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新闻与大众传播理论表述活动的历史与逻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回顾并反思了自 1 7世纪以来西方新闻传播理论表达的历史 ,认为从理论表述的“场域性”来看 ,它可分为三个大的历史连结点 ,即自由主义话语时期、社会进步与实用主义话语时期和文化批判话语时期。它在总体上又顺着新闻自由的逻辑而发展 ,这种逻辑又进一步分为政治的逻辑、市场的逻辑或经济的逻辑、文化教育的逻辑。  相似文献   

2.
《大学图书馆学报》2021,39(6):93-103
从机构视角爬梳并构建"图书馆"本土化话语体系,是实现"中国的图书馆学"建设的重要途径。古代时期,昭显秘藏性质、突显图书对象、彰显多元特征的机构话语是"图书馆"话语形态的具体表现。近代时期,中国与西方全方位的竞合导致了图书馆、藏书楼等彼此纠葛的话语格局,最终"图书馆"术语成为机构话语的主流。现代时期,信息社会、公共文化事业、社会多元力量等形成的合力,促进了图书馆话语的转变、创新与交融。图书馆要实现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明确话语文本的嬗变趋向、把握话语权力的代际转移、推进话语体系的特色建构。  相似文献   

3.
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本文从女性主义理论核心“社会性别”的角度观照大众传媒 ,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内容上分析传媒中常见的几种男性话语 :1、将女性视为“第二性” ;2、将女性对象化、物化 ;3、以男权标准区分“圣女”与“巫女”。第二部分从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层面追溯传媒中男权话语的根源 ,认为传媒中男权话语滥觞于东西方历史文化中的性别歧视 ,并且至今存在于文化的观念层 ,同时与商品文化的兴盛有关 ,我国女性的社会性别敏感度弱于西方女性。第三部分着重考察传媒对社会性别观念的影响 ,主要在以下方面起作用 :1、传媒形成社会性别“刻板成见” ;2、传媒对弱势族群进行“消音” ;3、传媒所持的男性中心价值观内化为女性的“集体无意识”。  相似文献   

4.
短视频的时代似乎从未过去,甚至还呈现出日益繁荣的态势。其中,男性反串作为短视频中的一种独特存在,成为了大众关注的焦点,它的出现也与鲍德里亚的消费文化相契合。结合鲍德里亚消费文化的经典理论,认为这一形象建构的动因与消费社会中的个性化消费特征有关。另外,通过对身体、话语、场景三个层次的分析,归纳了短视频中的男性反串形象是如何在大众心中建构的。最后,从现实和理论两个层面对短视频中男性反串现象的建构进行了总结思考。  相似文献   

5.
严励  邱理 《当代传播》2015,(1):41-43
网络流行语在反应网络舆论、建构流行文化的同时,经历着从流行语向话语的转向。网络流行语话语建构的根本原因是传播机制及传播技术的变迁。网络话语的建构过程是网络流行语从符号替换向符号重构过渡、从边缘文化向主流文化演进的进程。话语作为网络流行语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其重要的前提是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平台为网络话语的建构提供特定的社会性语境。如今,自媒体时代的网络话语平台呈现出了民主化趋势,同时也呈现出了社会性话语建构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特别是90年代以来面临尴尬处境,遭遇种种困惑,究其原因是混淆了两组关系,一是男性中心话语与男性的关系,一是父权制文化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建构性别文学批评的平台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走出困境的良策。从“女性文学批评”走向“性别文学批评”,应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是21世纪女性文学批评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7.
郭勇 《东南传播》2015,(1):47-52
本研究使用研究综述法,探讨了私营企业主的媒介再现。私营企业主报道的立场从建国以后的负面转为多元化。对私营企业主的标签由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奸商"等,变成了"民营企业家"等;对私营企业家的隐喻主要是"英雄"与"原罪"。民间机构/机构报告是报道的主要信息来源;媒体自身为报道的主要新闻来源。报道主题主要为经济领域的行为。媒体偏重男性、社会声望高的、大型企业的、企业高层的、本地发展的私营企业主,并集中于少量产业。对私营企业主的报道框架研究主要为特定框架研究;政治话语、传统文化、社会心理、商业话语等多种因素影响了私营企业主报道。  相似文献   

8.
晚清时期报人、读者借助于报刊小说建构起了以社会批判话语为核心的公共领域,报刊小说成为晚清时期聚集主流社会文化的载体,对于推动社会变革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色情网络公共话语实践的分析,检视了中国网络色情文化的变迁史,描摹了作为当代社会意识形态重要症候的色情文化,如何参与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社会整体性变迁之中。“色情”在互联网的话语建构中,是信息自由流动、绝对自由市场的象征,是分享文化、兄弟情谊的载体,是被征用成为政治反对的话语工具、互联网新经济发展的欲望引擎,也是形塑支配性男性气质的文化力量。以高知青年男性为代表的新中间阶层既在掌握数字技术的过程中培育了群体意识与媒介表达能力,成为了网络集体行动的重要力量;也沉浸在“信息自由流动”的赛博迷思之中,试图接管文化生产与阐释权的同时摒弃了性别平等的文化政治安排。当被新经济所征用的软色情消费文化蔓延之时、“性别战争”泛起之刻、“裸贷”激发剧烈争议之际,中国社会亟需新的文化政治以促成新的社会共识。  相似文献   

10.
现实军旅题材电视剧中的女军人被赋予国家意识形态话语的同时,也因其性别成为男性凝视和欲望的对象。女军人的身体、情感以及行为往往表现出男性视角下的塑造,这无疑是在传统文化和消费主义角度下对女性的歧视和消费,缺失了对女性自我性别意义的关照。  相似文献   

11.
田璐嘉 《今传媒》2020,28(5):140-142
本文以1978年至1982年《宁夏日报》有关民族文化的新闻报道为考察对象,讨论报刊话语如何构建并作用于特殊时期的社会整合。研究得出,地方报刊在整合时期的话语构建呈现出积极隐喻的媒介形态。报刊提供社会总体形象来吸引读者成为忠实受众,并促使受众在政治许可的框架内寻求话语构建的角色安排。  相似文献   

12.
报纸作为传统媒介中的第一媒体,其政治文化功能越来越显示出其强大的社会传播力.本文对话语、新闻话语以及政治文化的概念进行了阐释,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审视了报纸新闻话语的政治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组织结构的建立,报纸新闻话语的议程设置与舆论引导以及受众认同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从新闻报道中的政治制度话语、文化话语、民族话语和社会话语等视角,分析大众媒介在构建公众身份认同及社会分层中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4.
传媒对女性象征性的歼灭 --“女性与传媒研究”之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我们对女性在新闻传播中的存在以及在传媒中女性话语面临的双重困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大众传媒中女性的文化形象被设想为支持和延续了普遍存在的劳动中的性别划分,以及关于女性和男性的传统观念。女性及其利益被大众传媒忽略、谴责、贬低或鄙视,她们的生活和她们的兴趣没有得到大众传媒的  相似文献   

15.
在延安时期的革命实践中,延安《解放日报》着力建构符合革命意识形态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交织于民族主义和妇女主义含义之中,并逐步摆脱传统贤妻良母形象变身为革命的新女性,处于阶级话语的框定之中。其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在整体上的解放内涵得到充分挖掘和有力放大,实现了在一个男性占据权力中心的社会,弱势女性与强势男性并肩作战的神话。  相似文献   

16.
对外新闻报道是一国通过大众媒介对具有国际认知价值的事实信息向他国进行的传播,它既是一种动态的话语行为,也是一种文化交往活动。这种具有跨文化特性的话语表征折射着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文化信息和价值观念。从文化话语的角度解读,对外新闻是语言使用与非语言材料融合之后形成的话语结构,既包含着意义的表述,又连接着认同的形成。中国的对外新闻媒体在话语多元与话语平衡方面均做出了改进,在此基础上应该选择积极的与共同的文化价值观进行传播,从而提升中国的对外传播能力,构建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话语。  相似文献   

17.
图书宣传话语方式的变革反映了社会文化及消费需求的变化。作者通过调研展示了当前常用的图书腰封宣传话语方式,分析了图书宣传话语方式从内容提要到腰封炫示嬗变的特征和原因,为图书生产和宣传推广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刘晗 《今传媒》2013,(1):94-95
本文从话语的角度探讨了传媒文化,在现代传播语境下的传媒话语的共同特征基础上,论述了网络话语特征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网络话语的碎片化、可写性及表述的自由化。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5,(18)
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基于费尔克拉夫的批判话语分析的方法,把真人秀节目当做当代中国社会的一种话语事件和文化现象,通过在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文化实践三个层面上分析真人秀节目的话语再现与重塑、生产和消费中的真人秀节目以及其对于话语权的争夺,从而集中探讨了真人秀节目在全民娱乐时代媒体话语权的建构问题,并从经济原动力的角度对此作出了简要思考和反思。  相似文献   

20.
话语体系作为一定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时代精神和文化传统的表达范式,有着特定的历史基因和鲜明的社会特征。在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过程中,要构建更加科学有力、更加生动活泼的中国话语体系,就需要从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出发,本着从理念到行动的思路,加强其文化基因与本质内涵的研究,进而找到发展和提升的实操性战略。文章立足当前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任务,在分析中国话语体系的历史底色与文化基因基础上,有针对性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提升策略和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