有复杂的概念动因,且极具语用个性。它是类比、语音隐喻、概念隐喻、动态范畴化等多种认知方式综合加工的结果:由“X友”类比获得“旅友”,继而“驴”对“旅”产生语音隐喻作用,并将“驴”的“驮物负重、劳苦远行”等特征投射到“旅友”这一始源域中,使“旅友”成“驴友”,这期间概念隐喻也随即产生。“驴友”的“友”还经历“边缘→中央→边缘”的动态范畴化过程,从“友情、亲近、相好”的典型意义转变为“临时、偶然、同伴”之义。此外,“驴友”不光新创出幽默、自嘲的语用效果,还衍生出“跨范畴指称”的语用功能。无论是范畴内互指还是跨范畴兼指,“驴友”均不会产生消极语用。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某实体班级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班级中个体成员的社会网络,认为影响大学生群体情感沟通的三个原因包括:情境空间、地域归属感和空间归属感,大学生的情感沟通主要以“友伴情感“”原生情感“”共润情感”三种方式呈现,并从组织活动、构建网络情境空间、发挥群体中意见领袖的作用三方面提出了相关辅导策略。  相似文献   

5.
和谐“网络社会”的构建及其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社会”的崛起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它为人类提供了一种“数字化”的生存方式。“网络交往”是一种全新的交往方式,它既拓展了人的交往空间,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又产生了一系列伦理道德及法律问题。要构建和谐“网络社会”,应加强网络法规对网络社会问题的控制力;充分发挥科技在应对网络社会问题中的作用;构建网络社会交往的基本伦理准则。  相似文献   

6.
“友”与两周社会的变迁查昌国先秦之“友”,其义经历了三变。“友”古义为族人,乃纲纪族人的准则,“善兄弟为友”是也;它在西周是宗族大法,“友”乃“天惟与我民彝”,“不友”则是“无恶大憝”(《尚书·康诰》)。逮至春秋、战国,随着宗族解体,个体家庭和地域国...  相似文献   

7.
目前高校由于在诸多方面的重要地位,使其成为中国“网络社会”发展的前沿。以90后为主体的“网络新生代”也已进入校园,“网络社会”的发展对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价值观念和政治倾向等方面将产生或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对传统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巨大的冲击。本文以长清大学城为例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调查研究。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首先探讨嵇康祟“友”意识的成因及其交“友”特点,认为“早孤”生活也是形成描嵇崇“友”意识的重要因素。而成年后进道母亲、长兄早逝打击,与二哥描喜无同志之谊,以及不重女色等,也使他崇“友”。注重择“友”、“每思郢质”,以对抗魏晋之际虚伪礼法、追寻审美化的生活方式,使嵇康崇“友”意识具有重要的化与审美价值。至于重“友”有甚于家人,连死都与“友”相关,则表现了嵇康重友的鲜明特点。其次探讨受祟“友”意识的深刻影响,“每思郢质”成为贯穿嵇康学创作的重要主题旋律。  相似文献   

9.
陆逊是三国时期的杰出人物,其辅政对吴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他的儒家法律思想表现在“民本”、“德教”和“缓刑”三个方面,而产生原因主要有家族传统、友族影响和社会需要。另外,陆逊的法律思想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艺友式语文活动学习的设想 1.艺友式语文活动学习的内涵“艺友制”来源于1928年陶行知先生在南京晓庄师范开展教学做合一,为培养师资而应用的一种培植教师的方法,陶行知称其为艺友制教育。艺友之艺是艺术,也作手艺解,友就是朋友。他认为凡用朋友之道教人做艺术或手艺便是艺友制。他鼓励凡学校有一技之长的人便可招收艺友,大家“共学共教共做”,艺友双方就在这种共同的交流中获得进步。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网络道德构建与教育势在必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络的迅猛发展对大学生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领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如果把握不好也会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产生消极的负面影响。一、网络社会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网络社会是基于现实社会但又不同现实社会的 ,它有其自身的特点 :作为开放性 ,网络信息的传播无国家和地域的约束 ,人们不受时空的限制自由交往 ,由此 ,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等冲撞与融合也成为可能性和必须面对的事实 ;作为自由性 ,“无政府”、“个人至上”、“绝对自由”等口号充斥着网络社会。人们在网上可以自由选择信…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的基本原理,以历史文献为据,认真考证辨析《关睢》诗中一些重要词语的注释,探索诗中“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发掘该诗的生命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3.
张洁 《教书育人》2008,(3):55-56
现代社会的变革在给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游戏、电视、网络充斥着学生的眼球,“快餐文化”“浅阅读”成为制约学生课外阅读质量的瓶颈。作为语文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和圣贤为友,与阅读同行”呢?  相似文献   

14.
析网络“人肉搜索”的监管和引导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肉搜索”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共享方式,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鲜明的特征,其产生的社会根源涉及互联网、焦点社会问题和网民等多种社会因素。“人肉搜索”是一把双刃剑,具有维护社会正义良知和异化为“网络暴政”的双重社会功能。从法治、德治、加强监管队伍建设以及实现网络与传统媒体互动等途径对“人肉搜索”进行监管和引导,对于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易地搬迁移民兼具“农民”与“市民”的特征,身份的双重性与搬迁方式的多元性使其社会融入问题更突出、过程更复杂、内容更广泛,因此,研究其社会融入问题更为迫切。易地搬迁让农户移居到“穿越式”空间,使其生计方式发生转变、交往方式得以延伸、管理方式产生变化,彻底实现了生活的“解放”。不过,搬迁后,农户也面临可持续生计保障难、社会关系网络重塑难、常规化治理资源不足等困境,产生“悬浮式”身份认同。由此,应从个体培育、家庭导引、社区协同和社会支持层面构建志智双扶长效机制,全方位激发搬迁农户的内生动力;应通过夯实经济基础、强化社区认同、重塑社区文化、加速社区融合等手段,实现搬迁农户经济空间、心理空间、服务空间、资源空间的“再生产”。  相似文献   

16.
任成 《甘肃教育》2009,(16):9-9
网络社会中,人的生存方式因数字化而表现出虚拟性、开放性、自主性、“非人性”等特点。这也决定了其道德运行方式、道德评价方式等都有着与现实社会生活不同的特点。正是由于这些不同于现实社会生活的特点。使得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道德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以供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7.
在纽约,只要你翻开当天的中文报纸,你便会看到在“婚友”专栏里登载着一大串征婚消息,什么“世界婚友中心”、“亚美姻缘协会”、“美华婚友”、“芳草园婚友中心”、”、“团契婚友”……其内容五光十色,大有使单身男女“敲门”问津之诱力。诸如:一对一介绍见面,自助餐免费学跳舞;新开张会费一律半价优待,特别提供婚姻移民咨询;无限止推荐,负责介绍到结婚为止……等等,难怪无数单身男女不惜花30-200美元介绍费前往登记,交照片,希冀能在茫茫人海中寻觅到另一半知音。然而,好事多磨。无数单身男女仍在婚姻“金殿”前徘徊,难以“好梦成真”。…  相似文献   

18.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南先生说,世间每个人都需要朋友,朋友有益友与损友之分。友直、友谅、友多闻,都是对自身修养有益的朋友。“友直”,是讲直话的朋友;“友谅”,是个性宽厚、能够原谅人的朋友;“友多闻”,是见识广阔、知识渊博的朋友。  相似文献   

19.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和谐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孔子深得和谐教育的真谛,提倡“仁”、“智”、“勇”全面协调来达到教育内容的和谐共振,并为教育开拓了两种境界:一是师生在“亦师亦友”中融洽共进,一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在互感互化中“赞天地之化育”。  相似文献   

20.
陈军 《上海教育》2014,(25):76-78
孔子的学友思想,说到底就是他倡导的人生态度与实践方式。换言之,以“学”为主线的“友”的关系的建立,鲜明地反映了构建者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在《论语》的师生活动情境中,为人生的学友思想的立论基点有两个,一个是以“立德”为中心的在人与人之间所表现的选友原则,择友要求,待友态度,成友目的以及处友限度等;男一个则是以“立人”为中心的在具体个体——人——与天地、社会、自我之间所表现的积极的充满理性的策略、态度与主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