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小数加减法"是对学生在四年级下册学习"小数加减法"前的铺垫。通过分析学生在小数加减法的典型错例,教师在三年级下册小数加减法的教学中利用"联系实际""先估后算"等策略,并将其与生活中的小数意义联系起来教学,有效消除了学生在小数加减法中的"牛皮癣",为学生在四年级下册继续学习小数加减法作好铺垫。  相似文献   

2.
于飞  徐丹红 《江西教育》2022,(14):46-49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72~73页. 课前思考: 四年级的"小数加减法"历来都被视为简单易学的内容,因为在该内容学习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加减法、一位小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已经有了一定的算理基础和迁移能力.事实也的确如此,通过前测(教材第72~73页"做一做"各选4题),发现数位相同的小数加减法(例...  相似文献   

3.
《小数加减法》是在整数加减法、小数的初步认识(一位小数加减法)以及小数的意义性质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教学的难点是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减小数。什么是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小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是整数运算,并明确"满十向高一级单位进一"或者"从高一级单位退一当十"。因此,算理可理解为:加减运算的意义,小数概念背后所蕴涵的十进制、位值制思想,运算的性质与定律,运算之间  相似文献   

4.
陆轶娜 《新教师》2019,(6):76-77
传统的小数加减法练习课是让学生熟练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技能,并能用小数加减法去解决生活中相应的数学问题。钱老师的练习课也围绕这两点设计了五个环节:一是回忆并巩固小数加减法的算法和算理;二是联系生活的事例进行小数加减法的混合练习;三是三道加减混合算式比大小并计算;四是再次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生活问题;五是综合运用知识进行填数练习。简简单单的五个环节,处处体现了钱老师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关注与渗透,真正体现了“简单”数学课的“不简单”。  相似文献   

5.
<正>在课堂教学从热闹花哨回归真实自然之后,"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的理念已被广大教师所接受。这里的"教什么"就是要我们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设计教学过程,以期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学案例: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小数加减法"一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课堂中教师频繁地强调"小数点对齐",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著名特级教师刘德武说过:"只有在对比的情况下,学生才能深刻经历、感受。"  相似文献   

6.
以"小数加减法"一课为例,就如何进行有效的知识正迁移,沟通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的内在联系;如何突破"末尾对齐"在小数加减法中的负迁移;如何进行有效的小数加减法练习进行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小数加减法。(五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七册第23页例1、例2)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小数位数不同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算 (1)25+65 240+65 75-45 170-65 (2)1.25元+2.31元 0.73元+2.17元  相似文献   

8.
教材版本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运用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9.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让学生在小学阶段积累一定的数学模型思想,并逐步体会数学建模过程是数学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学生数学素养形成的重要体现。笔者在引导学生"探讨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时渗透了数学模型思想,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算法,构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模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完成教学任务要靠师生共同 努力。依据目标教学,组织学生自学,使学生心中有数,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在主动探究过程中拓宽思路,领悟学法。 我在教学小数加减法这一节内容时,拟定出以下学习目标:(1)理解计算结果是小数,为什么末尾“0”要去掉的道理;(2)会列竖式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3)掌握小数加减计算法则;(4)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异同;(5)养成认真细致和验算的好习惯。 目标制定后,教学时适时出示学习目标,并引导学生  相似文献   

11.
由于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完全相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和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原理一致,因此,小数加减法的教学,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在组建新的知识结构时,应引导学生发现小数和整数间的共同点,迁移类推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做到计算...  相似文献   

12.
王莉 《黑河教育》2013,(4):70-70
教学内容:三年级下册第95—96页例3和例4。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经历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3.通过让学生试算小数加减法,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尝试精神。4.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和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  相似文献   

13.
吴海青  张华 《新教师》2024,(1):17-18
<正>“小数加减法”是计算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继“整数竖式加减法”之后,学生第二次接触竖式计算。一线教师发现部分学生受整数加减法竖式计算末位要对齐的影响,在用竖式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时,总是把两个小数的末位对齐。此时,如果两个小数的位数相同,则计算结果正确;如果两个小数的位数不同,则计算结果完全错误。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那么,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相似文献   

14.
数学第七册     
二、小数的四则运算。这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包括小数加减法、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三节。三节教材均按计算的意义、计算法则、计算技能的训练、简单应用这个过程编排。 1.小数加减法。这部份运算是整数加减法在小数部份的延伸,计算意义和法则都与整数加减法基本相同,教学比较容易。但应注意:①帮助学生排除整数加减中“末位对  相似文献   

15.
<正>通过问题提出开展教学是当前数学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尽管越来越多的教学实践引进了问题提出活动,但对于课堂教学中如何通过设计问题提出任务,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还缺乏足够的研究。本文针对“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单元开展了问题提出任务的整体设计,以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小数的意义及加减法的运算道理。一“、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单元分析本单元是在初步认识小数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案例背景】青岛版四年级上册《小数加减法》这部分内容,主要通过克隆技术的介绍,让学生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着重探索两位小数与一位小数相加、减的竖式计算。要求学生用竖式计算两位小数加一位小数,引导学生把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迁移到小数中来。在交流不同的算法的过程中,着重比较"把小数点对齐"和"把末尾对齐"这两种算法哪一种正确。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把更多的注意力  相似文献   

17.
<正>“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主要引导学生根据一位小数的含义,探索和理解一位小数加减法运算的算理,掌握算法,初步感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内在关联,形成运算能力、推理意识,感悟数的运算本质上的一致性。一方面,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完成了整数加减法的学习,在三年级又分两次初步认识了分数,学会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18.
《数学》八册P.101例8,是珠算小数加减法.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弄清例8的数学地位.例8是继7道笔算"小数的加减法"例题之后出现的小学阶段唯一的一道珠算"小数的加减法"的例题,如果忽视了这道例题的教学,就会在小学生头脑里形成珠算小数加减  相似文献   

19.
【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第51页练习八第7~10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联系,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发展计算能力。2.使学生经历应用小数加减法的有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提出问题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相似文献   

20.
学好小数加减法,最关键的一点,是要"数位对齐"。可是有的同学并没有真正理解什么叫"数位对齐"。因此在做小数加减法题时便经常会出现下面的一些错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