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吕虹 《辽宁教育》2010,(3):34-35
传统语文教学要求阅读教学中要注重“读中整体感知”。“整体感知课文”即不离开“篇”的整体意思和主旨来分析课文,要始终把“篇”作为感知课文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杜绝繁琐分析的有效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点深刻地阐明了阅读课文首先要着眼于整体,立足于全局,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就是从整体上把握全文。那么,我们通过哪些途径带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呢?我认为,要以“读”为手段,找准文本的特点,带课题疑惑感知、看课文插图感知、循文章主角感知、抓文本主旨感知。  相似文献   

2.
略论“美感”的培养张彦霞一、整体感知,激发欲望所谓“整体感知”,就是对文章语言整体的感受。当一篇优美的文章摆在学生面前时,教师首先要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以主动的态度去感知课文。而后指导学生朗读吟诵,在读和听的过程中感知语言的优美、和谐,揣摩、体味作...  相似文献   

3.
在传统教学中要求阅读教学要注重读中整体感知。整体感知课文即不要离开篇的整体意思和主旨来分析课文,要始终把篇作为感知课文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杜绝烦琐分析的有效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点深刻地阐明了阅  相似文献   

4.
全日制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教学部分提到“讲解课文要处理好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一般地说,可以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进行教学。”我是这样理解的,落实在具体一篇课文时,应按照“整体感知——部分深究——整体优化”的顺序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5.
“阅读教学五步法”是根据小语大纲中提出的“阅读教学要处理好课文的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一般地说,可以按照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进行。“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也是认识逐渐深化的过程。”而设计的五个步骤,即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预习阶段);细读课文,部分探究(点拨理解阶段);精讲提炼,深化提高(回归整体阶段);质疑问难,全面提高(反馈信息,拾遗补漏阶段);整体训练,强化提高(迁移运用阶段)。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在教师讲读每一篇课文之前,先让学生按要求阅读课文,通过阅读课扫清学习障碍,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知道…  相似文献   

6.
写作与阅读、表达与接受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写作表达的出发点也正是阅读接受的归宿,这两者合理地统一于一个结合点——语言表述。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以文章的语言表述为抓手,理清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思路,将文章前后比照、勾连,归纳出文章大意。这样,才算是基本完成了整体感知课文的任务。具体说,整体感知课文要有以下三个步骤:  一、读通课文,知其大略  读通课文,知其大略,是整体感知课文的最起码的要求。否则,“整体感知”便成了空中楼阁。要读通课文,须要通读课文;要通读课文,须要扫清阅读障碍——影响理解文章内…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应“读”占鳌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作为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我认为一篇课文的教学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  相似文献   

8.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一篇课文的第一步应当是“通读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放眼现实,阅读教学的容量越来越大,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可是,学生通读课文的时间却越来越少,整体感知也如同走马观花,“第一步”已变得可有可无.通读课文、整体感知是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它是继续探究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应该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提问是阅读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提问,讲究问题设计的技巧,使每个提问富于艺术性,切实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提问一般有下面几种类型: 一、把握整体,感知性提问讲读一篇课文,首先要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只有了解课文写些什么,才能进一步去理解、去体会。如第9册《海上日出》,在学生默读课文后,就要问:“太阳升起来以前,天空的景色有什么变化?”“作者在海上看到太阳是怎样升起来的?”“太阳升起来以后,天空有云,出现了什么景象?”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读通课文,把握课文的整体内容,充分感知课文的语言文字,为理解课文的内容,体味课文的思想作好准备。在讲读一段课文时,也要通过感知性提  相似文献   

10.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关于当前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整体,综合感知”。新大纲也多处提出“加强综合”,“避免繁琐的分析”,“在读中整体感知”。那么,如何从整体着眼进行讲读教学呢 ?笔者认为,要找到课文中的一个支点削枝强干,突出重点进行教学。   1.从课题出发。   课题是课文的眼睛,是课文内容和主题的集中与概括。有些题目不仅反映了课文的主题,而且暗示了行文的线索。在教学中,从课题出发,扣住突出反映题眼的重点句段,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如:《田忌赛马》一文…  相似文献   

11.
《日月潭》是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四册第八组的一篇讲读课文。本文描绘了日月潭的秀丽风光,是一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教学的重点要放在理解描写日月潭景色的词句上,引导学生想像体会那里的美丽,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时要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自己读书的过程中自感自悟,受到美的教育。教学本课可采用“三步五环式”教学模式。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要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整体入手,通过自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大体的了解,从中培养学生感悟文章整体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一环,…  相似文献   

12.
《我们家的猫》是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用生动、具体的事例描绘出了一只性情古怪、行动淘气、逗人喜爱的大花猫,抒发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本组课文的读写训练重点是“一要真实,二要具体”,要求学生写作文时不要说假话、空话,不生编硬造,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如实记叙。课文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训练重点。教学本课要依据教学大纲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及课文的写作特点,落实读写训练重点。   一、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是阅读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教学新课时应引导学生通过独立阅读,大体了解…  相似文献   

13.
课文整体感知的对象最常见的有以下三种:  一、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旨  (一)张志公先生归纳了整体感知课文大意的两项内容:  1、“文章主要谈了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情 ?”  2、“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看的,为了什么目的而写的 ?”这是从阅读写作对象和写作意图两个方面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已经涉及课文的主旨。解决这类问题有时还需要文体性和背景性的知识为前提。初中语文课本中鲁迅的文章以及外国文学作品,尤其需要这种前提知识。  (二)整体感知课文的第一要务是对课文主旨的感知。所谓主旨,是指全篇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  相似文献   

14.
一堂语文课,一般要有“整体感知———深入理解———拓展延伸(或比较鉴赏)”三大步骤。整体感知可以从宏观上把握课文的概貌,构建起全文的语义图像,形成对课文的初步印象,为微观分析、深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的程度,直接影响对课文的学习效果。但是在通常的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不够重视,常常是一开头就从课文第一自然段入手,一下子沉入对字、词、句的分析之中。由于学生缺乏对课文的整体综合印象的把握,其思维通道没能接通,所以对老师的讲解茫然不知所措,头脑中所留下的印象支离破碎,知识…  相似文献   

15.
《第一场雪》这篇文章 ,是作家峻青于 1962年写的一篇有关“雪”的散文。其文语言优美、意境清新、诗意浓郁、情景交融。教学这篇课文时 ,如何紧扣语言文字的训练 ,渗透美育 ,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笔者谈一谈自己的想法、作法。一、初读全文、感知“整体美”。在教学这篇课文时 ,教师在开篇释题后 ,应及时设疑导读 ,通过读懂课文 ,让学生形成对“第一场雪”的整体印象 ,让学生感知“第一场雪”中的整体美———下雪前 ,天气骤然变冷 ;下雪中 ,雪花纷纷扬扬 ;下雪后 ,世界变得粉妆玉砌。学生通过初读全文 ,知道这是一篇结构完美的文章。有了整…  相似文献   

16.
人教社版小学语文新教材第三册第三组课文是继“识字学词学句”和“古诗教学”之后出现的,其中保留了原教材中的两篇看图学文《秋天》《我要的是葫芦》,新入选的三篇课文是《难忘的一天》《看浪花》《兰兰过桥》。这些文章都是以孩子的眼光看待大千世界,具有独特的想象力,充满了童趣和科普气息,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和人文精神。根据本组教材内容及其在本册中所处的地位,教学时应做到以下几点。一、以读为本新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  相似文献   

17.
一、充分初读,整体感知 师:我们学的这篇课文的课题前加了“*”,说明这是一篇——生:略读课文。师:学习略读课文,我们有个好帮手,就是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现在请大家自由地读读“阅读提示”,看看本课的学习任务。(学生自由读“阅读提示”。)  相似文献   

18.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课文,整体感知主要靠读.有所感悟主要靠读,培养语感主要靠读,熏陶情感主要靠读,积累语言更要靠读。我们只有在读中才能学会读书,这是一个再朴素不过的道理。《山中访友》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篇课文,描绘了山中的一幅幅美景,作者用动情的话语,与“山中众朋友”交流心声,抒发了对祖国秀美河山的赞美之情。对于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就更需要靠读去感悟。  相似文献   

19.
《山雨》这篇课文如诗般优美抒情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彩多姿的山林雨景图,是一篇对儿童进行语文综合训练十分难得的佳作。教学时可通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感情朗读,读中悟情——班级交流”这一教学思路精心设计,引导学生诵读,精思,感受,充分让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人情人景地进入课文所描绘的特定语境读  相似文献   

20.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还是要有点系统论思想的:作为一篇课文,在整体语文素养的培养过程中究竟要发挥什么作用,是需要通盘考虑的;同时,确定一篇课文的教学思路,要有整体思想,找到适当的切入口,走进课文,科学设计“行走”路线,以一个问题领起,牵一发而动全身,使课堂教学具有整体感,也追求像写文章一样的行云流水感。学习中要切入课文具体段落、具体语句,但是这些要串在设计主线上,不要支离破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