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意象的传递问题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而对于文化意象传递中出现的文化缺位的研究却不太多。作者通过对文化意象和文化缺位的分析,结合杨宪益《红楼梦》译本里的实例,阐析了文化缺位状态下文化意象传递的问题。认为对于文化缺位状态下的文化意象的翻译,应以最大限度传递原文文化意象为目的,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灵活使用各种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文化对比视角展示了中西文化中一些典型的文化意象,以实例反映这些意象在两种文化中所具有的不同内涵,着重论述了文化意象在诗歌中的传递。通过对中英文诗歌中的文化意象的分析,认为翻译者在意象的传递过程中要充分具备文化翻译意识,力求进行完整而充分的意象传递。  相似文献   

3.
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使人们对翻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译文既要优美流畅,更要尽可能完整、准确地传达原作特有的文化意象.文化意象的传递是文化传递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在翻译中忽视了文化意象的意义与传递,就会影响原作整体内容的传达,甚至影响对原作意境、人物形象的把握.本文将分析和探讨文化意象的表现形式与错位, 并从接受理论的角度研究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  相似文献   

4.
翻译中文化意象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使人们对翻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译文既要优美流畅,更要尽可能完整、准确地传达原作特有的文化意象。文化意象的传递是文化传递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在翻译中忽视了文化意象的意义与传递,就会影响原作整体内容的传达,甚至影响对原作意境、人物形象的把握。本文将分析和探讨文化意象的表现形式与错位, 并从接受理论的角度研究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  相似文献   

5.
本文拟从诗歌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入手,探讨中诗英译中对文化意象处理方法得与失,以及采用增译语词提示法、浅化处理释义法、直译意象保留空白法、直译加注法等方式对文化意象脱落进行补偿,尽量做到保留民族文化特色,做好传递文化的桥梁.  相似文献   

6.
文学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对文学翻译者来说是个很重要的问题,而其中文化意象的走失是意象传递中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文化意象走失的分析阐述发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意象是文化与情感的载体,文章以苏轼诗词中的意象为研究对象,以林语堂译本为例,通过分析意象背后蕴藏的文化与情感,来讨论该译本中意象的传递效果,以求对诗词的意象翻译提供参考。文章发现,意象背后的文化与情感无法做到百分之百的传递,因此译者要灵活采取翻译方法,最大化地再现其内涵。  相似文献   

8.
文化意象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朵语言奇葩,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在翻译中,尤其在文学翻译中,是应着力转换的。本文以一些中译英实例说明文化意象在传递原作精神、刻画人物性格等方面的重要意义,总结出文化意象传递常用的一些方法——直译法、直译+注释法/直译+意译法、意译法等,强调译界人士应该更加重视文化意象的传递.  相似文献   

9.
程敏  郭花蕊 《海外英语》2013,(5X):143-145
文化意象是翻译中非常有意义的研究对象。文化意象的传递,反映了不同民族文化在翻译中的碰撞、转换、交流和接受。美国梦工厂制作的动画电影《功夫熊猫2》运用了大量中国文化元素。该文旨在通过原声电影《功夫熊猫2》中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意象的传递与再现更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在西方的输出及接受。  相似文献   

10.
张涛 《海外英语》2011,(11):203+210
各民族语言丰富多彩,有着各自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意象,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尽量体现出原作品中的文化意象,传递出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力求避免文化意象的失落。  相似文献   

11.
民族性决定了文化的相对固定性和独立性,从某种意义上讲,民族性也决定了文化意象传递的缺失性。而这种反映在文化传递中意象的失落和歪曲现象也正是译介学所关注的焦点。通过分析理雅各和汪榕培等《易经》的英译文本,认为两者在译介过程中都未能正确传递《易经》文化的民族特质和意蕴,甚至在文化意象传递方面还存在错位、失落、歪曲现象。在英译过程中君子、小人的德才品行的意蕴,黄色被赋予的尊贵象征,"西山"通假"岐山"及岐山献祭这一典故等都未能译出,这些都损坏了易文化中特有的文化意象。同时研究也认为语言在不同文化背景译介时,文化差异是促成其文化意象失落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翻译的任务在于尽力做到再现原语的信息,然而,准确的传达原作特有的文化意象是译者面临的巨大挑战。通过俄汉语言的文化意象对比,探讨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文化意象的对应与非对应的关系,使文化意象得以有效传递。  相似文献   

13.
汉诗是中华文化之精华,在全球化语境下汉诗英译对本土文化身份的重构以及世界文化版图的重新确立意义重大。汉诗英译重在意象的传递。汉诗英译的意象传递是译者以"异化"的道德态度,充分调动诗学创作和信息传递的双重主体性,运用抵抗或通顺的话语策略,产出具有异化效果的可读性译文的过程。汉诗英译的意象传递策略包括完全抵抗策略和部分抵抗策略(意象的调整、加工、舍弃、加译)。  相似文献   

14.
以译介学的有关理论来分析文化意象翻译时的传递问题,从而更好地阐述了文化意象传递过程中的失落现象,增强翻译时译者的责任,即尽最大可能传达原作的意象,以及更好的了解了对读者也应持有相当程度的信任。论文以《牡丹亭》英译本中几处意象翻译的处理为例,管中窥豹了译介学理论对文学翻译产生的影响以及翻译过程中意象失落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王小燕 《海外英语》2014,(15):157-158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以意象为出发点,强调文化,语言,意象三者的紧密联系。诗歌中意象丰富,文化意义深远。李贺诗《梦天》中意象紧凑奇诡,极具中国传统神话文化色彩。该文意欲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诗歌《梦天》仙境中众意象及其文化性在英译文中怎样被有效高效传递,以期为诗歌翻译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6.
文化意象的传递是不同民族文化在翻译中碰撞、交流、接受的过程。在传递过程中很多文化意象会发生淡化、扭曲、变形。从译介学角度出发分析《活着》英译本,可以窥斑见豹,了解中国思维习惯、历史习俗、宗教文化在翻译传递过程中的变化情况,以及译介过程中文化的迁移及译者所承担的责任。  相似文献   

17.
文化意象是诗人常用的情感载体,诗词翻译应尽可能准确、完整地重构原作中的文化意象,传递其蕴涵的文化内涵。译者对原诗文化意象语义的识解直接关乎译文质量的好坏。论述从认知语言学识解理论的四个主要维度对汉诗文化意象及其翻译进行探讨,研究译者对诗中文化意象的识解操作及其对运用目标语进行文化意象重构的影响,从而为准确处理文化意象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从"亚洲四小龙"的翻译看文化意象的错位与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往往会造成文化意象的错位,这种错位给跨文化信息的传递带来了困惑,但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增多文化间文化意象的融合已经越来越普遍,融合后的文化意象也得到了人们更广泛的认可。  相似文献   

19.
唐诗是中国古代夺目的瑰宝,是世界文学大花园中绚丽夺目的奇葩。颜色意象构筑了唐诗多姿多彩的美丽图画,颜色意象早已摆脱了现实的枷锁,成为表现诗人内心情感的独特载体,富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做为语言之间的桥梁,翻译的首要任务即传递文化信息,要做到有效地传递颜色意象的文化信息,应该忠实原作原意。  相似文献   

20.
赵雅芝 《海外英语》2013,(13):155-156
唐诗是中国古代夺目的瑰宝,是世界文学大花园中绚丽夺目的奇葩。颜色意象构筑了唐诗多姿多彩的美丽图画,颜色意象早已摆脱了现实的枷锁,成为表现诗人内心情感的独特载体,富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做为语言之间的桥梁,翻译的首要任务即传递文化信息,要做到有效地传递颜色意象的文化信息,应该忠实原作原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