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贾平凹是一个创作颇丰的作家,无论小说散文,均以其特殊风格赢得了读者的赞誉,在当今文坛独树一帜。贾平凹也是一个极为忠实的作家,忠实于他的家乡——商州大地,以自己勤奋的笔,在商州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不断开掘,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又一幅商州大地的优美风情画。贾平凹的小说和散文相比,散文似乎更具特色。尤其他的系列散文《商州三录》(天津百花文艺出版杜1988年出版),在散文界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商州三录》洋洋洒洒十五万言,描绘了商州这块美丽富饶而充满野情趣味的神秘地方。和这块地方的勤劳勇敢而又多情多善的父老兄弟。尽管贾平凹在《商州再录》题记中  相似文献   

2.
在"商州三录"中,贾平凹首次以散文化的方式对故乡风土人情、社会历史进行了全景呈现。《商州初录》和《商州又录》侧重于撷取典型的故乡人事、描绘故乡风景,再现乡土之美。《商州再录》侧重于借由生活内涵和文化意蕴更加丰富的乡土传奇,对故乡在时代变迁中所遭遇的种种复杂问题予以社会反思和文化探询。在"商州三录"的创作过程中,贾平凹一方面完成了故乡书写方式转变,另一方面也形成了对故乡作为其文学创作根基和情结的充分自觉。  相似文献   

3.
贾平凹的长篇散文《商州三录》受到读者的称赞。本文从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巫鬼和图腾构成的神秘文化,以及商州乡民的文化心理,对《商州三录》的文化涵蕴作了阐释。  相似文献   

4.
《商州又录》是贾平凹的散文代表作。文章用细腻的笔触将陕西商州地区的地域风貌、传统文化、以及商州人朴素的生活场景进行了描绘,并对在现代文明冲击下商州的变化进行了观察记录。同时作者也将他对这片土地深厚的情感糅杂在其中,并通过审美意象的苦心营构、生活场景的细腻描绘等,将这份特殊的拳拳之情诗意地书写表达。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分析在传统与现代文明碰撞下,商州发生变化时作者的情感体验变化,并深挖隐藏其中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商州世界”是贾平凹三十余年的小说创作中一以贯之的观照视点。从《商州初录》对商州世界的诗意抒写,到《小月前本》、《浮躁》等对商州社会精神躁动的审视,再到《高老庄》与《怀念狼》对知识者精神回乡的尴尬书写,直到《秦腔》与《高兴》中对乡土文明的终结与农民城市生活的记录,尽管视角或显或隐,或正或侧,贾平凹始终执着地以故乡商洛为用之不竭的源泉,其作品也由此勾画出三十年来中国农村社会与乡土精神的嬗变历程。  相似文献   

6.
明嘉靖十三年(1534),陕西布政司右参议萧廷杰以任庆云《商州志稿》为基础,更定《商州志》二卷,但该志流传未广,知者不多。此后任庆云重订志稿,命名为《商略》。嘉靖三十年(1551),刘承学出任商州知州,将《商略》刊刻成书,并以其体例修纂商州所属四县方志。《商略》之名体现了任庆云删繁就简的编纂原则,四库馆臣未解其意,对《商略》评价有失公允。《商略》对后世商州方志的修纂、商州地方文献的传承具有开创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文学作品中,“诗化小说”、“诗化散文”是很常见的。这些概念的产生,意味着文体的交叉,而文体的交叉也是文学充满活力的标志之一。那么,作者是怎样在小说、散文中追求诗意的呢?以下引述几例,聊作参考: (1)贾平凹善于活用古诗,引古诗意于散文、小说创作,风格古朴而空灵。例如: 《商州初录·龙驹寨》:“……阳谷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冲起千堆雪。” 《商州初录·白浪街》:“江面十分开阔,黄昏中平川地里虽不见孤烟直长的景象,落日在长河里却是异常的圆。”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谭易的一组短篇小说《商州色》的思想内容进行了分析论证,认为《商州色》提出了“农村劳动妇女状况如何”这一重大的社会问题。文章从“妇女婚姻自由权利被粗暴践踏”、“劳动妇女的命运常是别人手中的玩物”、“作品留下了商州劳动妇女奋斗不息的足迹”和“劳动妇女不仅是物质财富的伟大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伟大创造者”等四个方面,对《商州色》作了具体论述。  相似文献   

9.
<商州三录>是贾平凹早期的一部具有分水岭意义的长篇散文,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它发"寻根文学"的风气之先,成为贾平凹文学创作生涯的转折点以及"商州世界"的奠基之作,文学中的"商州"开始走向世界,也是贾平凹散文语言转型与走向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0.
《秦岭记》是贾平凹严格意义上的第一部笔记体小说,被誉为贾平凹的“山海经”。《秦岭记》继承了《商州三录》《山本》的秦岭叙事,但又不同于贾平凹从前的写作模式与叙事结构,它以笔记小说的形式讲述了五十七个秦岭故事,以展现广博的秦岭地域风貌及特色文化为主,从生态之美、民俗之奇、人文之智三方面呈现出贾平凹对秦岭全方位的观察与理解,并试图破解秦岭数千年所沉淀下的“仰观象于玄表,俯察式于群形”的文化密码,探究贯通秦岭的物质现实与精神观念。  相似文献   

11.
清代王如玖《直隶商州总志》是研究商洛地方史的一份重要文献。其中收录了唐代商州刺史40人(只具名而未详述)。本文据两《唐书》等有关文献对其进行了考辨。40人中有2人不是商州刺史,1人任而复改,未成行。另外新得8人。同时对其中39人的生卒年、仕途、事迹进行了考述。  相似文献   

12.
《近思录》是朱熹、吕祖谦编纂的一部理学入门教科书,该书作为对北宋“道学四子”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著作的选辑,涉及治学、教学、处事、修身、齐家、治国等方面内容,是学习、研究宋代理学基本内容和框架体系的经典文献,被梁启超列为国学必读书之一。姜锡东教授《(近思录)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对《近思录》这部儒学名著做了忠于历史的细读和追寻现代意义的评析。姜教授对宋代理学回归原点的反思,对当下中国古代思想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天宝四载,李白在朝廷遭受排挤,不得不离开长安东去,路过商州。据清代商州方志中记载,李白与商州有关的诗歌有十余首,这些与《李太白全集》中收录李白在商州时创作的诗歌,部分有所不同。清代商州方志中李白的商州诗,一方面吟咏秀美的自然风光,一方面记述厚重的人文景观。在政治上受挫的李白,在诗中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不屈其志的节操及仕与隐的矛盾心理。研究清代商州方志中所收录的李白诗歌,对全面了解李白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作为北方话地区的商州话必然会在用北方话写的小说中有所反映,也必然会蕴藏大量书面语中的一些用词的。对商州方言中所见《红楼梦》、《西游记》词语加以辑录、阐释,致力于探究汉民族大文化背景下商州方言的发展与演进。以求对语言文学研究者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现就商州方言中所见两部小说词语加以辑录、汇释,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黑美人》,又译作《黑骏马》,这是一部迄今为止仍受到世人公认的描写动物最成功的电影,改编自安娜·施维尔的名著《黑骏马》。  相似文献   

16.
李心传的长编体名著《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向以取材广泛,征引宏富而倍受推崇和重视。据统计,《要录》二百卷,共使用官私文献四百九十余种,其中,官方史书三十五种,私史、杂史、笔记一百七十种,传记、行状、碑铭一百五十余种,地方志十六种,文集、别集三十余种,另外,尚有百司题名五十种,单篇诗文四十种。记高宗一朝三十六年史事,征引如此丰富,实属罕见。  相似文献   

17.
笔者手边有两种金宏宇的著作:一种是《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名著版本校评》,另一种是《新文学的版本批评》。前者2004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列入“猫头鹰学术文丛”出版,后者2007年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列入“武汉大学学木丛书”出版。这两本书与那些关注新文学版本的“书话”或“过眼录”不同,着力点在“学术”。  相似文献   

18.
《商州情结长安气象:贾平凹的文艺世界》从地域文化视角探讨贾平凹文学创作的密码,力图呈现商州和西安在贾平凹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是把握贾平凹文学个性的一个突破口。该书征引史料,追本溯源,具体分析了商州和西安的地域文化基因不仅是贾平凹"商州情结长安气象"创作风格的源头,也是贾平凹作品具有民族性特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宋元检验三录》乃是清嘉庆年间吴燕据顾广圻所藏宋人宋慈《洗冤集录》(通称《洗冤录》)、宋元间人赵逸斋《平冤录》和元人王与《无冤录》所刻印之书,是中国法医学方面的重要典籍,就中《洗冤录》且已被译成英、法、德、荷兰等国文字,为举世所推重。而《平冤录》更属难得之本,《四库全书》未收。《三录》所收传世甚鲜,亦属罕见之本。约在有清初年,不知谁何,辑为《无冤录》一种,有浙江巡抚采进本,经《四库全书》入存目,其后沈家本收得此本朝鲜传钞本,据以收入《枕碧楼丛书》,是为沈本。按此本分上、下二卷。本文作者以所获《宋元检验三录》中《平冤录》、《无冤录》核之,发现沈本上卷即《三录》本《无冤录》全文,下卷原系《三录》之《平冤录》全文,乃与《无冤录》无干。《四库全书总目》作者及沈家本只因未及见《平冤录》,并为所误。又《洗冤录》虽为宋人宋慈所作,但今本所附《圣朝颁降新例》系元人增补元朝有关典籍,有史料价值,因与《无冤录》(间及《平冤录》)互校对勘,并证以《元典章》、《通制条格》、《大元检尸记》(从黄时鉴教授自《永乐大典》辑出订名)、《元史》所见相关文字。以广异闻云。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在他那部不朽的名著《史记》里,把秦末农民大起义的领袖陈涉列入“世家”,又将“号为霸王”的项羽编入“本纪”,表现了其卓越的史识。可是历代史家,多不识太史的苦心,他们纵然对《史记》不乏褒扬之论,但对司马迁这一有心的安排颇多微词。班固因《史记》撰《汉书》,武帝以前主事,多录《史记》原文,却把陈、项归进列传;刘知几撰《史通》,大兴问罪之师,怪《陈涉世家》其称不当,“名实无准”,讥《项羽本纪》“纪名传体”,“再三乖谬”。解放以后,人们肯定了司马迁列陈涉为“世家”的进步意义,有的同志却又走到另一个极端,说司马迁“列陈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