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邓良秀 《教师》2014,(7):44-45
正关于《故乡》一文的主题,课本注释上是这样写的:这篇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二十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的二十年中国农村的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想要改造旧社会、创建新生活的强烈愿望。陈根先生在《谈故乡的主题》中是这样概括的:"小说以‘我’回故乡的一段经历,深刻地揭露了人们之间的可悲隔膜,突出了农村凋敝、农民破产的  相似文献   

2.
小说《故乡》的主题,全日制中学课本《语文》第三册第408页注释中作了这样的归纳,“这篇小说……通过国上二十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我认为反《故乡》的主题局限在“农村”、“农民”上的概括是片面的。《故乡》应是旧中国的缩影。  相似文献   

3.
鲁迅小说《故乡》主要写了三个人物:闰土,杨二嫂和“我”。在教学中,不少教师只注意对闰土这个人物的分析,却忽略了对杨二嫂这一形象主题意义的开掘。 主题是通过人物形象展现的。《故乡》重点写了“我”和闰土少年时代愉快的交往,以及20多年后“我”回到故乡与闰土重逢的场面。通过闰土20多年前后的巨大变化,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十年中国农村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小说《故乡》,是通过写故乡人们(重点是闰土)前后二十多年的变化,来揭示病态社会的根源,表达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社会的强烈愿望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弄清“作者写了故乡什么变化”,是正确理解作者意图、准确把握小说主旨的一个关键。笔者认为,回答这一问题,既不能仅仅依据课后练习提示而局限于闰土与杨二嫂外貌、语言等具体变化,也不能如许多分析文章那样只是简单  相似文献   

5.
韩福林 《科学教育》2007,13(6):90-90
鲁迅小说《故乡》主要写了三个人物:闰土,杨二嫂和“我”。在课堂教学中,多数老师只注意对闰土这个人物的分析,忽略对杨二嫂这一形象。主题是通过人物形象展现的。在《故乡》这篇小说中,重点写了“我”童年时代和少年闰土的愉快的交往以及20多年后“我”回到故乡与闰土重逢的场面。通过闰土20多年前后的巨大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十年中国农村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而二嫂这一形象则是另一群破产者———城镇小市民的代表,她的命运和遭遇,从城镇小市民的角度揭示了当时社会经济的衰败、萧条和没落,反映了社会破…  相似文献   

6.
鲁迅小说《故乡》是初中语文的传统教材,小说主要写了三个人物:闰土,杨二嫂和“我”。在课堂教学中,不少语文老师往往只注意对闰土这个人物的分析,却忽略对杨二嫂这一形象主题意义的开掘。主题是通过人物形象展现的。在《故乡》这篇小说中,重点写了“我”童年时代和少年闰土的愉快的交往以及20多年后“我”回到故乡与闰土重逢的场面。通过闰  相似文献   

7.
[教例] 教鲁迅小说《药》。在学生基本明确了作品有两个故事、两条线索以后,我设计、提出了一组问题:一、假如我们把小说分成夏瑜牺牲、华老栓买药两个故事写,那么会形成怎样的两个主题?二、改写后的主题与作品原有的主题在反映问题的本质上和深度上,将有什么不同?三、作品为什么把华老栓买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和儿子病死、华大妈上坟作为明线,把夏瑜因革命被杀的故事作为暗线,而不是相反?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四、作品  相似文献   

8.
鲁迅小说《故乡》的主题是什么?至今人们的看法还很不一致。有些比较流行的观点,仔细推敲一下,感到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不尽吻合。比如,不少同志提到,小说主题是“揭露反动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压迫与摧残。”但是,用小说实际一检验便不难发现,这一结论很难从作品中找到充足的依  相似文献   

9.
孔庆东在讲鲁迅《故乡》时,曾经谈到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我想读过《故乡》的学生,可能对教师归纳的中心思想都忘了,但是忘不了小说里的那个画面:深蓝的天空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海边沙地上一个少年戴着银项圈。这个画面是永远忘不掉的。其实如果写在别的小说里,也不见得这么难忘,为什么《故乡》里的这一段这么难忘呢?我觉得这一段是故乡的灵魂,就像诗歌有诗眼一样,这是题眼。为什么说它是题眼呢?因为《故乡》讲的是一个希望的主题,  相似文献   

10.
《故乡》的主题,人们谈得最多的以下几方面:展现了一幕辛亥革命后农村的破产情形;揭露了造成农民贫困的原因;揭示了农民灵魂中受到的封建思想毒害;表达了对新生活的向往。以下两种概括就是如此。一位研究者这样写道,《故乡》的主题是“1揭露社会黑暗,2指出社会根源,3批判三种态度,4探索新的出路。”(丁尔纲:《鲁迅小说讲话》)  相似文献   

11.
《故乡》是鲁迅先生写于1921年的短篇小说,长期以来一直是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小说题材的范文之一.这篇小说以"我"回到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20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的衰败、萧条、农民日趋走向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闰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把握闰土的人物形象也就成为解读《故乡》的主要任务,本文作者试图对闰土这个人物形象做一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我解读】 《故乡》是鲁迅深情描写旧中国农民生活的力作。小说写于1921年1月。为了揭示辛亥革命后旧中国社会和民众精神面貌的可悲变化以及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源,鲁迅采用对比手法,抓住小说主要人物二十多年来发生质变的细节进行描写。  相似文献   

13.
李复安 《语文知识》2003,(11):10-11
一、鲁迅、李箕永的《故乡》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写于1921年,同年5月发表于《新青年》杂志上。作品塑造了闰土这位被压榨得干枯、麻木的中国农民典型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农村经济凋弊、农民生活困苦不堪的历史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农民苦难生活的深切同情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社会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14.
《故乡》是鲁迅在1921年5月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的一篇小说,从“风雨如晦的故乡”到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关于《故乡》的解说就没有停止过。郑振铎在给周作人的信中指出:“近来创作世界产品虽多,好的却极少,鲁迅君的《故乡》可以说是最好的作品。”其实,经过岁月风尘的风干与磨砺,《故乡》的价值和  相似文献   

15.
《社戏》是鲁迅先生上世纪二十年代写的一篇反映自己童年生活的小说。无论是从鲁迅先生创作这篇作品的时代,还是作品所描写的时代,当时旧中国农村正处于贫困和动乱境地,农民生活充满悲惨和不幸。但是我们拿《社戏》和鲁迅的其它一些描写农村生活的作品比较,我们发现《社戏》所反映的农村,既没有《阿Q正传》中那种阶级斗争日趋尖锐和动荡不安的气氛,也没有《故乡》中那种农村经济日趋破产的景象,更没有《祝福》中那种难以避免凄厉的悲剧。《社戏》中写的平桥村生活显得宁静美好,整个作品带有一种牧歌的情调。小说表现的是作者儿时在平桥村一段美好生活,歌颂了以六一公公为代表的农民和以双喜为代表的少年们身上那种淳朴善良、热情好客、聪明能干的好品质.  相似文献   

16.
认识与启迪──浅析鲁迅写少儿作品的特色宁夏大学中文系孙郁方在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中选了不少鲁迅的作品,少年儿童的命运一直是鲁迅十分关注的社会问题,小说《故乡》、《孔乙己》、《社戏》以及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刻画了栩栩如生的少儿形象,文章的字里...  相似文献   

17.
在小说《故乡》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对“杨二嫂”这个人物形象讲析往往忽视,讲之有所不及,其主要原因认为在于“抓住重点”,着重讲析的是闰土,而对“杨二嫂”这个次要人物却是轻描淡写,从略一讲地走过场。 写《故乡》小说,鲁迅先生的确在闰土身上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感情,大量的情节也都是描写闰土的。但是,从揭示主题的需要来看,对“杨二嫂”的描写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只要从作品的实际情况出发,就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闰土和杨二嫂,都是从各自的角度来暴露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本质的。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达不到预定的写作目的。下面就“杨二嫂”在作品中的作用,谈一点个人的  相似文献   

18.
毛主席在论及辛亥革命时说:这次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青年运动的方向》)。鲁迅于一九二一年写小说《故乡》时,虽然还没有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但是他却从实际生活中看清了虽经辛亥革命,而一切“仍旧”如故。因此,从本质上看,鲁迅在《故乡》中始终围绕着“故乡如故”选取和组织题材、塑造人物、表现主题。作者通过精湛的艺术构思,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增强了艺术的效果。鲁迅以故乡的“未变”,直接写出故乡如故。小说一开始,就写“我”冒着严寒回到了“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见到的是:“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一幅萧条、荒寂的农村图景。作者于此决非泛泛之笔,也不在于单纯的渲染环境气氛,而是以此证明“故乡本也如此”,“没有进步”。二十多个春  相似文献   

19.
《故乡》是鲁迅短篇小说的代表作,选自《呐喊》。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二十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揭示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提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20.
一、宏观把握到位。阅读一篇文章 ,必先让学生通览课文一、二遍 ,从整体把握下面几个问题 :这篇文章是何种文体 ?如在教学鲁迅的《孔乙己》时 ,在学生通览全篇后 ,首先让他们明确文体是小说 ,再和以前学过的鲁迅作品按文体归类比较 ,得出三类作品 :散文类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议论文(又称杂文 )如《友邦惊诧论》 ;小说类如《社戏》、《故乡》、《孔乙己》等。这样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利于巩固所学的内容 ,加深学生的印象。接着让学生思考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什么 ?为什么写这样的题材 ?(根据课文提示回答 )  二、选点精读到位。在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