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传统上我们理解法制为法律制度,但在改革开放后的近20年里,法制概念有了极大扩展。分析法制概念扩展原因,探析社会主义法治概念的生成及其对法制概念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明蜥“法制”与“法治”概念的区别,科学释解法制概念。  相似文献   

2.
法治与法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法制到法治,是世纪之交中国法学研究的重大突破和法治发展的历史性飞跃。从法制到法治的转变,要求我们加深对两个概念内涵的研究和探讨;法制侧重于静态的制度描述,法治则追求法的理念、精神和原则;法制的价值取向不明,而法治则执着地表明和追求其正义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法无明不为过”法制原则的理论基础,源自于西方法学家民主法治思想;其本质是民主和法治对法律精神的内在要求。在中国确立“法无明不为过”法制原则,是中国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的。新中国法制史上“法无明不为过”法制原则在曲折中发展,但最终会将“法无明不为过”法制原则在中国正式确立。  相似文献   

4.
党的一五大报告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九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又将此写入宪法。“法治”与“法制”,虽然仅一字之差,但从内涵上讲,即有很大的区别。“法治”与“活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法治表达的是法律运行的状态、方式、程序和过程;而法制是一个静态的概念,是“法律制度”的简称。现代法治的概念包括如迭律的至高权威,法律的公正性、稳定性、普遍性、公开性和平等性,法律对权力的制约与对人权的保障等一系列原则和基本要求2迭制则不必然地具有这些内涵。只要有法律和制度存在就有法制存在,但不一定就是实…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辨别法制与法治的概念入手,揭示法制与法治的一般关系与矛盾冲突;指出社会主义国家仍然需要法治;文章还对社会主义法治的层次作了较透彻的分析,并对中国从法制到法治的实现过程作了些设想。  相似文献   

6.
李磊 《教学考试》2023,(8):22-24
<正>历史教学中会涉及许多概念,理解概念对于学生的历史学习至关重要,它直接涉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方法掌握、价值观的认识等多个方面。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许多易混概念,而且有些易混概念仅有一字之差,非常容易混淆,最终会影响学生历史学习成绩的提高。下面以“法治”与“法制”这两个概念为例,谈一谈易混概念的辨析。一、古代“法治”与现代“法治”在学习统编历史教科书选择性必修1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时,有细心的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老师,中国古代政治特点不应该是“人治”吗?那本课的题目为什么是“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呢?中国古代有“法治”吗?  相似文献   

7.
“法制”与“法治”这两个概念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中经常出现。它们之间既有一定的联系 ,也有一定的区别 ,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正确指导学生区分和理解这两个概念 ,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材 ,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法治观念 ,学会依法办事。一、“法制”与“法治”的含义辞源第 1 794页对“法治”与“法制”的含义作如下解释 :法治是谓根据法律治理国家 ,相对“人治”而言。晏子春秋谏上 :“昔者先君桓公之地狭于今 ,修法治 ,广政教 ,以霸诸侯。”而“法制是指法令制度。国语周中 :‘今陈国道路不可知 ,田在草间 ,功成而不收 ,民罢于逸乐…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邓小平法制思想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东、邓小平都对中国的法制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都认为法制建设需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吸取和借鉴他国有益经验,但两人对法制的认识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对“人治”和“法治”的认识不同;对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关系的认识不同;对法制的功能认识不同。在法制建设实践方式上两人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的法治思想是对邓小平法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世界法制明的成果的积淀。他从“法制”的单一提法到“法制”与“法治”的同时提出,直到提出“依法治国”,是对“法制”内涵认为的拓展提升,体现了“法治”的人民性和广泛性,明确了“依法治国”的主体只能且最终是人民群众,真正的法治国家只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监督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0.
中国法制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农村社会的法制现代化,但这种理想与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国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尽管人民调解是中国传统的纠纷解决机制,但是其在缓解现代农村社会法治需求困境方面仍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中国法制现代化应是建立在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和经验之上的推进而非概念中的展开,因此,人民调解机制可以视为中国法治深入农村社会的有效渠道,可以视为现代法律进入农村社会的窗口。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足球黑哨现象产生原因的分析,提出从配套完善体育法制方面入手解决中国体育出现的竞赛不公,“假球”,“黑哨”泛滥的具体办法。强调以法治体,使中国体育步入健康,有序的良性循环的政党轨道上来。  相似文献   

12.
清末,随着西学东渐,“法治”这样一个来自不同的政治文化类型,比较抽象的概念,被介绍到了中国。国人从不同方面,用不同方式对它进行着揭示,构筑着中国的法治概念。对于法治概念之含义的呈现与明确,既有从“以法治国”和“任人与任法”这些角度进行的详细描述,也有简明扼要的定义,即将法治定义为“以法治国”或用“法治”与“法治国”互训。对于法治概念的理解和揭示,一方面还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如从传统的治道治术的思路出发,使用传统的政治话语来进行理解和揭示,另一方面又受到当时传人的西方政法文化的影响,与“文明国”、“专制国”、“立宪国”这样一些概念联系了起来。到辛亥革命前时,体现国人对于西方法治的认知和对中国现实的关注的法治概念基本建立了起来。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法治”概念的重新探讨,指出真正的“法治”应该是以民主为基础的“法律至上”,同时还应该和道德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国的“法治”思想起源于法家的“法治”思想,西方社会的“法治”思想渊源于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概念。中国要尽快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对西方社会所代意义上的“法治”有明确的认识,同时,要从多重维度实现我国的“法治”。  相似文献   

14.
法制与法治有区别又有联系,本文通过“法制”与“法治”的辩析,旨在阐明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依法治国”思想的又一次飞跃。  相似文献   

15.
无论从历史角度出发,还是概念本身来看,法制与法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准确把握二的关系,能够帮助我们正确理解依法治国的科学含义,以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的法治思想是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思想。他根据中国建设成现代化国家的任务,将建设法治国家作为改革开放的目标之一,在经济建设中完善法制,推进从进行人治向法治的转变;在文化建设和创新中促进法治化的进程,创造法治的环境。  相似文献   

17.
中国法制文明渊远流长,在传统中国法律发生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浸透着浓郁的儒家文化思想,显现东方文化特有的精神气质,其中“礼刑结合”、“德主刑辅”是德治与法治并重的法治思想渊源。中国法制演变的逻辑,为今天我们加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宝贵的历史鉴借。  相似文献   

18.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作为治理国家方略有其历史渊源。当代的“德治”、“法治”与以往“德治”、“法治”有根本区别。以德治国”是对“依法治国”的进一步肯定和有力支持,是在施行社会主义法制的同时加强道德建设,实行德政与德教。法治是道德的基本体现,道德是法律的精神基础,二紧密结合,相得益彰,互为补充,共同起着维护秩序、固国安邦的重要作用。中国当代的“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内容以及实现途径是对以往所有“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继承和发展,并独具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法治提供了制度保障,“以人为本”是其极终价值目标。建设一个和谐的“人性化”社会,就必须在立法、执法等社会生活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法治理念。探讨“以人为本”的意蕴,有助于法制的改革和法治实践。  相似文献   

20.
培育法制观念相对于整个法制工程而言是先导性和基础性的工作。西方法治思想源远流长,而中国人治思想极为丰富。当前中国官方和民间存在着法制观念的诸多障碍:官方视法律为管制民众的工具,持片面的“秩序观”,对法制采取“机会主义”和“便利”态度,盛行官场“潜规则”;民间“情”重于“法“,迷信“关系”,缺乏权利观念和争讼意识。官方和民间的观念障碍又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培育法制观念既是渐进的,又是紧迫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