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故事一个上小学三年级的小男孩,有一天上学迟到了,老师很生气,罚他当天打扫教室。放学后,小男孩忍着同学们“幸灾乐祸”的讥笑扫完了教室,他感到很委屈。从小到大,爸爸、妈妈、老师一直说,劳动是最光荣的,可今天,他觉得劳动是一种耻辱。回到家里,小男孩躲在房子里写了一篇题为《劳动可耻吗》的日记,他想以日记的形式向老师表达他心中的疑惑与苦恼。第二天,日记本交到老师手里,这下可惹怒了老师!老师在课堂上狠狠地批评他没有一点“师道尊严”,并命令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撕掉这篇日记。小男孩噙着眼泪,慢慢地,慢慢地将日记撕得粉碎……视角“师道尊严”,普普通通的四个方块汉字,它所承载的神圣与威严足已令每个中国人肃然起敬。因为,在它背后流淌着一条尊师重教的文明长河。教师是人类文明火种的传播者,更是超越自我的创造者,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尊重。但是,这属于群体的尊重,职业的尊重。具体到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能否获得学生乃至社会的尊重,这取决于他的自身。如果不顾教育教学规律,把“师道尊严”当成抵御异已的盔甲,当成惟我独尊的圣坛,那么,“师道尊严”就将偏离本质,走向异化。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自我定位?应当怎样理解课堂上的“师道尊严”?请看———  相似文献   

2.
故事一个上小学三年级的小男孩,有一天上学迟到了,老师很生气,罚他当天打扫教室。放学后,小男孩忍着同学们“幸灾乐祸”的讥笑扫完了教室,他感到很委屈。从小到大,爸爸、妈妈、老师一直说,劳动是最光荣的,可今天,他觉得劳动是一种耻辱。回到家里,小男孩躲在房子里写了一篇题为《劳动可耻吗》的日记,他想以日记的形式向老师表达他心中的疑惑与苦恼。第二天,日记本交到老师手里,这下可惹怒了老师!老师在课堂上狠狠地批评他没有一点“师道尊严”,并命令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撕掉这篇日记。小男孩噙着眼泪,慢慢地,慢慢地将日记撕得粉碎……视角“师道尊严”,普普通通的四个方块汉字,它所承载的神圣与威严足已令每个中国人肃然起敬。因为,在它背后流淌着一条尊师重教的文明长河。教师是人类文明火种的传播者,更是超越自我的创造者,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尊重。但是,这属于群体的尊重,职业的尊重。具体到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能否获得学生乃至社会的尊重,这取决于他的自身。如果不顾教育教学规律,把“师道尊严”当成抵御异已的盔甲,当成惟我独尊的圣坛,那么,“师道尊严”就将偏离本质,走向异化。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自我定位?应当怎样理解课堂上的“师道尊严”?请看———  相似文献   

3.
故事一个上小学三年级的小男孩,有一天上学迟到了,老师很生气,罚他当天打扫教室。放学后,小男孩忍着同学们“幸灾乐祸”的讥笑扫完了教室,他感到很委屈。从小到大,爸爸、妈妈、老师一直说,劳动是最光荣的,可今天,他觉得劳动是一种耻辱。回到家里,小男孩躲在房子里写了一篇题为《劳动可耻吗》的日记,他想以日记的形式向老师表达他心中的疑惑与苦恼。第二天,日记本交到老师手里,这下可惹怒了老师!老师在课堂上狠狠地批评他没有一点“师道尊严”,并命令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撕掉这篇日记。小男孩噙着眼泪,慢慢地,慢慢地将日记撕得粉碎……视角“师道尊严”,普普通通的四个方块汉字,它所承载的神圣与威严足已令每个中国人肃然起敬。因为,在它背后流淌着一条尊师重教的文明长河。教师是人类文明火种的传播者,更是超越自我的创造者,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尊重。但是,这属于群体的尊重,职业的尊重。具体到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能否获得学生乃至社会的尊重,这取决于他的自身。如果不顾教育教学规律,把“师道尊严”当成抵御异已的盔甲,当成惟我独尊的圣坛,那么,“师道尊严”就将偏离本质,走向异化。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自我定位?应当怎样理解课堂上的“师道尊严”?请看———  相似文献   

4.
故事一个上小学三年级的小男孩,有一天上学迟到了,老师很生气,罚他当天打扫教室。放学后,小男孩忍着同学们“幸灾乐祸”的讥笑扫完了教室,他感到很委屈。从小到大,爸爸、妈妈、老师一直说,劳动是最光荣的,可今天,他觉得劳动是一种耻辱。回到家里,小男孩躲在房子里写了一篇题为《劳动可耻吗》的日记,他想以日记的形式向老师表达他心中的疑惑与苦恼。第二天,日记本交到老师手里,这下可惹怒了老师!老师在课堂上狠狠地批评他没有一点“师道尊严”,并命令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撕掉这篇日记。小男孩噙着眼泪,慢慢地,慢慢地将日记撕得粉碎……视角“师道尊严”,普普通通的四个方块汉字,它所承载的神圣与威严足已令每个中国人肃然起敬。因为,在它背后流淌着一条尊师重教的文明长河。教师是人类文明火种的传播者,更是超越自我的创造者,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尊重。但是,这属于群体的尊重,职业的尊重。具体到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能否获得学生乃至社会的尊重,这取决于他的自身。如果不顾教育教学规律,把“师道尊严”当成抵御异已的盔甲,当成惟我独尊的圣坛,那么,“师道尊严”就将偏离本质,走向异化。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自我定位?应当怎样理解课堂上的“师道尊严”?请看———  相似文献   

5.
故事一个上小学三年级的小男孩,有一天上学迟到了,老师很生气,罚他当天打扫教室。放学后,小男孩忍着同学们“幸灾乐祸”的讥笑扫完了教室,他感到很委屈。从小到大,爸爸、妈妈、老师一直说,劳动是最光荣的,可今天,他觉得劳动是一种耻辱。回到家里,小男孩躲在房子里写了一篇题为《劳动可耻吗》的日记,他想以日记的形式向老师表达他心中的疑惑与苦恼。第二天,日记本交到老师手里,这下可惹怒了老师!老师在课堂上狠狠地批评他没有一点“师道尊严”,并命令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撕掉这篇日记。小男孩噙着眼泪,慢慢地,慢慢地将日记撕得粉碎……视角“师道尊严”,普普通通的四个方块汉字,它所承载的神圣与威严足已令每个中国人肃然起敬。因为,在它背后流淌着一条尊师重教的文明长河。教师是人类文明火种的传播者,更是超越自我的创造者,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尊重。但是,这属于群体的尊重,职业的尊重。具体到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能否获得学生乃至社会的尊重,这取决于他的自身。如果不顾教育教学规律,把“师道尊严”当成抵御异已的盔甲,当成惟我独尊的圣坛,那么,“师道尊严”就将偏离本质,走向异化。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自我定位?应当怎样理解课堂上的“师道尊严”?请看———  相似文献   

6.
故事一个上小学三年级的小男孩,有一天上学迟到了,老师很生气,罚他当天打扫教室。放学后,小男孩忍着同学们“幸灾乐祸”的讥笑扫完了教室,他感到很委屈。从小到大,爸爸、妈妈、老师一直说,劳动是最光荣的,可今天,他觉得劳动是一种耻辱。回到家里,小男孩躲在房子里写了一篇题为《劳动可耻吗》的日记,他想以日记的形式向老师表达他心中的疑惑与苦恼。第二天,日记本交到老师手里,这下可惹怒了老师!老师在课堂上狠狠地批评他没有一点“师道尊严”,并命令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撕掉这篇日记。小男孩噙着眼泪,慢慢地,慢慢地将日记撕得粉碎……视角“师道尊严”,普普通通的四个方块汉字,它所承载的神圣与威严足已令每个中国人肃然起敬。因为,在它背后流淌着一条尊师重教的文明长河。教师是人类文明火种的传播者,更是超越自我的创造者,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尊重。但是,这属于群体的尊重,职业的尊重。具体到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能否获得学生乃至社会的尊重,这取决于他的自身。如果不顾教育教学规律,把“师道尊严”当成抵御异已的盔甲,当成惟我独尊的圣坛,那么,“师道尊严”就将偏离本质,走向异化。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自我定位?应当怎样理解课堂上的“师道尊严”?请看———  相似文献   

7.
变样的靴子     
幼儿园里有个小男孩。他哭了,因此老师问他发生什么事了。他抽泣着说:“我的靴子不见了。”老师环顾教室四周,发现了一双靴子,忙问:“这是你的吗?”“不,它们不是我的。”小男孩摇摇头。于是,老师和小男孩找遍了教室的每个角落。最后,老师停止了寻找,问道:“你确定这双靴子不是你的吗?”“我确定,”小男孩抽泣着说,“我的靴子上是有雪的。”  相似文献   

8.
读了周静老师的几篇教育日记,很受启发。它使我们看到了她创造性劳动的智慧和成果,也使我们领悟到:平时,她所作的一次次内容丰富的教育经验报告,所上的一堂堂生动、透彻的教育理论课,都与这一篇篇的教育日记有着密切的联系。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样的一段话:“那种连续记了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的教育日记是笔巨大的财富。每一位勤于思考的教师,都有他自己的体系,自己的教育学修养,如果有高超技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实施,下面我谈几点个人看法。“对话教育”的实质是昭示平等、民主。教学中,要求老师要与学生平等沟通,尊重学生,转变“权威”角色。在传统的课堂上,老师是“小朝廷”,居高临下,学生则是“臣民”,正襟危坐,规规矩矩地接受老师的教训和灌输。“对话教育”,要求我们改变这种状态。时代变了,教育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但是,惟书、惟上、师道尊严等封建主义的思想观念在我国根深蒂固,“接受教育”已经延续千百年了,改起来也非一日之工…  相似文献   

10.
平等对话是《语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新理念。平等对话源自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课堂实施对话的情感支柱。案例一精彩诠释了教师的教学机智,以及对学生尊重、友善而期待的态度。当小男孩嘴里冒出“小灰兔也有优点”后,教师很敏锐地感知到,这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于是,教师“眼含情,嘴含笑,轻抚小男孩的脸颊”,使小男孩在人情、友情的浇灌下,  相似文献   

11.
初“识”吴老师,缘于他的“每天三篇日记”,即女儿成长日记、教学日记、教科室工作日记。那时,我还在师范学校学习,是我的好几位授课老师在课堂上提及,金师附小有这样一位十几年如一日执著的,潜心自己美丽事业的名师。虽未曾谋面,但我的内心早已敬佩不已,不为别的,只为他的坚持与尽责!  相似文献   

12.
平时在办公室,经常看到有些班主任因学生犯错而大发脾气,大声训斥学生,可教育效果却微乎其微:学生表面上唯唯诺诺,内心里却不以为然,老师自己也气得自叹“黔驴技穷”。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我尝试着走进学生的心灵,做他们的朋友,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宽容他们,取得了不错的教育效果。走进学生的心灵,首先就要尊重学生。教育发展到今天,教师应有的品德不是“师道尊严”,而是与学生为友,尊重学生。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我很重视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力求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当学生有了过错时,我会给他们申辩的机会,采取写说明书(不是检讨书)的方…  相似文献   

13.
还记得2012年9月,我作为二年级(1)班的班主任带新班,一个瘦高的小男孩很快引起了我的注意:上课时他斜着眼歪着脑袋,手不停地敲书或本子,并做怪动作发出声音;有时他还在课堂上自由下座位、自言自语或自娱自乐,甚至有时还会在教室小便。任凭我怎么说,他根本不理,课堂上有一个这样的孩子,真的很费力。我向教过他的教师了解情况后才知道这个小男孩智力上与其他孩子不一样,家长希望他和其他孩子一样平等地接受教育。就这样我的教学生活和他联系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14.
感动与幸福星期四的下午,晓霄因为要排练小合唱,将当天的美术作业落了下来。放学后,他决定留下来做好了作业再走,我不忍将他一个人留在教室,于是留下来陪他。我和他坐在一起,帮助他完成作品,用他的话说就是我们俩在一起“创作”。直到夜幕降临,他的姨妈才将他接走了,临走时,晓霄挥动着他的小手,跟我说:“江老师,谢谢你陪我到现在!”晚上,晓霄便写下了这篇日记——《我的老师》:我今天给你们介绍的是我们的老师。今天我的作业没做好,我的老师陪我到我的作业做好了才走,我很感动。我的老师长得很美丽,长长的头发,耳朵上还戴着耳环,她的脸很白,…  相似文献   

15.
今天上午第二节课下课铃响过,我便匆匆走出教室,这时忽听见“凌老师,凌老师”的童稚声。我马上停住脚步,回头一看,只见我班的黄文虎同学手上拿着一个本子正朝我奔来。他来到我的面前,递过手中的本子,说:“老师,麻烦您把我这几篇日记看看。”我很惊异,习惯地接过他递来的本子,正当我想说几句话时,他转身跑开了。  相似文献   

16.
【案例一】《小白兔与小灰兔》教学片断:师:课文中有两个人物,请你们说说到底喜欢谁,为什么。(生异常兴奋,高举如林小手。)生:我喜欢小白兔,因为他很勤劳,懂得靠劳动来创造美好的生活。生:我也喜欢小白兔,因为他还会教育小灰兔,说明他关心别人。生:我也喜欢小白兔,因为他很聪明,不要菜,要菜籽。师:同学们学得真好,掌握得真牢固!(教师正准备下课,冷不防,教室后面传来一个小男孩的声音。)生:老师,可不可以说喜欢小灰兔?(孩子们哄堂大笑)师:嘘———(教师止住了孩子们的笑,眼含情,嘴含笑,轻抚小男孩的面颊)好孩子,当然可以,但你为什么这么说?生…  相似文献   

17.
不久前,徐杰老师在江阴市北国中学初二年级执教了一堂语文示范课。这是刘心武先生的一篇议论性文章《错过》,是一篇很多老师不敢轻易触碰、不敢公开执教的文章。不但文体难以界定,而且重点难以突破。但是,徐老师却把这堂课上得如溪流轻淌,缓慢细致;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徐老师慢慢地说,慢慢地引,慢慢地让课堂开出一朵朵精致的花。这是一节“慢”课堂,体现的是语文教学中的“慢”艺术。  相似文献   

18.
在网上看到过“嫣然117“老师的一个教学案例.   在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上,学习成绩本来就不好的小男孩恒恒等几个同学无视老师三令五申“不许玩蜗牛“的规定,竟然在老师讲课的时候,偷偷地玩起了蜗牛.这怎么能不叫老师火冒三丈?然而,就在要发作的一瞬间,老师笑了,课上违规,必须惩罚.惩罚的方式:一周内每天写一篇玩蜗牛的日记!   ……  相似文献   

19.
魏书生老师常说他的长处是善于“商量”,无论做班主任工作还是课堂教学,他都愿意和学生们“商量、商量”。“商量”一语说来轻易,细细琢磨却有丰富的内涵。这一“商量”,赶跑了师道尊严,使教师能用建议性方法处理自己的情绪,体现出对教育对象的尊重;这一“商量”,消除了教师道貌岸然的侃侃而谈,赢得了师生的心心相印和教学信息的  相似文献   

20.
一、你的课堂评价准确吗?例1:上《四季》一课,学生读完课文后,老师问:“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一个小男孩站起来说:“老师,我喜欢夏天,因为夏天我可以到河里去游泳。”老师听了以后满意地说:“你真聪明,还会游泳呢!”这个小男孩的聪明之处到底在哪儿?会游泳可能就是聪明吧。反思:从以上这个教学片断可以看出,教师的评价语缺乏针对性、准确性,就像一顶高帽子,戴在谁的头上都行。平时,我们在教学中,也常常出现这种情况,一味地夸奖学生真棒、真聪明,可学生到底聪明在哪儿?老师不明白,学生也不明白。其实,案例中的小男孩的聪明之处在于他不仅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