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班主任在学校教育中承担和扮演着多重角色,班主任能否承担或者在多大程度上承担得起育人的任务,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工作的成败。刘儒德教授主编的《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效应》一书,重点收录了对班主任工作很有帮助的48种心理效应,每一种心理效应都取自心理学研究的成果并结合具体生活案例进行了阐述,同时也参考了班主任日常工作的实际,提供了一些合理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对学生的心理关注程度越高,收到的教育效果就越好。现在,越来越多的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重视和运用心理效应,从而提高了班主任工作的实效,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笔者也谈几种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效应。  相似文献   

3.
所谓心理效应指的是在人、物、境诸因素相互作用下人们心理所产生的反应。心理效应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在我们的班主任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班主任如果能充分利用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克服消极作用,就能够提高班主任工作的质量,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4.
目前,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旨在更进一步明确班主任的职责,鼓励优秀班主任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同时进一步确保班主任的合法权益。《规定》出台后引发热议,大家从不同的视角诠释和理解规定的意义与价值。为深入理解与准确把握《规定》精神,本刊于今年9月21日组织部分班主任、德育管理者与德育研究者围绕全员育人与班主任的职责定位、班主任批评权、班主任的心理调控与沟通能力等话题进行了研讨。特此将研讨成果编撰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教育教学工作对班主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对班主任来说,在建设和管理班集体的过程中,正确理解心理效应,克服某些心理效应的消极影响,会使班级工作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6.
《福建教育》2010,(2):16-16
为了给广大一线班主任搭建交流平台,总结、传播班主任工作经验,解决班主任日常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和困惑,2010年的《福建教育》将在《管理》栏目增设《班级管理》子栏目。  相似文献   

7.
班主任工作的对象是充满个性的学生,因此为提高班级管理“效益”,真正“管”到学生心里去,班主任日常工作中应注意以下三个心理效应。  相似文献   

8.
李方 《考试周刊》2011,(1):231-232
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学生处于一个复杂的信息时代.有着复杂的心理状态,班主任是班级的灵魂,必须多角度地进行班级学生的管理,可应用一定的心理效应,如“暗示效应”、“定型效应”、“门槛效应”、“奖罚效应”、“链状效应”、“南风效应”和“破窗效应”等,使班主任工作更好地进行,并且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周益民 《教师》2008,(4):19-20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领导者,是班的核心。班主任能否打开工作局面,把一个班建设得生机勃勃、具有特色、富有凝聚力,不仅取决于其工作能力的强弱,而且直接取决于其个性的优劣。良好的个性心理使班主任充满魅力和感召力,易为群体所接纳,形成权威效应。反之,则因心理抵触而恶化师生关系,使班主任工作困难重重,寸步难行。  相似文献   

10.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从心理学角度讲,应注意克服以下几种不良“心理效应”。  相似文献   

11.
笔者发现,班主任工作中的"自己人效应"常被忽视,班主任没有把学生当作自己人来看待,而是把学生当作管教的对象,无形中扩大了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促使敌对情绪的产生,使学生筑起与班主任格格不入的感情堡垒.如何发挥"自己人效应"呢?笔者在此谈谈体会.  相似文献   

12.
教育部出台《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简称《规定》),不少人认为这是对班主任工作的认可和保障。教育部在解读《规定》时历数四大亮点:明确了班主任工作量;提高了班主任经济待遇:保证了班主任教育学生的权利;强调了班主任在学校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朱彦体 《教师》2010,(13):37-38
2009年8月,教育部出台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有关负责人在解读该《规定》时表示,该《规定》有四个亮点:一是明确了班主任工作量,使班主任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来做班主任工作;二是提高了班主任经济待遇,使班主任有更多的热情来做班主任工作;三是保证了班主任教育学生的权利,使班主任有更多的空间来做班主任工作;四是强调了班主任在学校中的重要地位,使班主任有更多的信心来做班主任工作。虽然“亮点”带来叫好声,但也有针对个别条目的质疑,权可当作“见仁见智”罢了。而笔者的“兴趣点”是,该《规定》中的第十二条:班主任要“经常与任课教师和其他教职员工沟通,主动与学生家长、学生所在社区联系,努力形成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14.
2009年8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该《规定》明确了班主任工作量,提高了班主任经济待遇,保证了班主任教育学生的权利,强调了班主任在学校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宣武教育》2004,(1):25-25
作为班级工作的管理者,实施德育的重要队伍之一,班主任一直是我们关注的群体。为此,从创刊伊始,《宣武教育》就设立了《班主任工作》栏目,宣传班主任工作的新理念,搭建班主任展示思想的舞台,介绍班主任工作中的具体策略和成功做法。  相似文献   

16.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在此意义上,班级也就是学生们的社区,社会心理效应同样在起作用,作为社区首席管理者的班主任,掌握相关的社会心理效应知识,对于优化班级管理是大有裨益的。本文无意于社会心理效应的学理探讨,而旨在从班级管理的角度来诠释一些社会心理效应,希望能给从事班主任工作的同事们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17.
班级管理是一门艺术,不仅需要有严明的纪律,还需要班主任了解、熟悉学生的心理动态,更需要学习和掌握心理学知识,有效地利用心理效应,加强班级的教育管理工作。心理效应的影响如果没能引起班主任的重视,将会对班级管理和学生个体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作为班级管理者应充分了解、认识一些心理效应的作用和影响,采取有效的方法,克服某些心理效应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途接班者被戏称为"后妈",后妈难当已经成为共识。随着心理学理论在育人导学中的价值日益凸显,在班主任工作中应力求避免各种心理效应偏差和充分发挥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后妈"也能胜似"亲妈"。  相似文献   

19.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教学活动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它关系到整个学校工作的成败得失。由于班主任处于教育管理工作的第一线,面对的是一张张不同的面孔,接触的是一个个心理状态不同、情绪波动性大的青少年学生,这也就决定了班主任工作的难度大、任务重。笔者根据班主任工作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严、爱、细、勤”的四字要诀,与专家、同行商榷。  相似文献   

20.
心理偏差是人人都可能出现的问题,不过如果班主任在教育工作中出现了心理偏差,就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育人的效果。班主任能否自觉地克服心理偏差,是班主任自身素质的一个重要问题。班主任的心理偏差常常表现在:1.首因效应这是班主任在一个新班的起始阶段,对某个和某些学生所得到的最初信息因素所引起的心理效应,即人们常说的“第一印象”。如果这种印象固定下来不再变化,就会成为心理偏差。2.光环效应亦称“目晕效应”、“晕轮效应”。特别是以偏概全,一方面的优点,弥盖了缺点;一方面的缺点,弥盖了优点,造成了教育中的心理偏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